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2014-09-19马希明孙向晶
马希明+孙向晶
进入21世纪,教师正式进入需要“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能力”的专业化时代。教师专业化成长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但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意愿和作为。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究竟该怎么走?下面结合我区的具体情况,谈一谈我们工作室在引领教师走向专业成长之路的一些具体做法。
以课题为切入点,促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呼唤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是个研究者。近几年,我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以课题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切入点,带领工作室成员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张春莉教授关于“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邀请数学专家团队为教师作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如张春莉教授的讲座——《小学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讲座——《做一名好老师,路在何方》等。专家引领使教师明确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发现问题,如何研究发现的问题,如何进行论文的撰写。另一方面,我们以我区每年一届的“教师思想论坛”活动为依托,使教师思想论坛成为教师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为了提高数学论坛交流的质量,为了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论坛的活动,我们研究出了有效实施的办法。先带领教师学习课标,关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总目标的变化:双基变四基——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双能变四能——在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将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基本数学思想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教师明确了研究方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注重研究和积累,最后撰写成文,在论坛活动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论坛也成为了工作室成员异彩纷呈的展示平台,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展示成功的大舞台。
我们的课题研究都是基于核心问题的研究,并且通过课题研究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地帮助教师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将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了理念与课堂的有效对接。优质的教学一定要有科学的指导,采取科学的教法。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创新研修模式,促教师专业成长
由于我区地处郊区,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近名师、听名师讲课的机会很少。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区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数学工作室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整体设计与创新了研修模式,并于2009年初提出了“近名师,自教研”的骨干教师研修模式。
什么是“近名师,自教研”呢?“近名师”就是近距离与名师接触,如看名师的录像课,听名师评课,与名师同课异构,请名师指导,等等。“自教研”就是与名师同台上课或看名师录像课之后,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二次设计和再次实施的研修过程。
在“近名师,自教研”研修活动中,数学工作室每学期都精心筛选出全国或市级名师的优秀课例,上传到我区进修学校资源网上,组织数学骨干教师观看。要求每一名骨干教师,每周同看一节录像课,然后写一篇不低于500字的学习体会,上传到大兴教师研修网进行互动交流,思维碰撞,不断深化对“一节好数学课”的认识,再将自己的新认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近5年中,我们已经组织全区的数学骨干教师看名师录像课300余节,教师们在研修网上发帖已达35000多条。在“近名师,自教研”的研修活动中,每位参与教师都受益颇丰,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近名师,自教研”研修活动中,我们工作室还积极与数学专家团队取得联系,请名师与骨干教师“同课异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对于“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设计。首先,鼓励各校在本校内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将“同课异构”作为学校的教研方式,促进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和教法,体现资源共享,为教学研讨提供平台。其次,我们搭建平台让数学骨干教师与数学名师“同课异构”做全区展示,有效发挥了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我们先后邀请了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与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小学的刘平老师对《重叠问题》教学进行同课异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与大兴区第五小学的段晓炜老师对《密铺》教学进行同课异构。通过这样的研修活动,教师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领略了吴正宪老师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领略了刘德武老师“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教师们在与名师的互动比较中寻找差距,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化成长道路进行自我构建。
借助同课异构的交流平台,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流中碰撞、升华,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和统一的标准,教育的艺术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创生,基于实践的思考和思考后的实践才能使教育富有魅力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促教师专业成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学活动成功的重要性。反思是教师成长与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的、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室组织全区活动,为教师讲解什么是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的途径,如何撰写教学反思。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教师走上教学反思之路。
例如,我们给出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方面的具体指导:
第一,写成功之处,以便积累经验。反思可详细记录以下内容,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等等,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第二,写不足之处,以利教学改进。一节课下来,总会发现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出现知识性错误或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及时更正、记录,并且课后教师一定要对问题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吸取的教训,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学习,更新知识,做到正确传授知识,并能够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少走弯路。
第三,写课后访谈,以促教学解析。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的创新之处是引导学生通过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感受测量单位的重要性。那么具体教学中实施效果如何?这时就可以及时进行课后访谈来聚焦关注的重点,问问学生:“我们学习角的度量时,老师就讲一讲怎样使用量角器量角就行了,为什么花那么多的时间让你们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呢?”用问的形式,让学生来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体会,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恰恰是教师设计意图实现效果如何的检验。根据学生访谈的情况,抓住预设与现实之间的吻合点或出入点来写,更好地聚焦了课堂的关键,解析变得更加深刻。
认真反思自己,才能真正从成功中看到新的希望,在差距中找到问题所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
但是有了反思意识后,教师们是否能真正地践行呢?书写完教学反思后,教师们是否能真正以此修正与完善教学呢?为了使反思具有持续性,为了实现反思指导教学完善的目标,我们还组织教师基于教学反思通过“磨课”重新完善第二轮课堂教学。“磨课”是刺激教师反思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方式。磨课为教师们的反思提供了空间和素材。教师们在磨课的过程中也品尝到了反思带来的成功与喜悦,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真正地完成了从“自觉转身”到“自觉跨越”的过程。
我们正坚持不懈地行走在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带领着教师从平凡中品味出独特,从研究中咀嚼出成就。经过名师工作室的培养,我们相信今后会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教师。
■ 编辑王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