APP下载

优化课堂提问 促进有效教学

2014-09-21李绍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抗争祥林嫂笔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施良方教授也认为:“课堂提问是反映课堂师生互动的行为,是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行为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离不开提问,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提问犹如“传球”,必须把握好时机,传出来的球既要让同伴接得舒服,又要让同伴便于衔接下一个动作,从而形成有效的攻击。恰当运用提问,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求学问的愿望,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如果没有恰当的提问,那势必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只是充当听众。这样,就不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必然会遏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3的《祝福》是一篇传统篇目,如何在老文章上出新意,让老树也能绽放出新绿,笔者曾为此颇费了一番心思。在仔细琢磨教材的基础上,笔者觉得本文的重点应是在把握小说相关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情节所隐含的人物精神,逐步探究祥林嫂的尊严意识(被尊重的需求)。而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这节课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英国诗人蒲柏说过:“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劳动妇女,关于祥林嫂的“反抗”,一直还存在着争议。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对于真正把握祥林嫂这个人物和小说的主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讲到祥林嫂,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她的种种遭遇,然后就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进而就想到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从来没有以平常的心态看待过祥林嫂,也没能够细细感受祥林嫂内心的酸楚和孤寂。而一个人所受的痛苦,莫过于心理的伤悲和孤寂。因此,对于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笔者认为不应该囿于教参,而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体会她内在的精神感受。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要。祥林嫂是一个有感情的中国女性,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她不是木偶。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她企求着最起码的生存权益,企求着最基本的为人尊严,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种种反抗,赢得人们的认同与尊重。然而,残酷的现实让她的梦想破灭了。

因此,对于这篇课文,笔者选择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祥林嫂的悲剧,精心优化设计课堂的提问。

在课堂导入阶段,笔者在学生了解小说相关情节的基础上,设置了这样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外力的压迫下,祥林嫂是如何为尊严而抗争的,她都有哪些别样的举动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明确理解方向,更易于寻得突破口。

接着,在分析“逃,撞,捐,问”这四个环节时,笔者设置的问题都遵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讨论情节所隐含的人物精神,逐步探究祥林嫂的尊严意识(被尊重的需求)。

例如在分析“撞”这一别样的举动时,笔者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在逼嫁的过程中,哪一个词最突出的表现了祥林嫂的抗争精神?为什么?”问题不难,阅读原文就会知道。接着发问:“祥林嫂如果能够听从严厉婆婆的安排,同意改嫁,难道不比死了好吗?”设置这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讨论,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祥林嫂的坎坷命运和悲剧性性格,从而对小说主题有更强烈的体验。如此,学生对“祥林嫂作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有主张的人”、“弱者企求最起码的生存权益的抗争,是弱者企求最基本的为人尊严的挣扎”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分析其它别样的举动时,笔者都通过设计类似的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认识祥林嫂的坎坷命运和悲剧性性格,从而理解祥林嫂为自己的尊严而抗争的潜在意识。这种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当然,语文课堂是鲜活的,它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由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引起的“意外”更是经常发生。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提出的一些课堂问题,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传来的“偏球”、“怪球”乃至“差球”全部接住,那么学生就会传出更好的球。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抛出一个“球”:祥林嫂也有不反抗的时候,初次在鲁家做工时,不停干活,“然而她却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被逼再嫁贺老六,还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可见她不具有反抗精神?学生质疑的问题,正是以前一些人站在“阶级性”的立场去解读祥林嫂,使得作为人的祥林嫂就只能成为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典型符号,从而忘却了其身上应有的人性内涵。笔者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才提出问题引发他们思考:作为一个善良、朴实的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平生最大的愿望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初次在鲁家做工和被逼再嫁贺老六,她都争取到了最基本的为人尊严。在那种状况下,她还有必要反抗吗?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设疑置问本身就是一种启发和诱导,适时、适度的提问不仅可以逐步开掘课堂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优化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缺少问题的课堂教学实际是缺乏课堂灵魂。提问教学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引导下设疑、质疑、析疑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只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提问中的主体地位,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思维不断受启发,知识不断被深化,学生进而在学习上由量的积累升华为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从而进入“有效教学”的境界。

(李绍阳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学 3623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抗争祥林嫂笔者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当代女性:由幻灭到抗争-评系列中篇小说《女人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