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014-09-21于娜
于娜
想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一种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目前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语文大教育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而想象力是能力、素质的基础。由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认真观察,丰富想象力
观察力与想象力成正比,是源与流的关系。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有了良好的观察,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初中语文教材中培养想象力的文章有很多,如《老山界》课后有道练习,要求仿写一段“以声写静”的文字,并用上比喻,有个同学写考试时教室的声音:“教室里静极了,听到翻纸的沙沙声如风吹竹林,写字的嗒嗒声如群鸡啄米;突然,‘啪的一声巨响,如雷贯耳,原来是一个同学不小心碰翻了笔盒。”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如果没有亲身的感受与观察,古代诗人就无法想象出“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这样寂静的意境。学生如果不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深入观察生活并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知识,是发展想象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借以丰富想象。
二、启发思维,增进想象力
想象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的,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想象。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具有生动和逼真的特点,因而想象也十分丰富、活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揣摩、体会各类文章中的形象,借以增进想象力。如在诗歌教学中,学生必须借助想象从凝练的语言中去领会诗歌深邃的思想和意境。而要唤起学生对诗歌的想象,教师要有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的本领。教师可给学生留出朗读诗歌的时间,让朗读成为学生自己动脑的过程。这种朗读不是作为一种简单的形式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实实在在的思考性的朗读。
思考性的朗读有一个前提,即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启发方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当然,教师的启发和学生朗读的关系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先启后读,也可以边启发边读,还可以先读后启。
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想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天上的街市》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者因不满现实而希望超脱现实,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因而凭借联想和想象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黑暗的自由境界。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朗读,再让他们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应从主题着眼,再逐句分析,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沿着诗句徐徐展开。诗句的意象在脑海中逐渐丰富、鲜明、生动,进而就可以幻化出全诗美妙的意境,把握全诗的思想倾向。最后再联系到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就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全诗的主题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很自然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文学素养。
三、利用课后练习,提高想象力
课后练习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学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游行大典之后》,有的学生写到: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十分生气,立即派人缉拿两个骗子,可两个骗子带着黄金逃跑了。大臣们一面找骗子一面到处搜刮民财,一时间弄得民怨沸腾。还有的学生写皇帝的心被孩子感化了,不再追求虚荣,认真治理国家,从此国泰民安。又如课后习作《三十年后聚会》中,学生展开了富远大理想方面的想象,有的学生写三十年后“我”驾着宇宙飞船在月球上与老同学聚会;有的写三十年后“我”把我的家乡变成按需分配、人人幸福、现代化的大都市。语文教材后有许多类似的习题,这些习题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四、拓宽知识面,开发想象力
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它和其它思维活动一样,是在各种已有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知识是想象的基础。知识基础越厚、越广,想象就越丰富。
拓宽知识面的方法很多,如引导学生阅读报刊、进行网络阅读等,不但能开阔学生的想象视野,还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在扩大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丰富语言。为了使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工具,一方面,要求学生平日注意积累词汇,另一方面,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准确地遣词造句,多提供表达的机会。如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贴贴剪剪》来丰富想象,具体做法是从报刊杂志的封面上剪下一个风景或其它好的图案,然后根据风景或图案的内容,写上你所想的话,通过评比看谁说得多,说得富有哲理,想象得新奇。
总之,通过语文学习尽可能地让学生创造性的展开想象,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世纪人才。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