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引资料 深化阅读

2014-09-19鲁静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安徒生雨果史铁生

鲁静

文本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它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或浅尝辄止,而是需要集中全部的心智,不仅读懂“言”,还要品出“味”,悟出“情”。与此相关的资料更能促进文本的阅读,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课外资料与课堂教学也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点缀。

如两位教师在教学《恐龙》这篇课文时,对学生收集的资料是这样运用到教学中的。

【片段一】

师:关于恐龙,同学们一定知道很多吧。地球上曾经是恐龙的世界。出示资料: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根据骨骼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类:鸟龙类和蜥龙类。根据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恐龙》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片段二】

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地球上到处是恐龙。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之前,能把你们收集的有关恐龙的资料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各种恐龙的资料。

《恐龙》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两位教师在上课前都注意到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然而纵观整节课,都出现了问题。问题一在于,资料仅仅当成了开场白,关于恐龙的知识与这篇文本的联系也不大,只是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问题二是上课就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照本宣科地朗读收集的资料,对文本阅读的作用并不大。整节课的教学时间所剩无几,重点不够突出。

既然课外资料能促进文本阅读,我们不禁深深思考:资料该何时出示?怎样呈现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外资料的作用,为教学服务呢?

一、资料目的性应突出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资料呈现的重要依据。资料呈现如果仅单纯地朗读一遍,只能是囫囵吞枣,不甚了了。资料呈现的目的性细细思考无外乎这样两种情况:

1.了解写作背景,领会文本主旨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全文文字优美,内容浅显,语言生动。窦桂梅老师以二年级的课文为蓝本,以《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为补充,向我们展示了一节名著导读课。在课的结尾部分,她是这样呈现资料的:

【片段三】

出生:1805年4月2日,丹麦奥登塞城里一个贫寒鞋匠的家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童年:在富恩岛上的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住着不少贵族和地主,那些贵族和地主生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都不允许自己家的孩子与安徒生一块儿玩。性格内向的安徒生有时独自坐在奥登塞河旁遐想,但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独自玩耍。

成长:四年离乡奋斗使安徒生深刻感受到了这个更为广阔、充满悲欢离合的社会。在学校里,他阅读了莎翁、歌德等名人的著作以及丹麦的古典作品,深深体会到写作的魅力。他突然清楚地知道他所要追求的“神灯”是什么了——那就是文学。只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一颗真诚易感的心灵,就一定能够攀上文学的顶峰。

飞翔:欧洲各地不断发出对他的赞誉。他获得了比同时代任何作家都要多的勋章、头衔。1869年9月6日,丹麦国王授予他二级高级骑士国旗勋章。他成了丹麦的象征和骄傲。

这部分资料的呈现使学生对作者的背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感悟到安徒生自己就是一只与命运抗争的“丑小鸭”,最终通过努力成了丹麦的骄傲,成了一只展翅飞翔的“天鹅”。

2.丰富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灵魂所在

在教学《生命桥》一文时,有位教师在课的结尾引入这样的原文:

【片段四】

“砰,砰砰,猎枪打响了,我看见,镰刀头羊宽阔的胸部冒出好几朵血花,它摇晃了一下,但没有倒下去,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这样的原文与课文结尾“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最后引出本文作者沈石溪先生关于动物小说的创作缘由:“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特有的生存方式,并更多地关爱它们,为它们创造自由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让学生真正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生命,从而明白保护动物的意义所在。

通过这样有目的的资料补充,丰富了本文的内涵,领会了文本的主旨,促进了学生的文本阅读。

二、资料呈现时间应灵活

课外资料的呈现时间不外乎四种方式:(1)课前导入部分;(2)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3)课后拓展部分;(4)课外资料贯穿整个课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在适当的时候灵活地出示课外资料。

前不久,我校两位教师同课异构上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是作家史铁生的作品,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了母亲在“我”残疾后,忍着自身巨大的病痛安慰“我”,激励“我”,让“我”好好地活着。在课上,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引用了史铁生的另一部作品《我和地坛》中的一个片段。

【片段五】

导入:《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史铁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曾多次写道: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而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这节课,我们就将走进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结尾:我好好儿活着,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在他的作品《我和地坛》中,他深情地写道:“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待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

在这两节课中,资料出示的时间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在导入部分呈现资料,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从而很难走出文本;而在课的结尾部分呈现资料,能让学生从对文本的阅读中领悟到遇到挫折不气馁的品质。显然,就这篇课文而言,资料放在结尾似乎比导入更适合。

三、资料呈现方式应多样

在向课堂要效率的今天,资料的呈现方式可谓千姿百态:有的是全文出示,有的是以诗句的形式出示,有的甚至是对资料进行加工、整合后再出示。

如赵源林老师执教《船长》这篇课文,对作家雨果,他出示了这样一段资料:

【片段六】

[作家卡片

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指名学生朗读。

师:知道《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这两本书吗?那可是全世界很多读者喜爱的经典名著。不过,让咱们中国记住雨果的,不仅仅是他伟大的作品。知道吗?1860年以英法为首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雨果得知后非常愤怒,怒斥英国和法国是两个杀人放火的强盗!以此来声援遭受苦难的中国人民。所以,我们更应该记住他——雨果。

关于雨果的资料,可以向学生介绍的有很多,然而赵老师的这段资料尤其是教师对此资料的补充,让学生牢记了这位声援遭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外国作家。赵老师对资料进行了加工整合,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对雨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然,无论哪一种方式的出示,其主旨都是为文本阅读服务,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理解和拓展学生学习的辅助。只有合理地引用所收集的资料,才能真正促进文本的阅读,从而促进学生由课内的文本阅读引向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徒生雨果史铁生
安徒生的世界
雨果剃发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跳高者
雨果剃发
雨果的“谎言”
时光浸染安徒生(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