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拯救靴匠格斯拉

2014-09-21刘建松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靴子格斯笔者

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品质》确实是一篇有着深厚悲剧色彩的小说。伦敦城最好的鞋匠格斯拉,有着最神妙的手艺,做出全城最结实最耐穿的靴子,最终竟然被活活的饿死,这引发了笔者和学生深深的思考和感叹。由于学生受生活阅历和阅读水平的限制,一般的学生会认为格斯拉值得同情、怜悯,然后把原因都归结于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公平。这些词语似乎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阅读总结时的通用词,标签词。

这样来解读这么一篇有深度的小说是否太随意,太肤浅,笔者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在教学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主话题,“格斯拉的确死了,假如我们能让他复活,你们将会设计怎样的拯救方案,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拯救靴匠格斯拉。”

这个话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交头接耳,左右前后都参加了讨论,拯救靴匠格斯拉的行动开始了。

“我希望同学们能提出拯救格斯拉的方案,但是……”

笔者故意不说,学生急了。课堂上,学生急了,老师就暗喜。语文课就怕学生闷声不响,昏昏欲睡。

“老师,还有什么附加条件?快说快说。”

“好吧,那老师就说附带条件了,你设计的拯救方案要有根据,要尽可能从课文中找出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异想天开。要考察同学们的耐心、细心,能做到吗?”“能!”短暂的沉默。学生有的凝神静思,有的低头看书,有的点点划划……

“老师,我先来,格斯拉为何死,因为他不会打广告。我就让他去加大广告投入,第26段中说那些大公司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广告是关键,广告词,我想好了,穿格斯拉皮鞋,走星光大道(生笑)。”

“广告论,不错,很实在。”笔者微笑着评价。

“我们可以从皮革材料入手,可以不用最好的皮革,但相对差一点,(笑)顾客又看不出,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多赚钱,自然不会饿死。”

回答继续。

“鞋子做的质量可以差一点,当然外表要漂亮,不要太耐穿,格斯拉鞋子的优点就是耐穿,缺点就是太耐穿,(生笑)可以穿一年,这样顾客才不会跑掉。”

“还有,格斯拉做鞋太投入,太认真,第66段中说一直做到最后时刻,每一双亲自做;第11段说还要亲自用敏感的手指来回摸顾客的脚趾,摸顾客的脚趾这个细节小说中出现了三次,对自己的伤害太大了。还不如雇些人手,或者招收些徒弟,自己不必做。这不是很好的方法吗?”

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纷纷举手发言,连平时沉默寡言的一部分学生也加入了讨论。

“还有,以格斯拉的名义注册一个商标,去收购一些皮鞋,贴上格斯拉的商标,照样卖的多、快。”“这不是假冒伪劣吗?山寨版啊?”有学生反驳。

“还有一点,结账要迅速、及时,在格斯拉做靴子前,必须付一部分订金,价格要提高,时代变了,价格必须提高,而格斯拉几十年前后价格完全一样,结账时完全滞后,造成流动资金困难,所以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饿死是必然的。”

又有一位学生“嗖”的站起来,“必须改变经营模式,引进机器生产,跟上时代潮流,或者转行做别的?”(笑)

看看,学生们的发言是多么的丰富,多么有想象力,又不缺乏根据。为了引导讨论更加深入,笔者继续说:“大家都是很善良的学生,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来拯救靴匠格斯拉,只要格斯拉随意选用大家提供的任何一种方法,他的人生轨迹就极有可能会不一样,不至于饿死,但是他为什么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学生们再一次陷入思考。然后经过讨论、总结、归纳。学生更加体会了标题《品质》的深层含义,对格斯拉的感情由最初的同情、怜悯升华到尊敬、震撼、仰望。这时,大家深刻地理解了,这位老鞋匠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位怪人他也知道这场战斗的结局,这位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迷恋着理想的人,始终做着靴子梦的人,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直至生命结束,他仍然坚守着靴子的品质,用死亡捍卫了他的职业尊严和人格品质,他的死正是他品质的最有力证明,他的死更突出了他的品质的高贵。这来自底层的光芒确实让我们炫目、仰望。这节课结束时,有些学生眼中含着泪水,笔者是不会忘记的。

本节课的成功,关键在于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话题“拯救靴匠格斯拉”。在一堂课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比较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的教学话题,来支撑课堂教学的骨架,用比较精准的话题构建课堂的教学结构,从而带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讨论相对集中,并且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可以有效的避免语文课堂中浅层次的“问问答答,碎文碎答”这些看似“热闹非凡,掌声不断”,实则“无聊无效,一无所得”的现象。话题的设计必须要符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即话题应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此话题的设置有比较大的思考容量,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寻找、圈点、品味语言正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思考、理解、表达的过程,并且能够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交流共享。学生的思维训练始终在进行,在学生完成各种拯救方案时,老师见机行事,及时引导、追问“格斯拉为何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很明显,前面的有关格斯拉的各种选择只是课堂教学中的蓄势、铺垫,是为了酝造出教学中真正的高潮;追问是把学生各种零碎的个人体验整合成有机的系统,显示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有的作为,这样,课堂思维训练既有广度又增加了深度。明确目标,深入挖掘;最终了解、掌握小说《品质》的深层内涵,在全面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的有效的突破,从而使学生的课堂思维得到巩固升华。整节课堂的教学是趣味的,饱满的,清晰的,实在的。

(刘建松 浙江上虞丰惠中学 312361)endprint

猜你喜欢

靴子格斯笔者
穿靴子的猫2
纪念希格斯玻色子发现10周年
捕捉希格斯玻色子之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长在脚上的靴子
希格斯理论获奖姗姗来迟
希格斯子闯入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