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因情感飞扬而精彩

2014-09-19周荣婷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语文

周荣婷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走进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的确,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真正让学生弄懂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多种教学策略。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情感体验在语文课堂中得以飞扬,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一、巧设导入,触发情感

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物喻人。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境界中去,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一位台湾青年在地震中为祖国大陆身患白血病的少年捐献骨髓,用爱心搭建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感人故事。由于这个故事的现实性离学生较远,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在新课伊始就初步感受到白血病的严重性,捐献骨髓者的无私伟大?我校一位教师用身边的真实事例导入新课。在她娓娓讲述我们身边的一位名叫赵金霞的护士为一位白血病患者捐献了100毫升造血干细胞,用她的爱心燃起一个垂危生命的希望,光荣地成为安徽省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的故事同时,多媒体课件逐一播放照片,画面中有的是赵金霞身着病服,满面笑容住院捐献骨髓,有的是亲人朋友为她献上鲜花,有的是领导同事前来看望,紧握双手,更有病人家属满脸热泪,感激涕零,赠送锦旗的情景。此情此景,配以如涓涓细流流淌出的音乐声,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学生向善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也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学习课文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多样朗读,引发情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无需琐碎的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在朗读中我们牵引学生走入文本所构建的情感天地,在朗读中我们引领学生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在朗读中我们促使每个生命个体拥有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给养。教学时,有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教师范读、齐声诵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等,只要运用恰当,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这其中,我最常用的莫过于教师引读了。

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在地震后的废墟中挖出儿子的坚定信心,我随着文中父亲所挖废墟时间的延长,紧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反复诵读。

“所以当他挖了8小时,满头满脸都是灰尘,他心里想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所以当他挖了12小时,又饿又累,疲惫不堪时,他心里想的仍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所以当他挖了24小时,睡意一阵阵袭来,他连个盹都不愿意打,心里想的依旧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所以当他挖了36小时,身上已被瓦砾划伤,血迹斑斑,甚至手指缝里都因为长时间的挖掘而渗出血来时,他心里想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伴随着我声情并茂的描述,多媒体课件上“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四次出现,却一次比一次字体更大,颜色更鲜艳,也更触及孩子的视觉感受,带给孩子心灵一次次的冲击。在教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描述中,学生入境入情,展开和作者的情感对话,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另一位教师在执教《泊船瓜洲》时的朗读指导,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重新树立了语文教学和音乐鉴赏整合的典范。在初读完古诗后,老师告诉学生,古诗词和音乐的关系很密切,然后请学生为《泊船瓜洲》一诗自由选择配乐诵读。随后播放了两段音乐,一曲是欢快轻松的小提琴曲,一曲是低回幽怨的二胡曲。学生很自然的异口同声地选择第二段音乐。再追问为什么时,学生很轻松地回答诗是表达思乡之情,它的基调不能太欢快愉悦了,而应该悲伤惆怅些。在学生的自主体会中,作者的情感昭然若揭,此时的配乐诵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斟酌字句,体味情感

古人有“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说法,可见不起眼的字词有时是极具表现力的。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而好文章又总是有感而发,因情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叶、枝”与“干”血脉相连。因而教学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读、体味关键字词,不只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能悟出词语和句子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能提升教学层次。

选入教材的文章有不少名家名作,其遣词造句自然精彩纷呈。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既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也很好地表现出绿叶的世界充满着生机活力,让人仿佛看到鸟的生命的跃动;“颤动”一词赋予静态的树叶以生命的活力,似乎能听到鸟的欢唱,感受到鸟舞动的生命。我在教学时不仅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词语加以揣摩、体味,还播放了自己摄制的一段阳光下树叶被微风轻拂,泻下点点金光,发出沙沙响声的录像,学生将语言文字和直观形象紧密地联系到一起,真切地感受到“天堂”的美好并由衷地喜欢作者所呈现的美丽世界,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之情。

窦桂梅老师对于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中字句的斟酌解读让人为之振奋,将课文插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拆分转合服务于教学的游刃有余更让人惊叹。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同时,我们看清了窦老师将古诗插图中的“大儿”“二儿”“小儿”及老夫妻拆分成四幅画面,当我们正惊叹课件制作的不易与精美时,窦老师一问问倒了学生,也问倒了台下所有的老师:“这四幅图中还有一条线索,你们见到了吗?”当大家一片茫然时,窦老师鼠标轻点,四图合一,图中溪水赫然在目,诗中“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三次“溪”字着重出现,溪水声哗哗响起,窦老师点明“此乃生命之溪”!是的,多媒体课件此时的使用如此清晰地点明了我们从未注意过的诗中的“溪”,而窦老师带领学生们对字词的斟酌与推敲,让学生们充分体味到生命之溪的美、醉,体味到作者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形象补白,调动情感

学生的情感只有在课堂上奔腾起来,才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补充文本中没有出现的信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变传统的抽象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在直观的形象再现中去感受,那么学生的表象会更丰富,课堂氛围会更活,教学效果也必将大大提高。

endprint

二年级《称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一位老师在执教本段时深知,要想让学生读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语气,必须让学生明白:小獾能得到小刺猬的夸奖,不仅仅是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更重要的是他做得很认真。究竟有多认真呢?课文中没有提及,而二年级学生缺乏对木匠活的认知,也无从想象。于是这位老师自制了一段动画,一段公鸡的叫声后,画面上的小獾在天没亮就早起干活,叮叮当当地刨刨子、钉钉子,还自己评价自己的缺点,说:“还得再仔细点。”看了精彩的动画后,学生深刻感知了“认真”二字,也就能由衷地称赞小獾:“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这句话出自《矛和盾的集合》一文。“盾”本身离孩子的生活较远,盾又怎么能大得像个铁屋子?在我听的一节课中,一位老师就将这不易表现的一幕做成“盾”逐渐变大的三幅图片,最后一幅画中盾已经演变成类似一间铁屋子。形象的补白演示刺激学生的视觉,在学生不由得发出惊叹,感受到铁屋子充分发挥了“盾”自卫的长处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老师的问题:“人如果仅仅困在铁屋子里自卫,而戳不到敌人,无法进攻,心情会怎样?”情感的调动为下文的学习诱发了思考。

五、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现代教育设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手段,多媒体以其声像并茂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利用多媒体动画功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重点部分,即对圆明园辉煌景观的介绍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圆明园的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以及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那众多的各地名胜,如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色彩鲜明的图像、动画和旋律优美的音乐,再配以舒缓和谐的解说,让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称奇之声,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我校曾有一位老师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这一自然段时紧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海底鱼儿的世界。当各种各样的鱼儿伴随着音乐鲜活地游动起来,鼓起身上的刺时,语文教学的内容已经由静态变为动态,化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启发他们读读、想想、议议,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语文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这种积极的情感因素得到催化和发展,充分地发挥情感因素的动力,引领学生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到课堂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就在课文即将学习结束时播放了居里夫人在发现镭25周年上的发言视频。当经典的黑白影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居里夫人温和低沉的配音在教室里响起:“经过25年的深入研究,我们仍然感到前面的路还很遥远。我们有了许多发现,皮埃尔·居里曾向我表达的思想,以及他留在笔记里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指导。但是个人是渺小的,而每个个人,他有可能获取一线知识之光。即使非常微弱,也能照亮人类追求真理的梦幻。正是这些黑暗中的小小蜡烛,使我们一点一点地看到前面那改变宇宙的宏伟蓝图的淡淡轮廓。也正是因为如此,我赞同这样的信念:科学是伟大而美丽的……让我们高举知识的火炬,去营造明天的美好殿堂。”娓娓道来的讲演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充分激发他们的情感。从他们的拓展发言中,我看到学生们不仅进一步认识了居里夫人,对居里夫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想再深入了解她的愿望,更深刻感受到了科学的伟大,也读懂了文中的“美丽”能跨越百年的深意。

我听过一位优秀老师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不仅图文对照,播放了《红楼梦》中与此段文字对应的录影片段,帮助学生认识到“凤辣子”原来是个张扬炫耀、虚情假意的人,更目光深远地在结课时播放了王熙凤在贾府破落后的悲惨结局。当“一世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歌声响起,看着“凤辣子”被一卷破席卷起拖向不知名的地儿,相信每个学生在深表同情时,内心一定还跳跃着一颗想一探究竟的心。当孩子们真的捧起《红楼梦》,探寻其中人物命运的那一刻到来,相信这节课的语文教学也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课程改革已然实施多年的今天,在语文课堂这一“情感地带”里,让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百读不厌地潜心会文,唤醒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在情感飞扬的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引领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