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词义发展演变
2014-09-21吴玉卿
摘 要:汉语是不断发展的,不仅表现在汉语词汇双音节词占优势,词汇量扩大,同时还有词汇意义的发展演变。关于词义的演变,主要包括词义的主要部分即概念义,以及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色彩义。而概念义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词义范围有差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本文主要是就当下网络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进行分析,这里以“奇葩”为例。这个词语,古已有之,但是当下出现在口语及网络语言中时,其概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由一个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本文主要分析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并且针对之前的先例,对该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词义演变 奇葩 古义项 演变过程 发展趋势 原因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成为许多人必读的经典之作。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就隐晦地点出了红楼梦中人的各个归宿。而本回中的[枉凝眉]不仅寓意宝黛二人,同时也因其为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头曲而被大家所熟知。曲中所唱“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里出现的“奇葩”,在当下恐怕是以一个更新的意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完全脱离了其本义。下文就以这个词为例,来探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一、古义项
“奇葩”最初出现时,是作为一个褒义词,同时其词性是名词。单从字面来看:“葩”,书面语,意思为“花”(《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故这个词是来形容花朵奇特美丽。下面举出字典中的释义: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为“名词,奇特而美丽的花朵”;
②《汉语大词典》中的义项为:珍奇的花。汉司马相如《美人赋》:“奇葩逸丽,淑质艳光。”明朱鼎《玉镜台记·庆赏》:“只见万种奇葩呈艳丽,十分春色在枝头。”郭沫若《蔡文姬》第五幕:“春兰秋菊呵竞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亦喻出众的作品。碧理《名城颂》:“《丝路花雨》这朵鲜艳多姿的艺术奇葩,给死者以怀念,给生者以欣慰。”
以上这些词典中“奇葩”的义项均为名词,而且都是褒义词,夸赞花朵美丽,或是引申出的比喻义,称赞出众的作品。
下面援引一些史料,作为印证以上义项的例子:
较早出现在文学作品里,作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义的应该是在西汉司马相如所作的《美人赋》中,其中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描写美人之娇美。如上文《汉语大字典》中之引例“奇葩逸丽,淑质艳光”。
唐《初学记·卷十九人部下》中记载有汉司马相如《美人赋》:“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素质艳光。”
宋《定斋集·卷十九》中《偶得兄字再成一诗》蔡戡 :“年来习气尚书生,喜得珠玑箧笥盈。不羡奇葩争妩媚,且看丽藻斗新清。”
宋《和翁子雅》陈宓:“怪见春归不游赏,由来笔下有奇葩。”
宋《斐然集·卷四》中《示诗僧了信》:“尚喜深山閟珍璞,曾看枯卉粲奇葩。”
宋苏轼《减字木兰花·又荔枝》:“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元《存复斋续集》:“焉不然,则虽重山秀水,奇葩异木,高台宏树,适足为游观之区耳。”
元《连环计·上卷》:“但见白玉阶前,红间紫紫间红……栏杆外,黄映白白映黄,尽是那艳质奇葩。”
《蔡伯喈琵琶记·卷上》:【高阳台】末唱“不达相府,寻侯门纳礼,你却拒他,不屑绣幕奇葩,春光正当十八”。这里正好有下文相印证,紧接着就有(丑唱),“休撇知君是个折桂手,留此花待君来扳折”。末唱中提到的“奇葩”,下文中的丑唱以更直接明了的字词相对应,即“此花”。
明《今古奇观·卷十五》:“楼台高峻,庭院清幽,山叠岷峨,怪石花胪,阆苑奇葩。”
明《天一阁集·卷十二东沙宅赏牡丹限韵二首》:“江门三月花争发,却爱名花傍石阑,密叶迎风齐泛绿,奇葩含雾独舒丹。”
明《董司寇文集·雪压梅香》:“一枝寒滟玉为香,六出奇葩倩晚妆。试踏琼瑶咨鼎实,调羹滋味此中藏。”
清《武夷山志·卷六》:“时常荣之月季,奇葩异卉,标新献彩于前者,又岂可得而数计欤?”
清《梦窗书画录·卷六》:“而张氏此卷奇葩异鸟,别有一种幽芳逸趣,正可远追前古,近压当时者也。”
清《甘庄恪公全集·卷二》中有一首诗《春城无处不飞花》:“自是皇州春色早,何须剪彩作奇葩。”
碧理《名城颂》:“《丝路花雨》这朵鲜艳多姿的艺术奇葩,给死者以怀念,给生者以欣慰。”
上面这些均是“奇葩”这个词出现在字书以及作为书面语出现时的义项。而且,由这些例句可以看到,它作为一个褒义的名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二、发展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也是。那么随着汉语自身的发展,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加速了词汇的发展。“奇葩”这个词语发展到如今的词义,也有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现在主要使用于口语及网络语言中,而书面语中依然较多地使用其本义。
首先,奇葩,本是一个褒义词,词义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或是称赞出众的作品”。随着词语的不断发展,它的新词义开始出现。不过这个新词义出现的时间相当晚,就在最近这一两年而当时它的色彩义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旧是个褒义词,只不过义项不同,即“网络名词,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十分离奇,不落世俗,个性十足,世间罕至”。例如,当你认为某人很不可思议时,你可以开玩笑地说:“你真是一朵奇葩!”夸赞的主体由事物变成了人。
接着,词性可以用为形容词,来修饰名词;其本身的褒义色彩开始变淡,逐渐转为中性;而词语所适用的主体范围变得更广——人、器官、事物均可。如“前段时间网络上有网友发起‘奇葩手指大赛,晒出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手指姿势”。这里的“奇葩”,就是一个形容词,义项同上一个差不多,即不落世俗,有个性,令人匪夷所思。
近来,“奇葩”这个词在使用中,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贬义词,而词性则更为灵活: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用为形容词。词义用于比喻某人言行举止奇异,不符合常理,或违背大众心理、惯常伦理等,亦或是用来形容言行举止怪异、不符合常理的人。例如:“某选秀节目中一名自称是厦门大学的奇女子,她以极品的言论和个性的眼神惊呆了评委也乐坏了网友,更是当众向单恋的男生表白,并揶揄评委许绍洋‘关你屁事,引来网友热议。”此外,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很多让我们大跌眼镜的人或事,为了表达自己对怪异事件或人的看法,我们通常会说上一句,“真奇葩”或“这人真奇葩”。
可见,“奇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先是词性转变,义项发生变化,接着色彩义开始变化,同时义项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直到现今我们口语所常用的贬义意义。
三、演变趋势
尽管“奇葩”这个词的词义是不断变化的,但也不过是适用于口语及网络用语中,现在的书面语言还是较常用其较为文雅的义项,即“比喻出众的作品”如:“我们乐于把我们的建筑奇葩视作人类进步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
那么,最初作为褒义的义项和当下我们常用的贬义义项,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义项,将会怎样发展呢?是两个都稳定成为“奇葩”的义项,还是其中一个占优势,逐渐取代另一个呢?
较为有趣的一个现象是,某些词语先在网络世界中出现,等到发展壮大,便开始影响、渗透进日常生活,甚至是进入规范的汉语词汇中。例如一些网络词语的逐渐规范化:“给力”,最初只是活跃在网络世界中,慢慢地进入日常交际,最后作为规范普通话标杆的央视新闻中也出现了“给力”。有所不同的是,“奇葩”这个词古已有之,但是由于它新兴词义与本义的差距,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新词。或许它也会如上面所说,最后会逐渐将新词义规范化。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词语如同“奇葩”一样,也有类似的发展。例如,“爪牙”,在古代它是个褒义词,“勇猛的得力助手”,如《国语·勾践灭吴》中“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而今却跟“走狗”差不多,意为“比喻坏人的党羽”,属贬义。那么“奇葩”在如今的广泛使用下,或许会同“爪牙”命运相同,由褒义变为贬义,最后逐渐规范。
总的来说,由于“奇葩”的这个新兴词义使用范围较广,影响力较大,相较于其本义而言,笔者认为或许它会取代其本义,成为它的主要意义。
四、演变原因
一个词语的本义与当下的新兴词义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汉语词汇量相当丰富,而且有丰富的造词法。通常出现一个新事物,人们更多的是创造一个新词语来表示。那么,颠覆一个旧词的本义来表示一个新的意象或事物,究竟是词汇的丰富还是贫乏?造成“奇葩”词义如此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奇葩”本身有“奇特”的义项,当下它的词义完全是“奇特”的扩大化。“形容言行举止怪异,不合常理的人”,“奇”的确适用。那么或许是在用这个词的时候将后一个名词“葩”视而不见了。在网络世界里最主要的是求新求奇,博人眼球,就如最近网络上兴起的四字格词语“喜大普奔、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留取若干词语的首字构成类似成语的格式,的确博人眼球,不过不知道出处的话就不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
而“奇葩”恰好能够满足这些条件,既可以满足那些求新求奇的心理,同时在适用于某一事物或人身上时,最起码有个“奇”字可以承担得起。此外,奇葩通常是用于那些较为文雅的场合,能够将它拉入世俗的氛围里,似乎更能满足大众心理。
所以,求新奇的心理或许是造成“奇葩”词义演变的一个主要因素。
(语料来源:文中大部分语料来自于中国基本古籍库。)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徐文雯.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看网络热词“奇葩”的词义变化[J].剑南文学(经典教范),2013,(5).
[5]李雪锋.流行语“奇葩”的语义生成[J].语文学刊,2013,(20).
[6]于琴.可褒可贬话“奇葩”[J].语文建设,2013,(28).
(吴玉卿 江苏省南京大学中文系 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