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化视域中高校高水平学生社团建设机制研究
2014-09-20王永春张向红王青
王永春,张向红,王青
高校学生社团属于学校内部的非正式、互益性的群众组织[1]9。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不仅使社团成员在开展活动、服务师生与奉献社会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对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学生管理、学生就业及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也具有深远意义。然而,要使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务实、高效、良性可持续发展,需要引入先进教育管理理念,深入分析构建社团长效建设机制。
一、加强高校社团建设机制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公民的素质
以学生兴趣特长为导向成立的高校学生社团,涵盖学术知识、专业技能、体育、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以哈佛大学学生社团为例,该校一些学生社团活动被称为校园里最好的课程[2]80-84。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培育和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学术知识、专业技能、人文情感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毕业前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可提前学会如何缔造人际间的信任和互惠互利的规范,借以提高工作绩效,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
(二)有利于学生干部的成长成才
美国大学培养出众多的政界、商界、科技界、文艺界领军人物,其中大多数曾是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如尼克松、卡特、肯尼迪等都曾是学校社团活动的风云人物[2]80-84。社团的组织涉及到制定规章制度、活动计划及实施计划等方面,全面涵盖了组织管理所需能力要素,对学生社团负责人能力具有较高要求与促进作用。
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迁移是形成其重要能力的关键。仅在单一的情境中接受的知识与在多样化情境中学到的知识相比,前者更不利于弹性迁移[3]45。与课堂学习的单一学习情境不同,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创造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把知识从课堂迁移到日常生活及将来工作场所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十分有利于学生干部的成长成才。
(三)有利于营造高品位、高素质的校园文化氛围
基于兴趣组建的社团,其运行管理以社团成员为主导,涵盖校园文化建设核心要素。通过历史积累与沉淀,可形成优秀的社团精神文化,进而有利于营造高品位、高素质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力
研究表明,大学生社团参与经验与就业力存在显著性相关,大学生在社团中收获的经验越多,其就业力愈佳[4]5。社团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属性,积极的社团将在多种情境中面对各种问题,并需要自行解决。在基于问题的情境中,社团成员需要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推动问题解决进程,包括理解问题情节、确定相关事实、生成假设、收集信息、确定知识漏洞、学习外部资源、应用知识及评价的过程。过程的复杂性导致错误不可避免,社团成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在试错中不断完善。这些能力正是良好就业力的核心组成要素。
二、高校社团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社团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促进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为有效构建大学生社团长效建设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仍然出现了许多不足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而忽视了应用素养
根据社团学生就业力相关因素调查,得分排在前面的主要与思想素养相关,包括诚实守信、思想道德素质等。得分偏低的都是与应用素养有关,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4]。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目标与国家规划、社会需求、企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错位,忽视培养学生应用素养,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进而降低了学生可持续性生产创造财富的能力。这对于增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心及国家实现收入倍增计划是不利的。
(二)衔接传承总结提升不够,导致活动质量欠佳
学习型组织是指能够有意识、系统和持续地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和利用知识资源,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5]86-94。
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稳定性较强不同,高校学生社团每年定期换届,每届的社团领导人基本不同。且在计划生育与高校持续扩招的双重挤压下,大多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诸多社团因为缺乏学习型组织建设理念,导致比较轻视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与提升,从而导致诸多社团活动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上甚至有所下降,对实现社团育人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缺乏专业上与思想上的指导力量
何为专业与有思想?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得出这样一个公式: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6]15-18。 与建筑设计一样,高水平的社团建设也是一个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过程。以社团创办一份报刊为例,报刊出版过程需要从社会科学角度确定办报宗旨、版面设置、读者对象等以实现办报目标;而新闻采访技巧流程、新闻写作方式方法、摄影构图与拍照技巧等则属于技术科学范畴;报纸的排版、修图配图等则属于美学范畴。如此全面的思想与应用素养要求,对社团成员的能力要求很高。社团成员每年更新且以低年级学生为主,更离不开专业指导老师的全方位培养与指导。但是,现今的大多数高校社团指导老师基本来自团委系统及辅导员,他们大都是思政教育背景且承担繁重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社团指导大多数是义务工作,基本无激励措施,导致指导教师日渐匮乏。缺乏专业上与思想上指导力量的社团,其活动水平、规范管理及发展前景都受到重要影响。
三、技术文化视域中高校社团建设机制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向阳博士在论文 《技术文化视域中高职教育价值的再审视》中提出:技术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本身必须在一种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否则我们可能会全然误解技术。他认为,技术也像人类的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次。其中,由具体的、有形的工具、机械、物品等“人造物”组成了技术文化的器物层。由技能、技艺等与器物层相适应的系统化、条理化的东西称为制度层。而作为技术文化的核心层,诸如技术思想、技术方法以及体现技术中人的思维方式、心理定势、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规范等因素,则构成了技术文化的观念层[7]75-77。该技术概念框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足够的开放性,十分契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的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文件中提出的社团建设“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的宗旨。基于此,本文将借用这一技术文化概念框架,通过结合社团建设意义及其所面临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以有效实现中央关于社团建设宗旨为目标,构建技术文化视域中的高校社团建设机制模型。
(一)技术文化之器物层与社团建设
当我们谈到社团技术文化之器物层建设时,往往先想到办公活动场所、活动器材及办公电脑桌椅等常规性物体。这说明,在人们的常识中,社团建设是同器物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基本器物,社团建设也难以启动。但对高水平高校社团建设来说,仅仅达到这一标准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我们不能从常规器物中获取器物的使用知识,不能直观获得社团成员对于器物的情感,更不能从器物中直接获得提升社团活动水平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在看到自己所学习的东西的用途以及发现自己能用信息影响别人——尤其是地方社群时,所有年龄的学习者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3]54。
基于高校社团成员每年大规模更新的考量,以激发新社员学习动机为宗旨,进行社团器物层建设便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应加强器物之魂,即社团历史资料建设。有条件的社团可以设立荣誉室。在荣誉室里可陈列社团历年获得的奖杯、奖状等荣誉及合影、重要历史时刻等视音频资料。条件不够的社团则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成立网络电子荣誉室。荣誉室可以为社团新成员提供一种代代传承的自豪感,强化集体的记忆,进而加快社团新成员对社团的心理归属进程。此外,通过参观学习社团荣誉史,能激发社团成员的使命感,加之考虑到自身工作业绩将可能成为社团荣誉史的一部分并影响代代社团新成员,十分有利于激发广大社团新成员的学习动机,让社团成员产生“以超越先辈为荣,以进入荣誉室为荣”心态,为开展社团后续工作打下坚强基础。
其次应加强器物之心,即社团经典培训资料、活动资料书面版与电子版留存。考虑到社团成员年年更新且扩招后高校生源质量日趋下降的负面因素,加强社团学习型组织建设便成了建设高水平社团的必由之路。成员数量的日益扩张使得社团基于指导老师培训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高校互联网的普及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为社团开展基于历史传承,动态更新的可共享知识库与知识管理系统对新成员进行培训与“即时学习”提供了效率与质量并重的有效选择。“即时学习”的理念就是无论何时你想学习什么内容以完成任务时,你都可以找到你想找到的东西[8]26。
最后应加强器物之效,即社团活动相关设备更新换代。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品质优良、不定期更换的活动设备设施能对社团活动质量、效率的提升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好的活动效果还能增加社团成员的成就感。
(二)技术文化之制度层与社团建设
建设高水平社团,以培养人,选好人,传承人为宗旨进行社团制度层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加强制度之魂,即社团人才培养制度建设。高校社团人才培养制度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制度建设。第一,学生培训师培养制度建设。考虑到高校社团数量扩张迅速,完全依靠高校老师做全程指导显然力不从心。比较可行的办法便是邀请社团管理经验与能力强的老师对各社团骨干进行强化培训,让他们基本具备代替指导老师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的主观积极性和客观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指导老师能全程指导一年,以便社团走上良性循环轨道。第二,培训资料收集整理制度建设。高校社团管理机构还应制定社团活动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制度,用于指导社团发展共享知识库的建设。它们包括详实培训资料、社团工作学习手册、指导教师培训教学录像、社团成功活动录像、社团设备使用方法录像等视音频及文字材料。第三,社团培训学习制度建设。光有培训师与培训资料并不足以保证培训的有效进行,还应制定相关培训学习制度。
其次,应加强制度之心,即社团人才选拔制度建设。可通过社团人才培养体系的锻造,使一批富有潜力的社团成员脱颖而出,具备参选社团干部的主客观条件。以培养社团成员就业力为导向,关键在于增强社团成员的胜任力。在这方面,笔者结合工作六年来管理经济贸易系学生会和经济贸易系《经贸动态》学生报社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效果显著,基于多方视角的社团学生干部选拔机 制[9]153-154。
最后,应加强制度之效,即社团人才梯队制度建设。第一步,在社团成立初期邀请德才兼备的指导老师对社团骨干进行思想素养与应用素养的培训,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向社团骨干布置一系列提升思想与应用素养的社团活动任务。让他们在试错中不断进步,直到达到可以替代指导老师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的标准方能初步放手。第二步,指导老师与优秀社团骨干一起打造一套围绕器物层功能发挥和社团高水平活动要求的模块化、电子化并不断动态更新的培训课程内容与培训体系。它先由指导老师用以培训社团骨干,然后由社团骨干培训全体社团成员。第三步,由经过实践磨练脱颖而出的社团骨干承担指导老师角色,自行培养下一代指导老师(即下一届社团骨干),高校指导老师承担培训质量监控与顾问角色。
(三)技术文化之观念层与社团建设
首先,应加强观念之魂,即社团成员个人成长观念建设。个人的成长主要来源于学习,Biggs根据教育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10]51-53。深层动机与个人前途和经济利益没有直接联系,社团成员学习动力来自对所参加社团活动内容本身的兴趣。表层动机通常与社团成员个人前途直接相关,如就业、升职、工作岗位、工作薪水、出国等,动力来自外部。以培育高水平社团人才,提升社团工作绩效为导向,一方面应吸收具备深层动机,即热爱社团活动类型宗旨的成员加入社团;另一方面,应通过职业规划讲座等形式激发社团成员的表层动机,让社团成员产生一种“努力学习与参加社团实践,把自身兴趣发展成特长”的个人成长观念。
其次,应加强观念之心,即社团成员之间良性竞争观念培育。对社团成员的培养,要坚持思想素养与应用素养兼备,思想素养优先的原则。以笔者指导的经济贸易系学生会和《经贸动态》学生报社为例,首先对全体社团成员进行思想与应用素养培训,然后选出临时负责人进行实践考验。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社团领导要取得“四个满意”,即“大多数社团基层成员满意,大多数社团退役老干部满意,社团主要领导满意,指导老师满意”。四个“满意”体现了“团结合作,共同成长”的良性竞争观念,只有具备这一观念的成员才能脱颖而出,成为社团领导。
最后,应加强观念之效,即所有社团成员基业长青观念培育。创业难,守业更难。高水平运转的社团还需培育社团成员的基业长青观念,让每一个社团成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思考如何把事业传承下去。在这方面,师带徒模式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四)技术文化视域下高校社团建设机制模型图示
综上所述,可构建技术文化视域下高校社团建设机制宏观关系模型如下(图1):
图1 技术文化视域中高校高水平社团建设机制模型
[1]李雪梅.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2]张家勇.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3]John·D·Bransford.How People Learn:Brain,Mind,Experience,and School(Expanded Edition)[M].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Ltd,2000.
[4]蒋芙蓉.大学生社团参与经验与就业力关系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5]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2002(4).
[6]孟建伟.技术的人文维度[J].哲学动态,2002(5).
[7]陈向阳,顾建军.技术文化视域中高职教育价值的再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8]Allan·Collins,Richard·Halverson.Rethink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M].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Ltd,2009.
[9]王永春,张向红,秦俊文.高校学生会干部选拔机制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10]王毅敏.自我效能、动机、观念和策略对英语成绩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