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州六月荔枝丹》看模糊性词语的语用特点
2014-09-19钟宇
钟宇
摘 要:从本质属性来看,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因为世间万物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相融合的特点,而语言又是客观事物的表现,这就使得语言也拥有了模糊性的特征。词语(包括单词和短语)是汉语语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音义时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可以将它作为语言模糊性的典型来进行分析。本文从贾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出发,归纳出其中运用的三种模糊性词语,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和探究这些模糊性词语的语用特点。
关键词:南州六月荔枝丹;模糊性词语;概数;限定词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科学小品文,被收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教材中的必学课程。科学小品文即文艺性说明文,具备一般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注重普遍性、具体性,比起记叙文的生动详实和议论文的逻辑理性来说,它更注重明白性,通过科学的解说,让人们明事相懂物理,接受知识的传输。除此之外,本文还隶属于科技通俗读物,因此具备科学技术语体的一般特征,在语言上增加了形象性和情感性等属性,将科学知识、理论简易化,使其抽象深奥的理论理解难度降低。
兴起探讨模糊性词语语用特点的想法,源于一次语文课堂。当时,正与学生一起赏析《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语言特色,谈到这篇文章语言上的准确、生动,取决于极好地运用了模糊性词语的时候。有学生不解:“模糊性的词语不是会更加让语言不确定吗?为什么反而让语言更准确了呢?”于是,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模糊性词语的讨论。
从本质属性来看,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因为世间万物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相融合的特点,呈现出的性质或状态便不是那么界限分明了。而语言又是客观事物的表现,这就使得语言也拥有了模糊性的特征。词语(包括单词和短语)是汉语语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音义时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可以将它作为语言模糊性的典型来进行分析。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可以从《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归纳出如下几种类型的模糊性词语:
1、表示事物状态的模糊性词语
作者称荔枝的“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其中“圆”指的便是荔枝果顶的状态。《新华字典》中对“圆”作为事物形态时的解释有两种:①圆点到周边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②形状像球的。其中第一个义项采用了非常科学严谨的释义方法,除此之外不包含其他可能性,故我们可以将之确定为精确义,第二个义项则包含了多种可能性,所以应为模糊义。一般情况下,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较多的应是“圆”的模糊义,本文也不例外。所以,为了区分荔枝果顶在圆形状态中的独特之处,作者做了“浑圆或尖圆”的附加说明。后面说到荔枝核的形态时,又用了“长圆”一词。无论“浑圆”、“尖圆”还是“长圆”,我们恐怕都无法用非常严谨地语言来说出其中的区别,但是比较之下,三者的形象性反而更加突出和鲜明。相似的词语,文中还有诸如“莹白”、“块状”、“尖平”、“淡黄”等等。虽然可能没有人能够明确地解释出“莹白”到底是哪种白色,“尖平”到底是多平多尖,但是这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反而带给了读者更加生动传神的感受。
2、表示概数的词语
表示数字的词语,其基本功能是用来计算,本应该为精确词。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数词在表示事物的数量或时间值时,经过了泛化,形成了模糊性的用法,用以抒情达意,使数字化语言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缺点,更加凝练生动,这种用法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就很好的体现。诗词因其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使得其中的某些数字词义外延发生了扩大。例如。“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的“三”、“万”、“千”和“九”这些本来为精确语言的数字,在这里都是模糊义,指数量非常多,从而形成了高度概括的艺术语言,使文学作品更富想象力和生命力。
现代汉语中单个数字虚指的用法虽然少了许多,但创造了概数来表达数词模糊的语义。所谓概数,即数量的估计值,大概的数目。在没有必要对数字做精确陈述的时候,可以用几、一些、以下、余、成千、上万、多、左右、上下等来表示,如“他已经结婚好几年了”,“这个工程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等等。《南州六月荔枝丹》科学性地介绍了荔枝各个方面的数据,使用数量词非常多,除了某些地方有精确的数据外,其他并不是那么确定的方面,作者则使用了概数词。例如,讲到荔枝大小的时候,作者介绍其“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其中“三四”、“四五十”便是一种概数的写法,无法完全肯定重量的精确范围,便将外延扩大一些,以包含更多的可能性。“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文中还有如“结实总在一百以下”、“可贮藏三十天左右”等语句。这样使用的好处是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及表达的概括性,便于读者想象和感受。
3、模糊性的限定词
若仔细地阅读,我们可以发现除上述两种模糊性词语的运用之外,《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像“大多数”、“通常”这类模糊性限定词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
模糊性限定词,指在特定的场合和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表示语义不确定或不明确时所用的词语,如大概、也许、可能、几乎、恐怕、大部分、大多数、一般、有时、原则上等等。这类限定词在口语交际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拒绝他人时,为了表达委婉,通常会使用这类模糊性限定词,以营造出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从而形成一种保护层,不至于伤害到交际的对方,如“今天我恐怕没有时间赴约了”。
模糊性限定词不仅在口语中适用广泛,在书面语中也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对精确语言不适合表述的对象,使用模糊语言反而要妥当些。如文中“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一句,若去掉“大多数”,便只包含了“深红色”和“紫色”两种可能性,但世间万物是多样化的,而人的经历有限,作者无法保证不会出现这两种之外的可能,便在前面加上了“大多数”这个限定词,使得语言不会因太过于绝对化而产生错漏,且这种委婉的表述方法,还可以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因绝对化语言产生的距离感,使语言更加亲切。除此之外,如“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等语句,都能反映出作者对语言准确性的考量和重视。
综上所述,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语言特色来看,模糊性词语以其丰富的种类和多样灵活的语用特点,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带来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果只使用精确词语,就会使作品语言过于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没有了含蓄隽永的独特韵味。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词婉晦,不害其体要。”有时候运用模糊性词语来传情达意,会比运用精确性词语带来更加美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
[2]王虹. 中职生口语交际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
[3]倪文锦等.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
[4]秦小红. 唐诗中数词的语义模糊性及其英译[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