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创设中遇见最美的声音
2014-09-21王芳
王芳
一、创设视听情境,在变中遇见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将优美的音乐和清晰的画面结合起来,能把抽象变具体,使静态变动态,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安塞腰鼓》一文气势恢弘,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课文第九和第十自然段中连续出现的六个“隆隆”该怎么读呢?如果仅凭读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学生只是觉得好,却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高本大校长在教学此文时,先让学生观看黄土高原上后生敲鼓的录像,然后根据后生敲鼓的节奏指挥学生读好“隆隆,隆隆,隆隆”,由于声调是上扬的,总觉得少了一些铿锵有力的韵味。接下来,高校长亲自范读,声情并茂,像一位诵读大师,又像一位指挥家。他大胆改变了敲鼓的节奏“隆——隆隆——隆隆隆”,还根据鼓槌的运行轨迹,巧妙地将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将声调由阳平改为入声,这么一改,动作更加沉稳有力。学生朗读时语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声音越来越激越,每一下仿佛不仅敲击在牛皮鼓面上,更敲击在现场每一位学生、老师的心上。对学生而言,通过巧妙的变化能从拟声词中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便是教学的无限魅力,这就是大师的无穷智慧。
二、创设表演情境,在玩中遇见
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往往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解决,这比起简单、枯燥的朗诵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印象深刻。例如,在教学《浪花》一课时,“她哗哗哗笑着跑回家。……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这篇短文中有两处写到了浪花的声音,学生在朗读时能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读出不同的节奏。我在教的时候以教室前的黑板为岸边,让几名学生当淘气的浪花娃娃,边读边表演浪花嬉笑奔跑的样子。学生从位置上“哗——”跑到前面,撞击到黑板又“哗——”退回去,他们高兴地表演着、奔跑着、玩耍着,此时的课堂似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似乎就是其中跳跃的音符。通过表演,学生学得愉快,读得轻松,记得牢固,充分享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辨中遇见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例如,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这里三个“嗖”究竟应该怎么读?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有名学生站起来这么读:“嗖嗖嗖。”我问他为什么读这么快?他说:“后羿力大无比,一口气射下来的,所以容不得半点含糊。”有那么点道理,但另一名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不对,因为后羿是运足气力,射完一个要再运气,所以应该是‘嗖——嗖——嗖——。”面对两种不同的读法,我没有及时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继续讨论:“这两位同学很会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读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其他同学说说看,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同学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后来有同学查字典后,指出“一口气”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一次呼气一次吸气,而是指没有间隔,一下子的意思。如“他一口气看了180页书。”就是指他连续看书,中间没有中断。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既带着学生“潜进”了拟声词中,又领着学生“走出”这片丛林进行前后观望,在辨析中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和深度思维。
四、创设生活情境,在读中遇见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如果将“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里面的拟声词转化为鲜活的生活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我用PPT先出示冰块破裂的生动场景,随着冰面的裂开,屏幕上相继炸开几个文字“嚓——”“嚓——”,然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名学生起来朗读:“冰面裂开了一条缝,再用力。”又一名学生大声地朗读:“冰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个小窟窿,继续用力敲打。”一名学生深情地朗读:“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咱们一齐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全体学生慷慨激昂地起立朗读。通过创设这样的语境,学生不仅走进了文本深处,也走进了老天鹅的内心世界,再朗读后面“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时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仿佛也是一位“破冰勇士”,完全和老天鹅融为一体,感悟到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了最本质、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造,还可以让我们聆听到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思维被充分激活,我们的课堂也会更具智慧,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