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马克思哲学与价值虚无主义”研究综述

2014-09-18刘尚明

关键词:形而上学辩证法马克思

刘尚明

摘要:价值虚无主义直接关涉人的生存根基。中国日益严重的价值虚无主义精神状况使马克思的批判显示出极为重要的当代意义。对于马克思哲学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之间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本身就是一位虚无主义者,另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致力于批判和克服虚无主义。国内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对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不仅提供了思想资源,而且提出了克服和批判的方法和路径,但学者们对于马克思如何致力于批判和克服,却见仁见智。近十年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展示出丰富的有创见的理论成果、新的研究维度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价值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实践;辩证法;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X(2014)04-0036-010

贺来认为,在威胁我们时代的诸多挑战中,价值虚无主义因为直接关涉到人的生命存在的根基,无疑是最为深刻的。深入理解并回应这一挑战,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不能给人提供生活的目的和价值信念。因此,如何面对价值危机与价值虚无主义的威胁,既成为现代人十分紧要的现实课题,也成为哲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研究“马克思哲学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的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贺来认为,价值虚无主义是在全部现代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的重大课题。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哲学就是一部不断反省和对抗价值虚无主义的历史。这一点清楚地体现在尼采、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重要现代哲学家的理论工作之中。在哲学史上,马克思是最早系统而深刻地揭示现代人遭遇价值虚无、并对此作了透彻分析的思想家之一。刘森林则认为,虚无主义问题贯穿于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无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背景中,发生过程中,还是在它的进一步展开中,虚无主义问题都以或潜或显的形式存在着。

贺来认为,从价值虚无主义的角度研究马克思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将为阐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涵和实质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切入点。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价值虚无主义课题凸显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目标和思想主题,为我们把握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内涵和实质提供了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视角。二是它将有助于我们把马克思哲学置于整个现代哲学转向的基本趋势中,来把握它与整个现代哲学变革的深层关系和在现代哲学转向中的重要地位。三是从价值虚无主义的课题入手,马克思哲学变革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向度即“价值学”向度前所未有得以展示出来,这对于我们更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涵和实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在实质上是重建人类的价值尺度和价值理想,是一种价值基础的变革。四是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入手,将使马克思哲学在当代人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发挥更大的思想启示力量,从而将使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所带来的当代意义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第二,现实意义。虚无主义本质上源于欧洲文化的内在危机,即形而上学的超感性世界坍塌这样一个思想事件。但虚无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曾经出现过、而今却日益兴盛。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虚无主义现象与理论上对形而上学和超验性存在的拒斥、对“现实性”或世俗性的弘扬彼此呼应,并相互强化。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既有前现代,又有现代和后现代,因此中国当代虚无主义包含着对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当代西方精神价值的双重虚无,在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精神信仰和社会生活等领域都产生了各自不同的负面效应,它们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人们,表现在对权威主义价值的反抗,对传统精神的不正确对待、西化现象和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现象;对西方人权、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科学等精神存在否定、轻视倾向。贬损崇高价值,张扬物化价值,盛行相对主义,是价值虚无主义的信条。一些意志薄弱者的自杀现象,一些官员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一些人工作中学习中出现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现象,这些都是虚无主义在生活中影响的或轻或重的表现。对神圣性的漠视,彻底拥抱世俗化,整天盯着吃穿住,更高的文化需求或者是看作次要的,或者是可有可无的,过度追求经济财富和经济增长,极力讲究吃穿住却毫无更高理想是价值虚无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当代社会诸如功利主义泛滥、是非不分、信仰危机、道德底线毁坏和拜金主义大行其道,都是虚无主义思潮的不同表现。

刘宇认为马克思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批判绝非外在于生命活动之超验价值的彼岸重建,而是追寻内在于生命活动的历史主义根基,辩证地沟通规范性价值与认知性事实,为生命超验价值丧失根源与重建路径寻求到坚实的认知性基础。中国日益严重的价值虚无主义精神状况使马克思的批判显示出极为重要的当代意义,也为公共价值规范的重建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

那么,什么是价值虚无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似乎没能直接考察虚无主义课题,我们能否把马克思哲学与虚无主义主题放在一起来加以考察?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致力于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与克服呢?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二、何谓价值虚无主义

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虚无主义问题最具影响力的直接论述是尼采和海德格尔。他们将现代性危机诊断为虚无主义,其根源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败。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来理解虚无主义,而明确提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是尼采,他认为虚无主义是“最高价值之自行废黜”与“最高价值的失落”,并且把它理解为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历史运动。德勒兹对尼采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虚无主义“反对超感性世界和更高的价值,否定它们的存在,取消它们的一切有效性。”这种反对和否定“不再是借更高价值的名义来贬低生命,而是对更高价值本身的贬低。这种贬抑不再指生命具有虚无的价值,而是指价值的虚无,指更高价值本身的虚无。”就此意义而言,价值虚无主义往往指信仰危机,价值虚无,反对和否定更高价值。至于具体内涵,不同的学者具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

宋友文认为,“价值虚无主义是指一种全盘否定各种传统的价值观念甚至道德真理的态度或观点。” 贺来则认为,价值虚无主义可以作为一个名词也可以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作为一个名词,它是指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倾向与主张,作为一个动词,它是指对价值“虚无化”,即否定、拆解和推毁真实的价值,把“上帝已死,一切皆可”视为至理名言,把不负责任、为所欲为、“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作为行为指南。对于虚无主义,刘森林认为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第一,虚无主义主要是指最高价值的虚无。第二,超感性世界的真实性被揭穿为虚构,其虚无本性呈现出来之后,感性世界是否是虚无的,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了。如果感性世界还是虚无的,那么,人们的虚无感受就很深重了,是为双重的虚无。第三,在对感性和超感性两个世界都做了虚无判定之后,虚无主义是否还要去探寻一个意义世界?这个问题是虚无主义的关键之处。第四,在经历了虚无主义的洗礼和炼狱以及力争创造新价值的努力后再升腾起来的虚无主义,就是彻底、普遍的虚无主义了。但是,在任何一种意义上,我们都可以说,虚无主义的重点都落脚在现实存在于意义、价值上的虚无方面。

当然,有些学者认为价值虚无主义是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危机的事件。如刘宇认为价值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深层危机,它表明生命自身超验价值的放逐与整体意义的丧失,致使社会生活失去了普遍伦理的判定与信念,富有德性的长者与毫无心肝的纵欲者、才华横溢的学者与不学无术的逐利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交换价值面前都视为等价之物,真善美与假恶丑从此不再泾渭分明。吴宁从西方文化的语境中指出,虚无主义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价值虚空状态,人们的精神无所皈依,灵魂无所慰藉,人类精神的超验寓所土崩瓦解,风雨飘摇中那些孤独的灵魂或经历漂泊或遭遇淹没。一切价值的标准均已坍塌,人们所有的内在心灵法则,权威均已化为乌有。可以把虚无主义者看作极端的反传统主义者、政治上的革命者、宗教上的渎神者和哲学上的否定者。

虽然在马克思哲学中,似乎没有直接考察价值虚无主义课题,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马克思哲学能够与价值虚无主义放在一起加以考察。马克思思考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时代背景和基础,甚至率先洞察了虚无主义的到来。张红岭认为,马克思事先领会和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本质,如现代社会无休止的变动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逐渐疏离,这两者的根源是资本的扩张,即资本原则为主的社会运行机制。这些正是构成理解尼采和海德格尔所谈论的虚无主义的时代背景和基础。在这个问题上,唐忠宝认为,在尼采之前,马克思率先洞察到了由现代性所带来的去神圣化、最高价值的退场以及虚无主义的到来。

三、马克思哲学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的关系

对于马克思哲学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本身就是一位虚无主义者;另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不是虚无主义者,而是致力于批判和克服虚无主义。

国外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斯坦利·罗森在他的名为《虚无主义》的研究中,论证了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是虚无主义的一种形式。对于这一观点,美国学者David BMyers认为,马克思的目的是要说明人对价值的需要无须超越历史就能得到满足。如果如罗森所用的虚无主义是指“一切被允许”时存在的情形,那么马克思主义,如同马克思所构想的那样,就不是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我们如何理解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这一批评?宋友文认为,最直接的办法是指出海德格尔批评的“形而上学命题”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思想,这是一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式的命题,但马克思后来超越了费尔巴哈而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如此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那就是马克思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究竟有没有克服虚无主义。因此,要想回答马克思哲学与虚无主义的关系,就要试图找出马克思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马克思不只是把超感性世界颠倒、归结为感性世界,而是更进一步分析了感性世界的内在矛盾和自我分裂,并通过实践使之革命化。马克思正是通过找到了作为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实践,物质生产的二重性来克服虚无主义问题的。感性活动作为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的中介,起着“上通下达”的作用,表征着人的生存方式的二重性和矛盾性。因此,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通过具体的感性活动在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才避免了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的厄运。王金林则认为,后期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解读完全是从其存在之思出发,把唯物史观读作生产主义的形而上学,并由此把马克思置于虚无主义极至之境地。这番解读固然遵循着存在之思的自身理路,但却错失了唯物史观的革命意义。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思想差异,从根本上讲,是一位存在之思的思想家与一位唯物史观的革命家之间的冲突。刘贵祥认为,晚期海德格尔的这一判定源于两个错误的前提: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二是认为马克思理解的人是“生产—消费的人”。这两个判定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根本误解。实际上,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不仅克服了黑格尔意义上的“主体性形而学”,而且还包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巨大思想资源。

国内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对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不仅提供了思想资源,而且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致力于对价值虚无主义的克服和批判。但对于如何致力于批判和克服,学者们则见智见仁,大致来说有这么几种思路:

一是直接从思想资源中去提炼马克思揭示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源、本质、特点及克服的途径。贺来认为,马克思指出了价值虚无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是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理性”及其解放承诺的虚幻性,而其现实根源是资本的虚无力量。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对价值的毁灭首先体现在它把一切“价值”都还原和等同于市场“价格”,结果“价格”完全取代了“价值”并最终导致了“价值”的隐退和丧失。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包括人的生命的一切丰富因素,在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其存在的“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它的“交换价值”。按照这种逻辑,任何真正的价值都要必然失去存在之地。“交换价值”还是一种颠倒黑白,混淆善恶的力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更进一步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机制内部,探讨了资本毁灭一切价值、破坏一切价值秩序的本性。价值虚无主义的实质在于在资本主义统治下,资本对劳动,即对人的现实的感性生命的奴役的统治,遮蔽了人自觉自由的生存本性。把人变成了如物一样的“现成的存在者”。因此,要克服价值虚无主义,关键在于超越资本对劳动的奴役,拯救人自由自觉的生存本性,从而实现“劳动的解放”。刘森林认为,马克思在资本逻辑的分析中看到了资产阶级虚无主义的必然力量。它不仅体现为物,而且更体现为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在谋求自我壮大和扩展的运动中,必然荡除一切超验的神圣和崇高,把一切都推向市场,把一切都置换成物品,标上价格。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只有资本及其积累。对马克思来说,一个新的历史主体可以遏制、避免和超越虚无主义,继续创造历史伟业。中国现代化新形势下,可以把这个创造历史伟业的未来新人看作各阶级、各民族联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唐忠宝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克服虚无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一,马克思的理论关注点是经验世界,这避免了世界的二元划分以及由此导致的超感性领域的失效;第二,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个人,因此能够在个人与集体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第三,马克思的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是对资本的扬弃,同时这也是马克思克服虚无主义的关键路径所在;第四,马克思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历史的真正开启以及人类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是虚无主义的终结。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则再次昭示人们,若要克服虚无主义,必须重建一种新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必须同时兼具世俗性和神圣性双重维度。重建共产主义信仰是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

二是从思想演变逻辑来思考马克思批判和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张力。刘森林认为,需要准确界定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施蒂纳之间的关系,厘定实践、辩证法与虚无主义之间的关系。对于马克思来说,告别黑格尔唯心主义,问题表现为,是向强调感性、现实性的唯物主义方向努力,还是向强调个别性的浪漫主义方向努力?两者的关系如何?在马克思的思想演变逻辑中,这个由德国早期浪漫派启动、由费尔巴哈强烈推动、最后由施蒂纳整合性推向顶端的思想实验,不但给马克思以强烈的影响,而且以否定性的面貌昭示了马克思思想的合理框架与区域,对于马克思探索在普遍与特殊、超验与经验、神圣与世俗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辩证结构,界定确保思想合理性的边界,防止坠入极端和偏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虽然继承了强调“感性”和“现实”的唯物主义原则,但绝不接受费尔巴哈向感觉至上论、粗糙的现实主义甚至庸俗唯物主义的倒退,更不接受施蒂纳对唯一性、当下即是性的全面拥抱。马克思的策略是在感性现实与崇高理想、普遍秩序与个性伸张之间保持辩证框架。辩证法可以防止设定一个超感性世界、从而把现实世界虚无化的虚无主义,也可以防止沿着个别性、特殊性而导致的对整体、永恒维度的否定。通过批判施蒂纳的虚无主义,马克思哲学与虚无主义产生了关联。对于马克思来说,超验价值维度显然不能超越于生活之上的,而是内化于现实生活之中、根植于经验存在的东西。马克思克服虚无主义的路径是从重视感性、也就是以特殊性和个别性、丰富性为首要特征的感性现实为基础来思考的,但不排斥普遍的、超验的存在。马克思的“现实的人”具有这种双重性:既立足于现实大地、又内心装着价值理想的人。张文喜则认为马克思是对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批判来展开对虚无主义的克服。

三是从比较的视野来论证马克思批判和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特点。刘森林认为,在抛弃上帝和辩证法之后,施蒂纳的“唯一者”直接面临着虚无主义的难题。马克思与施蒂纳之间的交锋,印证出遏止虚无主义的两种方案:拒斥例行化劳作的个性自由方案以及把个人的非例行化劳作与解救例行化劳作的大众有机结合起来的马克思方案。针对施蒂纳的个体自我自救之路,马克思强调自我普遍实现所需的社会基础以及不能放弃启蒙主体性自我实现的普遍性。在这两种方案中,前者放弃大众,脱离社会性根基只弘扬自我;而关于后者,存在“劳动”的根基性能否成立,力图整合的多个领域与多种价值之间能否融合等种种问题。这两种路径都需要重思。在同海德格尔哲学相比较后,刘宇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感性活动的异化机制而不是“超感性世界的坍塌”。劳动的抽象化才是人产生虚无主义的真正根源。探求克服虚无主义的途径在于对现代性的批判而不只是“技术追问”。克服虚无主义首先需要彻底透视和批判资本和现代意识形态之间的共谋关系。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法是实践变革而不是“存在之思”。 邹诗鹏认为在物化和虚无主义课题上,马克思与现当代有关话语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的界分:第一,马克思的立场是激进政治与唯物史观立场,而现当代有关物化与虚无主义的思想依然还是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这决定了马克思与现代工业当代物化与虚无主义话语在价值态度上是截然不同的。第二,在对待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关系上,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不仅与现当代西方非马克思主义,而且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也是存在着重大区别。第三,马克思对物化逻辑及虚无主义的批判,在世界历史时代的展开方向上,必然表现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识别与批判,表现为对人类多样性的自觉追求。对于马克思而言,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并非现代性的本质规定,而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果,对资本主义的实践批判,同时就包含着对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在实践上与价值上的双重批判与克服。克服虚无主义,实际上就是要求推毁资本主义制度,建构与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相匹配的新型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批判和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总体来看,在马克思哲学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的研究中,展示出丰富的有创见的理论成果、新的研究维度及研究方法。研究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世界和民族命运土壤中,批判中国当代的虚无主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的细节,把马克思哲学放在整个西方思想传统中来考察,很多观点在马克思与近现代哲学家比照中呈现出来。在此课题的研究中,既深化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研究,也强调研究本身的现实性及其源头活水。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辩证法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谈教育的“严”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论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中的“瘟疫”及“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