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体育教育思想探析*
2014-09-21单婷
单 婷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江苏南京 210093)
体育是关系到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体育锻炼的方式不断更新,而体育理念亦是与时俱进。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体育是“一切为了大众”,风靡百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界定为“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全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影响颇深;近年来流行的则是“体育生活化”、休闲体育、终身体育等等理念,它们都是在倡导体育应该成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梅贻琦倡导的“乐事运动”体育教育思想便是特定年代的健康体育、休闲体育思想。
一、体育目的:“救国的根本问题”
对于当代人来说,历史是不容更改的过去,而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有所行动。在动荡的社会中生存,“体育至关重要,人所尽知,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国势之下,外患紧迫之时,体育尤应人人去讲求。身体强健,才能担当艰巨工作,否则任何事业都谈不到。”[1](P101)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起伏,只有强健的体格才经得起如此考验。在《时局与健康》中,梅贻琦特别强调:“看起来觉得平常,其实即救国的根本问题:本校向来注重体育,然而还有许多同学的体力不强,这是应切实注意的。……身体之强弱,关系一己之成就甚大。如果体气不充,精神不足,事业前途既属可忧,而关系寿命之修尤大。将来毕业出去担负任何工作,均以体力精神为前提;外患如此紧急,如作长期抵抗,是要靠各个人的全副精力去工作。”“我们要将灵敏的脑力,寓寄于健全体魄之中。而后才能担当艰巨,才能谈到救国。”[1](P87)在那个年代,注重体育,强健身体,不仅是为个人负责,更是为国家负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这个道理。
虽人称梅贻琦“寡言君子”,但他在体育问题上充满实干精神。他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说说,还身体力行,行动方式有两种:一是亲自参加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如清华开办暑期体育学校,他去当名誉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体育的重要性;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他去观看或指导,会因为赛场上学生的表现而感慨万千,哪里需要梅贻琦,梅贻琦就会出现在哪里。二是重视体育教师,马约翰就是明显的例证。在罗家伦当清华校长时,马约翰一度不受重用,而在梅贻琦掌管清华大学时,马约翰有大量的空间发挥他在体育上的才华。
二、体育习惯:“乐事运动”
清华学校有着颇为优良的体育传统。自周诒春校长提出普及学生体育运动以来,清华一以贯之(不过在罗家伦任校长期间,体育地位有所下降)。在任职校长期间,梅贻琦坚持一个原则——普及原则,他说:“清华对于体育,素来以普及为原则,以养成全体学生有乐事运动习惯为目的。”[2](P37)“故必使在校各个学生,皆得受相当之训练,使其体力增长,能应将来做事之需要,而毋为心知之累,斯为体育之真目的,斯为在校学生人人必须注意之工作。”[1](P67)由此可以看出,梅贻琦所提倡的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运动,而且要争取人人都热爱运动,唯有热爱,才能坚持。这种坚持,不是止于课堂之内,还要延伸到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梅贻琦对于清华学生提出的体育上的双层目标:其一,增强身体素质,这是最基本的目的;其二,人格养成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这是体育的“真目的”。但是,这样的“真目的”并非人人能够理解,所以梅贻琦在清华学校开设的暑期体育学校的开学典礼上说:“在体育学校课程中,会有心理学、生理学等,这也许是有些人所不了解的。须知体育之目标,不单是造就几个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选手,不单是要得若干的银盾、锦标,除此之外,也许可以说在此之上,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因此生理学、心理学之列为体育学校的课程中,便不算稀奇了。”[1](P69)在梅贻琦看来,体育不仅仅是一种锻炼的方式,还是一种道德、性格养成的方法。正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样的,体育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亦无二致。而这样的认识高度不是人人能够达到的,所以梅贻琦再三强调,“体育主旨,不在练成粗腕壮腿,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吾们在今日提倡体育,不仅在操练个人的身体,更要藉此养成团体合作的精神。吾们要籍团体运动的机会,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1](P101)
三、体育运动:“道德为重”
运动道德(sportsmanship),也可称为是“运动家精神”,其内容主要包含同理心、公平竞争、关心、正直、合作及勇于面对挫折,同时要遵从规则、裁判及相关工作人员等要素(黄致杰、陈镒明,1995)。西方体育标准理论也认为,在比赛中,学生要“具有良好的体育品质,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他们尊重对手并言行一致;他们对生活有透彻的理解,不会因为暂时的胜利或失败而大喜大悲。”[3](P210)这不仅是西方的绅士风度,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而梅贻琦认为的运动道德,其实就是一种“胜固欣然败亦喜”的绅士风度,在比赛中重要的不是最后的成绩,而是享受这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学会因公忘私。在《清华体育概况》一文中,他特意提出这一点作为清华体育改进之处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运动道德:从事运动者,道德为重,精神尚次之,否则虽力大如牛,将如无羁之马,奔放逐斗,无往而非害事之母,如此将影响其将来一生事业,实非浅鲜,故体育部极为注意于此。”[2](P38)如果只是野蛮其体魄,而无文明其精神,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要注意改善的地方,也是学生在所有比赛中都要坚持的底线,只有坚持这个底线,才能培养出既健康又文明的人才。
四、体育实践:课程与比赛
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依托某种形式。梅贻琦为了实现体育目标,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必修课程,二是鼓励学生比赛。
(一)必修课程
体育成为清华学校的必修课程是在1919年体育馆建成之后,闻名遐迩的强迫运动停止,课程取而代之。既然是作为一种课程,那么对师生、课程内容和考试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都会有所要求。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要达到普及的目的,就必须使学生在起跑线上尽量一致。在《清华体育概况》中,梅贻琦就提出:“着重基本训练:本校自民国十八年改大学以来,因招收来自各方之中学毕业生,入学年龄既较长,而其以前所受之体育训练,尤不一致。初经体育部短期精密之试验,深知欲达到体育普及之目的,此后非着重基本训练不为功。故本校近年来,极力注意于此项体育工作。”[2](P38)在测量学生体育基础方面,梅贻琦有所创新,即从事体能标准测验,他说:“吾国大学生之体能标准,尚无确切表,兹为鼓励大学生为达到其各人可能体能成绩起见,体育部按历年清华学生体育成绩之大概,已编制一体能测验表,每年按项测验全体学生两次,预计四年之后,即可以拟制成清华学生体能标准表,更可备吾国各大学参考之用。”[2](P38)在梅贻琦的体育理念中,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他对女生运动的鼓励:“近年清华女生对于运动兴趣,虽较以前略有起色,然自动从事体育锻炼、感觉运动有浓厚兴趣者,究是少数。此后拟严订女生体育训练规程与标准,勤加领导,俾渐养成全体女生有乐事运动之良好习惯。”[2](P39)
其次,课程的内容和考试的规定都比较详细。在《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清华大学学程中尚有重要之一部,是为体育。凡在校诸生,每学期皆为必修,学分固不算在学分总数之内,然非体育及格者,不得与毕业考试。”[1](P67)有关课程的规定,要求严格且被强有力执行。在教育方式上,有时需要适当的强迫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体育课程明显不是靠人性化的关怀就能够执行起来的。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清华体育的发展。到1933年,梅贻琦提出要创设体育系,他指出:“清华注意体育,以及清华体育设备之完善,与夫环境之良好,当为全国人士所公认。当此全国缺乏良好体育人才之时,全国人士无不属望于清华即时创设一完善之体育系。现下我国国立大学中虽有北平师范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设有体育系,而所造就人才有限,不敷社会需要甚巨。清华已有此完善体育设备,又当全国人士属望之殷,既不必费巨款,何不趁时创立体育系,造就人才,以应社会急需?是以体育部拟即商诸学校当局,从速设立清华体育系。”[2](P39)既然能提出创办一个体育系,可见当时清华的体育师资必然不容小觑,据《体魄与人格并重:清华大学百年体育纪略》记载,1934年,体育部教师有马约翰(教授)、夏翔(教员)、赵逢珠(教员)、李剑秋(教员)、涂文(专任讲师,当时在美爱荷华大学攻读体育)、黄中孚(助教)。到抗战前,清华体育部形成了阵容强大的教师队伍[4](P46-48)。
(二)自我比赛与校际比赛
比赛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重要方式。比赛有两种类型,自我比赛和校际比赛。
之所以要鼓励学生的自我比赛是因每人条件不同,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在自我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就是一种进步。教育要因人而异,体育自然也不能例外。“吾国提倡体育,近二十年,所以尚离普及甚远者,率多偏重提倡与人比赛及小团体之比赛故(如一校中之球队,以全体言,故一小团体也),不知各人禀赋不同,环境不同,因上述原因,故不能强人人以能代表某团体向外比赛为唯一促进体育之方法。诚以提倡方法逾偏,而技术稍次者愈裹足不前,而离普及之道益远矣!故本校体育部,极力鼓励学生各人对于自己比赛,但有进益,即嘉勉之。如此各自留意,既易周到,兴趣亦浓,久之养成人人能比赛,随时随事是比赛,则普及目的自达矣。”[2](P38)显然这是梅贻琦理想的体育比赛,由进步而带来兴趣,兴趣渐浓而变成习惯,若是人人皆习惯,即是普及。
梅贻琦对于比赛的道德亦有所强调。首先,不能失了风度。在校际比赛中,梅贻琦极其强调运动道德,极其注重这种比赛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作用。在不同的场合,他都一再阐明自己的看法,在比赛中不失风度。“赛球胜负,原属常事,胜了不过一时快意,败亦不必视为奇辱。两校常常集合运动,足以联络感情,不可因此反伤感情。外国学校亦有因与邻校比赛,彼此争胜认真,动闹意见。现我校与燕大尚未到那种程度。星期六与燕大比赛,校中遍贴标语,热烈鼓吹,勉励队员努力致胜。这种意思是好的,但不宜由勉励自己热心太过,而转到讥讽他人。这种举动,至少是显着吾们不大方的。吾们亦不必管他人怎样对吾们,吾们自己的态度,总要大气一点的。以后比赛之时正多,希望大家不把它看做只是比赛腿脚的事,应该亦把它作为吾们养练性格的机会,渐渐得到英美人所谓Sportsmanship。那才是我们学校里提倡运动比赛的最要目的。”[1](P86)其次,学习与人合作。在保持风度的前提下,学生要通过比赛,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正如鲍文认为的那样:“一个人可以通过比赛习得生活的经验,如团队合作、严守纪律、重拾生活、不屈不挠、遵守规则和接受有悖于自己意愿的事实。”[3](188)“故运动比赛,其目的不在能任选手,取胜争荣;在能各尽其可尽的能力,使本队精神有有效的表现,胜固大佳,败亦无愧。倘遇比赛,事先觉得无取胜可能,遂避不参加,忘其为团体中应尽的任务,是为根本错误。”[1](P101)
五、结语
总的来说,梅贻琦的体育教育思想可以称之为健康与休闲的结合,既有对强身健体的追求,又有绅士风度贯穿其中。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一、两个二”,见图1。“两个一”就是一个原则,即普及原则;一个底线,即运动道德。“两个二”就是体育的两个目标、实践的两种形式。通过课程和比赛这两种方式来促成体育目标的实现,在这一实现的过程中坚持着运动道德,并且强力执行课程的种种要求,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以锻炼,学会与人合作。按照这样的范式来运行体育课程,推广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风尚。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不仅是依靠其培养的人才来贡献社会,还会因为它自身的影响来带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现今社会需要改进之处。
图1 梅贻琦体育教育思想之“两个一,两个二”
近几年,学生长跑猝死事件增多,人们在深感惋惜的同时也开始反思:为什么生活条件改善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下降了呢?这不仅仅是家长的难题,也是教育界的难题。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迫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参加体育课程并进行体育锻炼,可是到了大学,这种压力消失,那么锻炼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放眼望去,大学的操场上几乎都是老人们在运动。学校应该警醒: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刻不容缓,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自觉。
[1]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现]梅贻琦高等教育思想与教育文论选读◦第5辑◦第9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
[2]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2卷◦上◦国立清华大学时期 1928-1937[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3]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叶宏开.体魄与人格并重:清华大学百年体育纪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