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竞技项目竞争优势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14-09-18王静
王 静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部,江苏 徐州 221004)
1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迅速,尤其是女子竞技体育成绩,在经历了第23-26届奥运会的徘徊状态后,在第27届奥运会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28-30届奥运会逐渐达到了高峰,这表明在近三届奥运会中我国女子竞技项目竞争优势得到了持续性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女子竞技项目竞技优势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为优化我国女子竞技体育项目组合和提升我国整体竞技实力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竞技项目布局相关文章、中国体育年鉴相关资料[1,2],为研究奠定基础。
2.2 数理统计法
本文通过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界定28-30届奥运会我国的竞技项目各等级。
2.3 积分评价法
通过对金、银、铜牌分别按13、11、10分值进行赋分,能够在各项目之间形成统一标准,便于进行各项目之间竞技实力客观的评价和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竞技体育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较系统研究竞技体育比较优势理论的是罗智,他在其博士论文“比较优势理论下我国各等级项目群体的区域分工研究”对竞技体育中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构建及其有效性、科学性验证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体育竞赛是以竞技单位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的竞技实力的较量,对其研究离不开对各竞技单位各项目上相互竞争的探讨,竞技体育比较优势理论即基于此观点而提出。对于竞技体育中的比较优势理论,罗智博士在《比较优势理论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研究》对竞技体育比较优势理论的构建主要是基于各竞技单位之间的竞技实力制约与反制约提出的。在制约与反制约过程中,如果一个竞技单位在某项目上反制约力较强,来自外界的制约力较弱,竞技实力的表现也会较强,则该竞技单位在该项目上相对其他竞技单位具有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是基于其他竞技单位竞技实力相比较,并综合分析其他竞技单位信息而得出,故可以把该优势称为“比较优势”,竞技体育比较优势理论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研究各竞技单位竞技格局的理论与方法[3]。
3.2 28-30届奥运会我国女子竞技项目层次划分
表1 28-30届奥运会我国女子竞技项目比较优势指数
表2 28-30届奥运会我国女子各等级竞技项目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方差分析
3.3 28-30届奥运会我国女子竞技项目竞争优势
3.3.1 女子绝对核心层竞技项目群竞争优势
女子竞技项目绝对核心层包括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表1)。表3显示近三届奥运会中,我国女子竞技项目在绝对核心层上的竞争力都明显处于领先地位。28届奥运会绝对优势指数为0.509,29届为0.491,降幅为3.5%,30届为0.491,降幅为3.5%,从这降幅中可以看见我国女子绝对核心层竞技实力的退化,这也提示我们女子竞技实力绝对核心层竞争力的发展已经趋于极限,而29届奥运会我国是东道主,女子绝对核心层竞争力也出现下降,这更充分证明这一点。从表中还可见,俄罗斯在我国女子绝对核心层保持较强的竞争力,近三届奥运会一直保持第三名,而其它国家表现出不稳定。
表3 28-30届奥运会我国女子绝对核心层项目群上前八名国家竞技实力演变
3.3.2 女子潜核心层竞技项目群竞争力
女子竞技项目潜核心层包括排球、柔道、蹦床、射击、跆拳道、体操、射箭(表1)。由表4横向比较可见,在28届奥运会我国女子竞技项目潜核心层竞争力低于俄罗斯,29、30届位于榜首。纵向比较可见,29届奥运会尽管我国竞技实力地位高于28届,但绝对优势指数处于下滑,下滑幅度为6.32%,30届又出现明显的上升,上升幅度为50.63%。这一点说明了我国女子相对核心层竞争力相对不稳定,而且从30届奥运会绝对优势指数增长幅度可见这一层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从表4还可以看出,俄罗斯处于下滑态势,美国处于上升态势。
表4 28-30届奥运会我国女子相对核心层项目群上前八名国家竞技实力演变
3.3.3 女子一般核心层竞技项目群竞争力
女子竞技项目一般核心层包括网球、沙滩排球、摔跤。从表5横向比较可以看出,28届奥运会我国女子一般核心层项目没有获得奖牌,29届排名为第7,30届为第3,从名次的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女子一般核心层项目在近三届奥运会中有了长足的发展,显示出其竞争力在不断地增强,纵向比较可见,女子一般核心层绝对优势指数大幅攀升,29届相对28届涨幅为241.67%;30相对29届涨幅为583.33%,涨幅程度充分显示我国女子竞技项目一般核心层的竞争力的发展潜力。从表5还可见,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在我国女子相对核心层上表现出稳定的竞技实力地位。
表5 28-30届奥运会我国女子一般核心层项目群上前八名国家竞技实力演变
3.3.4 女子弱势层竞技项目群竞争力
女子竞技项目弱势层包括曲棍球、帆船(板)、击剑、游泳、艺术体操、赛艇、自行车、田径、花样游泳。女子弱势层竞争力在28届奥运会处于世界第19名;29届处于第7名;30届处于第三名。尽管其名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前列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30届奥运会中我国女子弱势层的绝对优势指数为9.2%,美国为16.3%、俄罗斯为13.2%。同时从弱势层项的结构可以看出,这一层的项目都是基础大项,大项所含小项目较多,依据罗平在《我国奥运获奖项目组合结构的变化特征》一文中所述,田径、游泳都属于最经济类项目[5],另外,帆船、游泳、赛艇、花样游泳都属于水上项目,说明我国女子在一些经济类的基础大项和水上项目相对较弱。
表6 28-30届奥运会我国女子相对核心层项目群上前八名国家竞技实力演变
3.4 奥运会我国女子各等级竞技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4.1 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要求坚决地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6]。我国竞技项目成本领先战略主要是相对我国竞技项目绝对核心层而言的,即要求由原先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转变成节约型发展模式(低投入高产出模式)。从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女子核心层项目的竞争力明显高于其它国家,纵向比较女子这一层项目的竞争力处于下降态势,这提示女子核心层项目竞争优势已经趋于极限,因此对于这一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主要面临两个任务:(1)维持目前这一层的竞争优势;(2)从原先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怎样转变成节约型发展模式,即成本领先发展模式。如果我们还坚持对核心层实行粗放型发展模式,可能其竞争力不会下降,但必然会影响对其它层项目的投入比例,然而对于这一层可持续发展实行成本领先战略是势在必行,成本领先要求建立高效的核心层各组成系统,例如高效的训练系统、高效的体育人才管理系统、高效的选材系统等。以最大限度的减小这些系统的成本费用,逐渐形成低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
3.4.2 专一化战略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7]。对于我国女子竞技运动项目专一化战略主要是指主攻某个或者某几个竞技项目,使其达到世界顶级水平。我国女子竞技项目潜核心层由7项组成。这一层竞争力相对其它国家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并不是很突出。从表4可以看出,女子潜核心层的竞技项目竞争优势在近三届奥运会中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这一层的持续发展主要面临任务就是提高潜核心层竞技项目的竞争优势,使其竞争优势达到绝对核心层水平,处于世界顶级水平。竞技项目的竞争优势并不是一蹴而就,它是在国际体坛中制约与反制约过程中逐渐形成,从我国绝对核心层竞技项目的竞争优势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目前对我国竞技项目一般核心层和弱势层来看,虽然近三年其发展非常迅猛,但与其它强国相比还是由一定的差距,对于这一层实施专一化战略时机还不成熟。因而对于潜核心层实施专一化发展战略无论从目前这一层所拥有的竞争优势,还是这一层发展过程的成熟化程度都基本符合这一战略。然而对于相对核心层竞争优势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扩大我国在国际体坛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将我国女子竞技项目可持续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3.4.3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将一般核心层与弱势层各竞技项目区别对待。差异化战略是相对女子竞技项目一般核心层与弱势层来制定的,主要根据目前一般核心层与弱势层中各项目的训练系统、管理系统、选材系统、科研系统等各系统所具备的能力来实施的。由于一般核心层与弱势层中各个项目的发展水平相对世界强国还是相对较低以及我国在这些项目上所占有具备的训练水平、选材水平、管理水平、科研水平等还是参差不齐,因此必须区别对待。女子竞技项目一般核心层与弱势层所面临的任务:(1)对于部分项目如何维持其竞争力,使其不下滑;(2)对于另一部分项目如何提高其竞争优势,使其逐渐向上一层逼近。女子网球、沙滩排球、摔跤这三个项目加大投入、提高其科研水平将很有可能进入上一层。而对于女子弱势层中的曲棍球、帆船(板)、击剑、游泳、艺术体操、赛艇、自行车、田径、花样游泳项目主要是维持其竞争优势。
4 结论
1)我国女子竞技项目核心层包括乒乓球、羽毛球、跳水;潜核心层包括排球、柔道、蹦床、射击、跆拳道、体操、射箭;一般核心层包括网球、沙滩排球、摔跤;弱势层包括曲棍球、帆船帆板、击剑、游泳、艺术体操、赛艇、自行车、田径、花样游泳。
2)我国女子四个层次的竞技项目竞争力具有一定的阶梯性,核心层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潜核心层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一般核心层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弱势层竞争优势较弱。依据各层竞争优势的不同,分别为核心层制定了成本领先战略,为潜核心层制定了专业化战略、为一般核心层和弱势层制定了差异化战略。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年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年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3]罗智.比较优势理论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21.
[4] 罗智.比较优势理论下我国各等级项目群体的区域分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位论文,2006:36.
[5] 罗平.我国奥运获奖项目组合结构的变化特征[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位论文,1996:4.
[6] 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3-45.
[7] 宋卫.第28届奥运会各项目群体等级区域竞技格局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2):30-33.
[8] 张玉泉.从悉尼奥运会看世界田坛新格局及运动实力演变[J].体育与科学,2004,25(1):35.
[9] 邵桂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体育科学,2010,31(1):30.
[10] 陈为群.节约型社会与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30.
[11] 李咸英.新形势下我国竞技运动项目的布局[J].天津大学学报,2003,18(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