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情结下的社会参与
2014-03-25万正艺
万正艺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一、青天情结的内涵和当代生命力
情结(complex)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术语,由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最早使用[1]。自此,情结一词逐渐沿用下来,并慢慢脱离心理学专业术语的应用范畴,成为今日的一般文化用语,指个体对某一个地方、某一个人或某件事情所具有的特殊的强烈而无意识的执着追求,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青天,一是指蔚蓝色的天空,二是喻指在世道污浊中能够明辨是非、不畏强权地为民做主的官员。本文所指的青天情结并非心理学范畴内的定义,而是在一般用语的层面上,意指民众对青天式官员的强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翻阅史书典籍发现,中国每个朝代的末期,社会状况惊人相似,墨吏横行、吏治腐败、贪赃枉法现象司空见惯。我国古代是典型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百姓大都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机会接触新鲜事物,他们习惯被统治、被管理。在家庭中,父亲掌握着绝对的权威;在国家,天子是毋庸置疑的最高神圣。当顺从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演变中逐渐成了习惯,百姓便理所当然地认为接受当时的“人治社会”是一种很正常或很正确的事情。没有权势的百姓作为臣民,除了要承担苛捐杂税,还常常遭到强势专横的官吏欺压和掠夺。百姓承受着这一切,他们不想去改变局面,他们最淳朴的想法就是换一个官员,换一个青天!他们相信在青天的管理之下,社会和谐,百姓幸福,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古代有关青天情结的例子很常见,如“鸣冤击鼓”“拦轿告状”等等。现在我们往往是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戏曲或者民间流传的小故事而得知,譬如说“包青天”,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想来导演也是利用寻常百姓心中的这份青天情结。
通过这些史料,我们发现青天式官员的形象大都是这样的:正直不阿,不畏强权;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尽心奉职,鞠躬尽瘁;明察秋毫,精明机智。在民间的文学戏剧作品中,作为主角的青天往往被神化,他们能够运用巧妙的方法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1]。其实,我们现在对青天官员的理想形象亦是如此。
现代社会中,人们心中依然有对青天式官员的期盼。倘若百姓得知高层领导视察,大部分民众会选择提前一天排队,只为能见领导尊容,当然有的群众是为了利用这一机会可以向高层领导反映情况,期望领导能够解决自身的问题。2011年,网络上有关对浏阳新领导期许的帖子非常火爆,其中一个帖子的点击率上万,回复也有几十页,另外几个同类型的帖子也被高亮并置顶,引起了诸多论坛网友的关注,对还没有正式上任的领导寄予了诸多的期望和期待。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百姓的参与意识正在不断提高,由古代那种被动的内心期待到如今的主动积极讨论并寻找,中国人的社会参与热情正在新时代的浪潮里一点点被激发。民众对于还未上任的新领导有极高的期望,依然是群众内心的青天情结的激励效果。简言之,青天情结在当代中国依然有极大的生命力。
二、对青天情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预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是各个领域行使国家权力、治国理政方略的综合体现[2]。其中,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衔接的国家制度。
大会结束不久,即有社会各界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种种期盼。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古代统治、近代管理到现在的治理,这些转变反映了国家、社会、公民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过程;反映了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过程;反映了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3]。
埋藏在中国人心中的青天情结与中国转型时期政治发展的各个动向会碰擦出一系列火花: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能否冲击群众心中的青天情节呢?反过来,群众心中的青天情结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又会产生哪些影响?第一个问题有待时间的检验。任何一个体系都是人类建立的,由于人类的有限理性,其所建立的体系肯定存在不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制度体系必将逐渐完善,趋于完美。至于第二个问题有如下分析。
(一)青天情结的再转换
管理与治理有一定区别,首先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包括社会组织乃至个人。要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家治理体系标志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社会,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意味着在发挥政府治理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体的治理职责,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上,面对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交集和责任变得日益复杂和重要,特别是在社会资源和行政权力互动存在明显相互依赖的前提下,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种参与者最终形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合作治理网络[2]。
此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显得尤为重要。相较于在之前的国家管理中充当被动角色,在新一轮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中,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称为新鲜血液,他们的出场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但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个人真正的社会参与千呼万唤始出来。近些年,因网友细细查看网络新闻,“表哥”“房叔”“房姐”“QQ开房”等恶性事件公布于众;方舟子一次又一次打假;南京市政府举办“万人评议”活动,市民积极参与等等,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满足于充当纳税人的角色,他们还主动关注公共事物,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实现“打击贪官”、实现“公平正义”。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过好自己的生活,更关注小家庭以外的事情,在乎自己的公民身份,在乎公民二字的政治意义。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茶余饭后与好友谈谈政治花絮,发出会心一笑,而且开始总结,开始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观念。目前,这些观念仍不具有独立性,仍会受到其他平级同类人观点的影响。
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独特的青天情结依然存在,但是已换了行装。最初,青天情结是埋藏在中国古代百姓(大都是朴实的农民)内心深处的一种期待心理,这种心理从不外露,只有当自身处于忍无可忍的境地,这种情感才会迸发,才会转化为行动,才会被外界所知晓。这种情感很朴素,无保留地信任“父母官”,百姓往往不具备自主意识,他们对官员充满期待或者说是依赖。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有一份青天情结,但是它已变了性,它开始外露,不再羞涩,不再腼腆,它变得大胆而坚定,心里怎么想,就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可能是表扬,可能是期许,也可能是批评。它不但大胆地发出声音,而且还积极寻求和自己一样的声音,渴望结群,渴望被认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积极性和以前大不相同的自主性。
(二)关注人,忽视结构
青天情结背后有一种潜在假设:它默认人治社会,并且社会的好坏取决于当权者的好坏。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包含多个主体、交错有序的系统。按照戴维伊斯顿的系统论观点,整个系统中政府和社会、市场之间的输入输出转换的结构恰当与否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系统中,充满青天情结的公民应该发挥输入作用,并且应该对政府的输出有属于自己、有利于社会的反馈。可是青天情结往往是我们期待好的官员去做实事,并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治理系统中,参与到决策中。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民众的社会参与意识的确提高了。但是,这种参与局限于评价领导官员的做法,是事后参与。或者像上面提到的对官员有所期待。总之,我们总是会对政治系统中的想当然的核心人物——政治官员议论纷纷,极其关注;却做不到让自己参与到对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解决中。我们缺乏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意识。
美国人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在美国,公民是领导,是最重要的,没有什么政府管理公民的说法。政府的工作人员只是普普通通的服务者,他们挨家挨户上门了解事实真相,解决公民的实际问题。美国的公民也把政府人员当作自己的服务者,不觉得政府的官员比自己高贵。他们认为自己投票选出来的政府官员应该兢兢业业,应该尽力整合所有的资源让自己过得更好。正如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哈说:“一切政府的目的都是为社会谋幸福。人们联合成为社会,同意让自己服从一个代表人们公共意志的强大权力意志,为的是获得更大的安全和幸福,平平安安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以及保卫自己,抵御社会内部的恶德和外部侵略。”然而,我们往往把领导官员视若神明,期待他们能有好的作为,能够帮到自己。殊不知他们的本职任务就是帮助老百姓,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人们生活更好。现在我们虽然能够做到关注政治事务,但大多围绕官员,或批评,或表扬。这是我们心中的青天情结使然。人是社会性动物,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是会改变的。与其把精力放在不确定的官员身上,不如关注固定的,本应赋有权威的制度能否起作用,能否约束官员,能否治理好这个国家。被赋予权威的、有约束力的、深深烙进官员和公民心中的制度比具有人性弱点的官员更可靠,更能长久地管理这个社会。
(三)人与法之轻重
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法治保障是重要的一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制健全的社会、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的社会,必然是极其有秩序的,社会治理必然也是很有条理,讲究合法性、程序的合理性。每项事物都有合适的法律作为衡量标准。青天情结往往赋予人情更大的重量。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讲求关系与情面。“人要脸,树要皮”、“不给领导面子,你就是不想混了”等等俗语反映了在中国人情或者人际关系多么重要。很多事情的解决靠的是人情,而不是当事人的能力。法治社会的口号早在九大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至今也没能形成具有现实效力的法治。我们观念上具有青天情结,默许了一种官员具有本应属于人民的权力。为政者如父母,人民是赤子,这样的譬喻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的传统中。事实上,知州、知县被称为父母官、亲民官,意味着他是照顾一个地方秩序和福利的家主人。古代,中国社会的建立基础是血缘关系,建立原则是家国同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以平天下。家族中遇事习惯听命于父母,而遇宗族之间的事务则习惯听命于地方行政长官,因此家庭亲情与社会伦理渗透于社会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1]。“父母官”反映了从古至今官员在百姓心中的至高地位。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过去了,这种渗入中国人骨髓的情感还没有完全散去。可以说,目前的社会虽有法制,但是法治却是停留在口头。在百姓心里,人情是大于法治的。最近“浦口豪吃”事件曝光,一系列贪官落网,这些人一开始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青天式的官员,但在面对怂恿和诱惑的时候,他们忘记了当初的理想。虽然有法,他们也懂法,但是法治却不流行。
(四)忽视自身权利
康德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中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父权政治”。“建立在统治者对民众仁爱的基础之上,因此臣民在这里就像是不成熟的孩子,他们不能区别什么是对他们真正有利或有害,他们的态度不得不是纯消极的,从而他们应该怎样才会幸福便仅仅有待国家领袖的判断,并且国家领袖之愿意这样做便仅仅有待自己的善心。”这样一种政权乃是可以想象的最大的专制主义。这种体制取消了臣民的一切自由,于是臣民也就根本没有任何权利[1]。中国古代就是这样一种父权政治,百姓也习惯了没有权利的日子。而今,中国公民拥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等等一系列个人权利,然而,我们的权利意识并不强。当个人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我们通常懒得为所谓的权利打官司,再加上我国司法制度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法院的被动性其实是一种对公民主体性的认可,亦是权力制衡的要求,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自身的主体作用,总是期待能有青天大老爷家长式的关怀。现实总是和愿望有一定的距离,青天情结让我们习惯于期待,即使这种期待没有结果。我们往往忽略宪法赋予人的无上的权利,这也反映了法治并未深入人心。
三、转化青天情结,服务国家治理体系
(一)鼓励公民参与,提高参与意识与能力
打破青天情结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公民直接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自己的主人公地位,并且乐于处在治理系统当中,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照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改革,重新发现社区、以社区发展推进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4]。通过社会基层的制度安排建构起一种网络化的参与性机制,促进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促成平等合作的社会行动结构,参与的重心应该是社会基层,向基层社区授权。在社区层面上平等推动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关系,发挥民众的主人公作用,由小及大,慢慢扩大参与面。在这种社区群众的参与中隐藏着一些问题,如让社区民众投票选举,发挥社区群众的选举权。可是,民众往往不珍惜自己的选举权,他们看着照片,凭着自己的审美标准草率投票。许多评议会议,一些人民代表没有能够实事求是考察、评判政府部门所干的事,给出客观、符合实际的评价,只是人云亦云。
所以,一方面需要让公民参与到具体的事务中来,另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不要让民众心里的青天情结给公民营造一种只要有官员就好的感觉。至于提高的办法,应该从中学的政治课入手灌输一种治理主体意识,让青年人先热血起来,带动整个社会的民众都参与到这一治理系统中。
(二)重视结构与法治的建设
正如上文所强调的,结构(在这里,主要是指制度)的作用远比官员要可靠。当然,制度本身也是人创造的。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完善的结构。有关结构的重要性,西方和中国的许多学者都有论述。学者们更把结构分为地缘政治结构、空间政治结构等等。这里所谈的主要是国家治理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必须靠制度,这里的制度应该是深入人心,被大众所认可,且具有约束力和权威的制度。当然这套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优化。我们一直号召建立法治社会,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型。要学会不要再把官员看得至高无上,而是把官员的角色放在整个政治结构中,放在法制当中对他们进行认真评估,按照结构的要求决定他们的去留。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5]总之,一切的改革与完善都离不开制度和法治。打破青天情结,打破人治社会留下的种种观念残余,真正开始重视制度和法治的重要性。我们的官员要了解这点,民众自己更应当清楚。
四、结语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陈金龙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无论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需要顶层设计和周密安排,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6]在真正建立起国家治理体系之前,我们应当审视自己内心的青天情结,把它从体内清除出去,正视自己的国家治理主体一员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哈的话或许在今天可以作一些修改,我们不要傻傻地、静静地期待青天式的政府、青天式的官员为我们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我们应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正视我们的主体地位,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让青天式官员服务于我们,听从于我们的建议。我们与处在一套富有权威的结构中的官员一起管理这个社会,共创和谐社会。
[1]瞿卫东.民众“青天”情结与当代法官角色的悖离[J].暨南学报,2013(9):119 -125.
[2]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
[3]温宪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南方日报,2013-11-18.
[4](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林振义.如何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28.
[6]陈金龙.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南方日报,20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