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际合作背景下学分互认授课方式的选择

2014-09-20朱元华司爱丽

关键词:跨校校际特征向量

朱元华,司爱丽

一、引言

所谓高校学分互认,是指学生除学习原来学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得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院校所承认[1]。早在1953年,在巴黎召开的“关于进入别国大学学习时文凭等值的欧洲大会”上,参会32国承诺实行学分互换,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简称ECTS)也由此萌芽[2]169。2004 年,《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机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2009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实行学分互认。

高校学分互认机制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拓展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对于学校来说,有利于促进校级交流,提高管理水平;对于社会来说,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校际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教师互聘、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和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化整合,达到一定的办学目的活动[3]。高校校际合作下的学分互认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当来自于同一高校选择另一高校的课程的学生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开课高校派出教师到选课学校授课。

二、模型构建及计算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该方法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4]53。

(一)建立层次分析结构

学分互认授课方式选择的层次结构模型包括目标层和方案层。目标层是选择综合评价最高的授课方式,方案层是实行学生移动、教师移动和网络课堂三种模式的高校授课。学生移动是指学生跨校上课,即选课的学生到开课学校听课;教师移动是指教师跨校授课,即开课学校的老师到选课学校上课;网络课堂是指学生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安装网络课堂客户端软件或直接使用浏览器,再使用由网络课堂管理者提供的账号和密码登陆进去听课。以上三个方案中,每个方案的实施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

准则一:学习效果。不同的授课方式下,学生的心理感受、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教师对学生的答疑等方面会影响学习效果。

准则二:学习便利性。指学生上课的方便程度,以及利用开课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室、食堂等场所、设施、设备的便利程度等。

准则三:管理难度。指的是高校在教务、财务、人事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管理的复杂程度。

准则四:综合费用。指的是学生申请学分的费用、学校的硬件投入、管理费用等。

准则五:风险程度。指的是师生的人生安全(比如往返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设备故障引发的教学事故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根据上述目标、准则和方案,构建层次结构图如下:

图1 授课方式选择的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

AHP是将人的决策判断数量化的方法。在构造判断矩阵前要设计一种标度法用于比较判断两因素相对重要性,本文采用T.L.Saaty的1-9标度方法。各级标度的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标度

在构造判断矩阵时,为了提高数据的权威性,采用了专家咨询法,征求专家意见并反复推敲,确定下列判断矩阵(表2):

表2 准则层判断矩阵A

(三)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而主观判断是多样的,对同一准则下的不同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很难判断得完全准确。因此,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方法为:首先,求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求法略),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式中m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再根据公式,求得一致性比例(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由表2可查得)。表3是龚木森、许树柏得到的1-15阶重复计算1000次的结果。一般认为,C.R≤0.1时,判断矩阵符合满意的一致性指标。

表3 R.I值

根据上述过程,对表2准则层判断矩阵进行计算,解得最大特征值λmax=5.3052,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078058,0.490681,0.127189,0.045725,0.258347)T。C.I=0.0763,C.R=0.0681<0.1, 符合满意的一致性标准。

同理,构建对学习效果、学习便利性、管理难度、综合费用、风险程度五个准则的方案层判断矩阵并求解,结果如下:

表4 方案层判断矩阵B1

解得最大特征值λmax=3.0325,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580092,0.070339,0.349570)T。C.I=0.0163,C.R=0.0313<0.1,判断矩阵符合满意的一致性标准。

表5 方案层判断矩阵B2

解得最大特征值λmax=3.0869,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231082,0.665070,0.103847)T。C.I=0.0435,C.R=0.0836<0.1,判断矩阵符合满意的一致性标准。

表6 方案层判断矩阵B3

解得最大特征值λmax=3.0658,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723506,0.083308,0.193186)T。 C.I=0.0329,C.R=0.0633<0.1,判断矩阵符合满意的一致性标准。

表7 方案层判断矩阵B4

解得最大特征值λmax=3.0959,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723367,0.206212,0.070421)T。 C.I=0.0480,C.R=0.0922<0.1,判断矩阵符合满意的一致性标准。

表8 方案层判断矩阵B5

解得最大特征值λmax=3.0655,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282839,0.073772,0.643389)T。 C.I=0.0328,C.R=0.0630<0.1,判断矩阵符合满意的一致性标准。

方案层三个可执行方案对准则层各准则的优先权重向量构成一个3×5矩阵,对目标层的组合权向量为:

三、结论

从计算出的组合权向量可以看出,方案一(教师移动)所占的权重为35.68%,方案二(学生移动)所占的权重为37.09%,方案三(网络课堂)所占的权重为27.23%。方案一所占的权重高于其他两个方案,说明高校校际合作下的学分互认授课时应优先考虑学生跨校上课这种方式。从准则层的特征向量(0.078058,0.490681,0.127189,0.045725,0.258347)T可以看出,学习效果占将近一半的权重,这与学分互认的初衷也相契合。从学习效果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来看,学生移动占66.51%的权重,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下信息传递顺畅,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同时,学生能利用开课高校的实验室、实训室等,这对于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议

尽管高校学分互认好处很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遭遇冷落的现象。例如,2007年广州大学城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7所高校酝酿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然而当年开课遭遇冷门:预计77门跨校课程最终只开设8门[5]56。2011年,广州大学城参加学分互认选课的学生不足3000人,仅占在校学生数的2%[6]。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存在于学生、高校、政府等多个方面。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跨校上课在学习便利性、管理难度和风险程度三个准则上的权重都是最低,分别为0.0703、0.0833和0.0738。为了更好地推广学分互认,根据以上分析及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学分互认的课程应该是高校具有优势的课程

学生之所以会跨校选课去修另一高校的学分,除了因为本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外,主要是因为这一高校在某学科上有一定的优势。每个高校由于历史、定位等方面的原因,都有一些优势学科或弱势学科。对优势学科的课程进行学分互认既能实现高校间的互补,又能提高对学生选课的吸引力。

(二)校际合作下的学分互认应优先在地域相邻的高校间开展

学生跨校选课修学分,除了支付开课高校规定的费用之外,到其他高校上课还有时间、体力、精力方面的付出,这也是学分互认顺利推行的一个障碍。因此,应考虑校际空间距离及交通的便利性,优先在距离较近的高校间开展。这一做法也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出行风险。

(三)借鉴欧美国家在学分互认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

欧美国家在学分互认方面的起步较早,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积累的大量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楼浩英,姜斌.推进高校间学分互认[N].中国教育报,2007-04-10(9).

[2]王志海.高校学分互换模式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

[3]牛万玛吉.我国高校校际合作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

[4]王国华,梁樑.决策理论与方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5]黄斌,魏银霞.高等院校学分互认探讨[J].广西教育,2009(11).

[6]贺林平.学分互认 无人喝彩[N].人民日报,2011-07-18(12).

猜你喜欢

跨校校际特征向量
二年制职教本科线性代数课程的几何化教学设计——以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为例
克罗内克积的特征向量
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跨校修读模式
跨校体育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跨校美术教师协同发展实践
一类特殊矩阵特征向量的求法
EXCEL表格计算判断矩阵近似特征向量在AHP法检验上的应用
基于产品化的概念运维跨校认证服务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