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环境视觉导示系统设计
2014-09-20陈雪影
陈雪影
一、视觉导示系统在公共环境中的重要性
在公共环境中,要使人们顺利到达目的地,或快速便捷地了解信息,离不开视觉上的交流。比如,为了人们在陌生、复杂甚至嘈杂的环境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就需要在环境中进行标记和指明路线。此时,就需要表达准确、清晰简洁的视觉语言,用于建成的环境之中。在如今的公共环境中,由于城市在扩大建设中的复制效应,雷同的建筑、相似的街道、看上去相差无几的商业区及住宅区比比皆是。尤其,在机场、车站、展览会场、地下停车场等公共场所,人们犹如置身于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不能准确地找到方向,内心充满了焦虑感。此时,视觉导示就显得更加重要。
当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谷歌、电子邮件及Facebook等一些“无形化”的导示系统与先进的GPS技术日益普及,视觉交流甚至在缩小的手持设备上就能够实现,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完美的导航和交流工具。但是,其导示效果终究比不上现实世界中的直观指示符号和图形。因为,手持设备可能出现数据受干扰、无信号、电量过低等问题。
二、目前公共环境视觉导示系统设计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公共环境中的视觉导示系统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虽然它已经受到设计界、公共环境管理部门的极大重视,但视觉导示系统还不完善,缺乏较为成功的设计作品。一些指示不清、不易辨识、与环境之间缺乏联系、毫无美感与文化特征的视觉导示经常出现,一些作品甚至没有设计师的参与而被随意制作出来。这些作品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环境中信息的辨认,为出行和生活带来不便,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被忽视和不被认同的失落感。例如,位于北京景山公园附近的“北京青少年宫的视觉导示平面图”[1]27,信息导示内容不清楚,与相应指示牌在色彩的应用上不统一,显得混乱。另外,对比性很强的色彩使观者的眼睛极不舒服,在制作工艺上也显得简陋,与周围的建筑、整体环境显得不协调。比如,在2004年投入使用的“广州国际机场的导示系统中”[2],一部分通道中使用的方向指引标识牌的底色为深色,文字为白色和绿色的浅色显示,颜色对比较鲜明。可是,本来应该是很清晰、容易识别的指示图,却因牌子的表面加了一层等大的玻璃板使其传达效果适得其反。
三、公共环境中视觉导示系统的设计原则
环境视觉导示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图形、文字、色彩都要融入到环境中。或者说,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之间要以密切交流和互动,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要兼顾其统一性、科学性、文化性及艺术性;还要做到“以人为本”,让人感到便捷、亲切。
(一)视觉标识的图形符号要清晰、简洁,识别性强
在公共环境视觉标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把“能够清晰传达信息”的原则放在首位,其图形设计要简洁、清晰,注重标准化,信息表达要准确、规范。一些常用的环境标识,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图形符号。比如,体育运动标识(如图1)直观易懂,用精简的图形表现出了各种运动项目的特征,没有多余的信息,不分国界和文化层次,能满足各种观者的视觉识别要求。其次,标识和导示图中的色彩搭配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增强标识符号的视觉冲击力,给人更为深刻地认识和记忆。
图1 运动会标识图
(二)导示文字和图形风格要统一,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作用所形成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3]。在进行公共环境中的导示系统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导示文字、图形、色彩等方面的风格统一。从最开始设计标识时就要考虑到,如何能够将大量无序的信息规划成有序的方式进行传达和展现。主要可以通过风格的统一、信息的反复、关键位置(如入口、转弯、终点等处)的重点强调等方式,使传达的信息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秩序分明的连贯统一体,使用者与之产生连续的对话关系,从而完成指引信息传达的最终目的。凯文·林齐说过:“人和动物的寻路能力来自于对外界环境的明确感觉所形成的连贯和组织。”[4]在一些如机场、车站、会展中心、医院、大型商场等公共环境中,人流量较大,且人流多是来去匆匆,行走的方向也是多向的、不集中的。此时,对于连贯性的视觉导示信息就尤其需要。因为,在快速的行走过程中,人们的记忆是模糊的、短暂的,对于很多闪过眼前的指示标牌内容由于受到周围噪杂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准确记忆,心理上就会有不安的情绪。因此,传达信息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视觉导示系统就是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一个范例。该导示系统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承担设计的,在保持设计风格与建筑环境相统一的同时,视觉导示的方式也非常齐全和多样。几千多件导示标识被有序地安放在展馆内外,各个重要位置(如人行通道、汽车通道、楼梯、扶梯等处)“都设有整齐、风格统一的传达信息标识”[5]。导示系统的形式采用了整体信息指南大型牌、局部图形指示、立体数字显示以及滚动播出的视频信息演示等等。统一的图形、文字、色彩,很好地与建筑环境进行了融合,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连贯的视觉传达导示系统,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信息传达同时,还大大增强了其艺术性。
(三)结合地域文化或环境特色,做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导示作品
不同的地区因其地形、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或称之为地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点”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回应,构成当代建成环境的基石。这些地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和环境,人们会对之产生一种特殊的个人情感,这种感觉往往难以用文字表达。因此,在设计中融入地方特色的符号和元素,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拨动人们的情感,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想象力。
国际设计机构5.5设计工作室 (5.5Designers)曾经做了一个案例,为巴黎著名的萨卜兹(SABZ,主营酒店用品)公司的产品展览场进行空间设计及导示系统设计。在该设计中,5.5设计工作室的设计师们充分结合了当地重叠层的地形特色和地方居民庭院多植物花草的风景特征,设计了由网格金属板制成的藤蔓、树叶,运用空间透视的原理,让这些像爬山虎一样的藤蔓攀援在墙上,从街道上就开始欢迎游客、指引游客,带领游客进入展厅的不同空间。另外,在展场内部的墙面上,设计师运用了很长的一面墙来放置展架,流线型分层的展架书格让人不由得联想起该地区曲线分层的地形。不仅如此,在地面上,设计师也运用各种曲线分割出不同的展示区域。这些模仿当地地质层堆积的样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5.5Designers的这一设计打破了边界的限制,将室内和室外融为一体。最重要的是,这种结合地域环境特色的视觉导示设计作品,让来此参观的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地方特色,在内心里会产生文化认同的“共鸣”,丝毫感觉不到陌生和生疏。
(四)以人为本,注重细节,给人以亲切感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观点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6],公共环境中的导示设计更是如此。在设计中,要时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能过分突出设计,而要更加凸显对“人”的重视。视觉传达类设计可以说成“是幕后工作,要构建与现代艺术比肩的突出视觉效果是徒劳”的[7]178。 设计师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始终把如何能够使人便捷地接收到信息放到首位。为了制作出便于人们阅读、信息量全面的传播物品,设计师使用了飞机航拍,开发了手机及触屏设备的应用程序供人免费下载,制作了高清且能放大以房屋为单元区块的显示地图和装在挂脖带中的折叠式地图等。他们甚至在挂脖袋主体、挂绳的选材直至挂钩的选择这些细节上都费尽了心思,使得世界各地去参观的人们对这一项潜藏于现代艺术作品身后的设计非常推崇,争相前去领取。
(五)利用视错觉,构成强烈视觉效果
在一些光线不佳、方向复杂的场所中则对导示标识的视觉效果要求更高。有时候,设计师为了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导示信息传达的目的,必须突破常规设计出视觉效果强烈的作品。例如,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尤里卡大楼停车场的视觉导示设计就是成功利用了人的视错觉,图形和环境大胆结合的例子。尤里卡大楼是一所高层居民住宅楼(层高90),有一处很大的专供居民使用的停车场。但是,在这处内部错综、光线不足的停车场内,想要方便快捷地驾车自由出入,假如没有了恰当准确的导示,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设计师在保持原本建筑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了入口处的横向和纵向墙壁的表面,车辆在运行中体验着其中健全且实用的环境。这里运用人眼的视错觉原理,通过大胆的平面化图案幻想,增强出入的体验,运用既是二维又是三维的错觉透视,实现了信息的传递。从不同角度看,超大号的字体呈现出抽象扭曲或者指示方向的文字信息,而“在运动中观看时,扭曲的单词IN、OUT、UP、DOWN排成一排”[8]61,视觉效果尤其强烈,在关键位置传递着重要信息,使行驶者及时做出方向选择的决定。
四、结语
不管是公司建筑上的简单标记符号,还是商业广场和住宅的图示,一个建成环境如果拥有了一套设计完整、科学的视觉导示系统,人们对其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从而拥有更多的情感。设计师有责任改善居住环境。当然,周围的环境如何变化实非设计师能够完全控制。但是,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周到的视觉导示规划和设计,对公共环境加以影响,让其变得更加美观、宜居,人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轻松和简单。
[1]洪兴宇.标识导视系统设计[M].湖北: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0.
[2]喻湘龙.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凯文·林齐.城市意向[M].方益萍,河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罗华荣,郑冬华.以人为本: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标识导引系统介绍[J].中国会展,2004(1).
[6]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广东:新世纪出版社,1995.
[7]原研哉.欲望的教育:美意识创造未来[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王绍强.请走这边 世界公共标志设计[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