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鼻窦肉瘤患者CT和MRI表现
2014-09-17黄毅华罗萍高明生李应平彭明石永久莫华梅
黄毅华+罗萍+高明生+李应平+彭明+石永久+莫华梅
[摘要] 目的 探讨鼻窦肉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的36例鼻窦肉瘤患者的CT和MRI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影像诊断价值。结果 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30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6例位于上颌窦。通过CT对病变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27例(75.00%),通过MRI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35例(97.22%),两种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χ2=7.43,P<0.05)。 结论 CT可以较好地显示鼻窦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鼻窦部位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关键词] 鼻窦;肉瘤;CT;MRI
[中图分类号] R445.2;R7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4-0063-02
鼻窦肉瘤是常见的耳鼻喉科恶性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病隐匿,易被漏诊或误诊,临床确诊主要依据手术或穿刺的病理学,影像学在初步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1],早期选择影像学进行检查鉴别。鼻窦肉瘤较多见于筛窦,表现为筛窦密度增加和筛骨纸板与筛房间隔破坏。范围相当广泛,传统的X线检查不易确定其病理性质,也难与癌鉴别,但常可指明为恶性肿瘤[2]。CT与MRI是近年来发展极其迅速的影像诊断方法,笔者总结了36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窦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的CT和MRI表现特点,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依据。本文对36例鼻窦肉瘤患者的CT与MRI特点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月经CT及MR检查、临床病理诊断为鼻窦肉瘤的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6~55岁,平均40.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症状,多数患者早期早晨起床出现血样涕,回吸时鼻腔分泌物带有血丝或血块,部分患者可有脓样涕或出血不止。
1.2 检查方法
仪器为CT扫描检查采用PHILIPS Brilianc 6 CT和GE Lightspeed 16 CT机进行鼻窦横断面与冠状面扫描,层厚为2 mm,层间距设定为5mm,软组织算法进行重建,窗宽为400 Hu,窗位为40 Hu;MRI检查采用SIEMENS公司MAGNETOM AVANTO 1.5T磁共振扫描机,患者采用仰卧体位,选用头部线圈,SE序列行横断面与冠状面T1WI、T2WI,STIR冠状面及横断面成像,层厚为5 mm;成像参数:SE序列T1WI:TR/TE:500/18 ms, STIR序列:TR/TE 3200/30, FSE序列T2WI:TR/TE:3200/120 ms,FOV:380×380。
1.3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8.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0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6例位于上颌窦。CT的影像学特征:病变组织的外形不规则,病变的边界不清晰,其密度跟周围的肌肉比较类似,相对均一,周围的骨质表现为溶骨性的骨质损坏;强化之后病变强化不均一。磁共振的特征:跟脑实质相比,病变的T1加权像表现为略低的信号有14例,表现为等信号有6例;T2加权像表现为略高信号的有16例,表现为等信号有4例。病变组织的信号欠均一,14例病变内部可表现为小条状或者小片状的长T1长T2的信号影像,8例可以见到短T1长T2信号影。强化之后进行扫描,病变均呈现出中度的不均匀增强影像。30例病变组织广泛地侵及周围的组织,MRI可以比较清晰地显示出病变侵及的范围,其中眼眶受累及16例,颅内受累及16例,海绵窦受累及10例,翼腭窝受累及12例,鼻咽部受累及6例。通过CT对病变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27例,通过MRI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35例,两种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χ2=7.43,P<0.05),见表1。
3讨论
鼻窦肿瘤在耳鼻喉科并非少见,且以恶性者居多[3]。前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2008年以前35年所见740例鼻部肿瘤中,恶性539例,占72.84%,良性201例,占27.16%;两者之比约为2.5∶1[4]。良性者好发于鼻腔,恶性者多发于鼻窦。鼻窦肉瘤预后与就诊时间有关,就诊时间早,肿瘤小,治疗合理预后好。但比癌预后差,分化程度高预后好,原发于鼻腔下部和上颌窦者预后好。肿瘤部位距眼眶和颅底较远者预后好些。鼻窦肉瘤由于生长快、恶性度较高,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发现时大多数属晚期,单纯某种方法治疗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5]。
3.1 鼻及鼻窦恶性肿瘤的区别
鼻及鼻窦恶性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癌肿瘤大多在40岁以上,以50~70岁为多;肉瘤多在40岁以下,很多患者有外伤史[6],一般症状出现较晚,发病部位不同症状出现各异。单侧性鼻出血,面颊部膨隆、畸形。出现眼球突出、移位、复视、视力下降、张口困难等、颅神经麻痹症状。原发在鼻腔或鼻窦者检查可见鼻腔中凹凸不平之肿块,暗红色,触之易出血。有时肿块表面有溃烂,颈淋巴结转移或远隔转移。
纤维鼻咽镜及鼻内镜检查可观察肿瘤原发部位、大小、外形、鼻窦开口情况。对怀疑有上颌窦恶性肿瘤者,可利用鼻内镜经犬齿窝或下鼻道插入窦内直接观察病变。对病理结果阴性而临床上确属可疑者,可行鼻腔、鼻窦探查术,术中结合冰冻切片检查确诊[7]。
3.2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①CT表现:鼻腔鼻窦肉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平扫病变密度与肌肉相近,比较均匀,少数出现不均一的密度影,病变的内部可发现小片状低密度影像,分析为囊变导致,但是CT对病变内部的囊变显示不满意,个别的病变内部可发现钙化, CT经过强化之后肿瘤明显强化,与周围肌肉组织有明显界限,但囊变部分不强化,故此类患者CT确诊率较低[8]。很多病变组织伴有邻近骨质的累及,表现出溶骨性的骨质破坏影像,提示病变呈侵袭性生长,恶性度较高。少数病变周围骨质无明显异常改变,此时诊断较为困难,由此导致了此类患者CT确诊率较低。②MRI表现:与脑实质相比,本病在T1WI上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强化扫描之后病变组织呈现中度强化表现,强化的程度与肌肉组织类似或者增强,强化不均一,在病变组织的内部可发现多发的小条/片状的长T1长T2的信号影像,1例可发现短T1长T2的信号影像,强化之后均未见强化,推测其可能与病变内部的囊变及出血有关,故此病例为未确诊病例。MRI可准确鉴别肿瘤和伴发的阻塞性鼻窦炎,阻塞性炎症在T1WI多为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增强后其内部不强化,但边缘可有线样强化。MRI较CT能更直观、更准确地显示病变周围结构受累情况,从而更有助于病变的分期。endprint
3.3 鼻窦肉瘤的鉴别诊断
鼻窦肉瘤的影像学应做好鉴别诊断,首先与上颌窦良性出血性新生物鉴别,包括血管瘤、出血性息肉、坏死性上颌窦炎等。其共同特点是病程较长,常有鼻出血[9]。X线摄片、CT扫描与MRI检查常显示窦内常团块状肿物,窦壁可有骨破坏,但多呈膨胀性骨质吸收。另外与鼻窦囊肿鉴别,额筛囊肿增大可出现内眦或眶内上或前额隆起,眼球向前外下突出,而上颌窦囊肿增大,则可面颊隆起,眼球向上前突出,常有周期性鼻内流出黄色液体。X线摄片、CT与MRI可显示窦腔扩大,窦壁可有骨破坏,但多呈膨胀性骨质吸收。经中鼻道筛窦穿刺或经下鼻道上颌窦穿刺有黄色液体或黏液[10]。
MRI对于软组织肿物显示清楚,可从信号特征区分肿瘤与炎症病变,确定病变范围;可借助流空血管无需造影剂区分肿大淋巴结;可从多方位观察病灶,对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1]。MRI对肿瘤的信号异常十分敏感,尤以T2加权像能对鼻窦小间隙间的早期小病灶清楚地显示出来[12]。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可在一侧呈肿块影,MRI检查软组织显示清晰并且不存在组织图像重叠,如鼻窦内的解剖关系及病灶大小、侵犯深度,并可以较准确地对病灶进行分期[13];MRI软组织分辨力高并可以多个方位进行成像。对于肿瘤对颅底的侵犯显示准确,对周围组织有无受累及的部位、范围与程度的定性存在重要临床诊治意义[14]。本研究发现,通过CT对病变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27例(75.00%),通过MRI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35例(97.22%),两种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MRI与CT相比更有优势,但两种方法合并诊断率达到了100%,临床应将两种方式结合应用,方能达到不漏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薛元领,满凤媛,鲜军舫,等. 鼻腔鼻窦肉瘤的CT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19(4):412-414.
[2] 徐丽. 鼻窦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表现[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3034-3036.
[3] 徐媚,常英展,梁伟平,等. 鼻腔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2):191-192.
[4] 钱雯,唐作华,包兵. 耳鼻咽喉部腺样囊性癌影像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 (4):317-319.
[5] 李强. 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诊断分析[J]. 大家健康,2012,6(12):90-93.
[6] 李光纪,陈首名,马方伟,等. CT、MRI 对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2,20(7):48-51.
[7] 潘宇澄,沙炎,叶昕裴,等. 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2):108-109.
[8] 张徽. 鼻腔恶性肿瘤CT与MRI诊断要点[J]. 放射学实践,2013,28(8):820-822.
[9] 王逸君,薛俊霞,李平. 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一例[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24):897-899.
[10] 付晓燕,汪建,熊敏.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26例报道[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0) :1119-1120.
[11] 宋乐,杨本涛,陈光利,等.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3) :366-369.
[12] 任伟,闫婧,殷海涛,等. 局部晚期鼻腔鼻窦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多模式治疗经验[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9):826-828.
[13] 廖荣信,张亚林,瞿中威,等. 鼻腔鼻窦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MRI表现及临床价值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6):8-11.
[14] 李树荣,杨智云,郑少燕. 鼻腔鼻窦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磁共振表现及临床价值[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5):393-394.
(收稿日期:2014-04-04)endprint
3.3 鼻窦肉瘤的鉴别诊断
鼻窦肉瘤的影像学应做好鉴别诊断,首先与上颌窦良性出血性新生物鉴别,包括血管瘤、出血性息肉、坏死性上颌窦炎等。其共同特点是病程较长,常有鼻出血[9]。X线摄片、CT扫描与MRI检查常显示窦内常团块状肿物,窦壁可有骨破坏,但多呈膨胀性骨质吸收。另外与鼻窦囊肿鉴别,额筛囊肿增大可出现内眦或眶内上或前额隆起,眼球向前外下突出,而上颌窦囊肿增大,则可面颊隆起,眼球向上前突出,常有周期性鼻内流出黄色液体。X线摄片、CT与MRI可显示窦腔扩大,窦壁可有骨破坏,但多呈膨胀性骨质吸收。经中鼻道筛窦穿刺或经下鼻道上颌窦穿刺有黄色液体或黏液[10]。
MRI对于软组织肿物显示清楚,可从信号特征区分肿瘤与炎症病变,确定病变范围;可借助流空血管无需造影剂区分肿大淋巴结;可从多方位观察病灶,对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1]。MRI对肿瘤的信号异常十分敏感,尤以T2加权像能对鼻窦小间隙间的早期小病灶清楚地显示出来[12]。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可在一侧呈肿块影,MRI检查软组织显示清晰并且不存在组织图像重叠,如鼻窦内的解剖关系及病灶大小、侵犯深度,并可以较准确地对病灶进行分期[13];MRI软组织分辨力高并可以多个方位进行成像。对于肿瘤对颅底的侵犯显示准确,对周围组织有无受累及的部位、范围与程度的定性存在重要临床诊治意义[14]。本研究发现,通过CT对病变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27例(75.00%),通过MRI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35例(97.22%),两种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MRI与CT相比更有优势,但两种方法合并诊断率达到了100%,临床应将两种方式结合应用,方能达到不漏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薛元领,满凤媛,鲜军舫,等. 鼻腔鼻窦肉瘤的CT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19(4):412-414.
[2] 徐丽. 鼻窦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表现[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3034-3036.
[3] 徐媚,常英展,梁伟平,等. 鼻腔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2):191-192.
[4] 钱雯,唐作华,包兵. 耳鼻咽喉部腺样囊性癌影像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 (4):317-319.
[5] 李强. 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诊断分析[J]. 大家健康,2012,6(12):90-93.
[6] 李光纪,陈首名,马方伟,等. CT、MRI 对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2,20(7):48-51.
[7] 潘宇澄,沙炎,叶昕裴,等. 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2):108-109.
[8] 张徽. 鼻腔恶性肿瘤CT与MRI诊断要点[J]. 放射学实践,2013,28(8):820-822.
[9] 王逸君,薛俊霞,李平. 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一例[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24):897-899.
[10] 付晓燕,汪建,熊敏.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26例报道[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0) :1119-1120.
[11] 宋乐,杨本涛,陈光利,等.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3) :366-369.
[12] 任伟,闫婧,殷海涛,等. 局部晚期鼻腔鼻窦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多模式治疗经验[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9):826-828.
[13] 廖荣信,张亚林,瞿中威,等. 鼻腔鼻窦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MRI表现及临床价值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6):8-11.
[14] 李树荣,杨智云,郑少燕. 鼻腔鼻窦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磁共振表现及临床价值[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5):393-394.
(收稿日期:2014-04-04)endprint
3.3 鼻窦肉瘤的鉴别诊断
鼻窦肉瘤的影像学应做好鉴别诊断,首先与上颌窦良性出血性新生物鉴别,包括血管瘤、出血性息肉、坏死性上颌窦炎等。其共同特点是病程较长,常有鼻出血[9]。X线摄片、CT扫描与MRI检查常显示窦内常团块状肿物,窦壁可有骨破坏,但多呈膨胀性骨质吸收。另外与鼻窦囊肿鉴别,额筛囊肿增大可出现内眦或眶内上或前额隆起,眼球向前外下突出,而上颌窦囊肿增大,则可面颊隆起,眼球向上前突出,常有周期性鼻内流出黄色液体。X线摄片、CT与MRI可显示窦腔扩大,窦壁可有骨破坏,但多呈膨胀性骨质吸收。经中鼻道筛窦穿刺或经下鼻道上颌窦穿刺有黄色液体或黏液[10]。
MRI对于软组织肿物显示清楚,可从信号特征区分肿瘤与炎症病变,确定病变范围;可借助流空血管无需造影剂区分肿大淋巴结;可从多方位观察病灶,对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1]。MRI对肿瘤的信号异常十分敏感,尤以T2加权像能对鼻窦小间隙间的早期小病灶清楚地显示出来[12]。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可在一侧呈肿块影,MRI检查软组织显示清晰并且不存在组织图像重叠,如鼻窦内的解剖关系及病灶大小、侵犯深度,并可以较准确地对病灶进行分期[13];MRI软组织分辨力高并可以多个方位进行成像。对于肿瘤对颅底的侵犯显示准确,对周围组织有无受累及的部位、范围与程度的定性存在重要临床诊治意义[14]。本研究发现,通过CT对病变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27例(75.00%),通过MRI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35例(97.22%),两种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MRI与CT相比更有优势,但两种方法合并诊断率达到了100%,临床应将两种方式结合应用,方能达到不漏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薛元领,满凤媛,鲜军舫,等. 鼻腔鼻窦肉瘤的CT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19(4):412-414.
[2] 徐丽. 鼻窦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表现[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3034-3036.
[3] 徐媚,常英展,梁伟平,等. 鼻腔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2):191-192.
[4] 钱雯,唐作华,包兵. 耳鼻咽喉部腺样囊性癌影像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 (4):317-319.
[5] 李强. 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诊断分析[J]. 大家健康,2012,6(12):90-93.
[6] 李光纪,陈首名,马方伟,等. CT、MRI 对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2,20(7):48-51.
[7] 潘宇澄,沙炎,叶昕裴,等. 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2):108-109.
[8] 张徽. 鼻腔恶性肿瘤CT与MRI诊断要点[J]. 放射学实践,2013,28(8):820-822.
[9] 王逸君,薛俊霞,李平. 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一例[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24):897-899.
[10] 付晓燕,汪建,熊敏.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26例报道[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0) :1119-1120.
[11] 宋乐,杨本涛,陈光利,等.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3) :366-369.
[12] 任伟,闫婧,殷海涛,等. 局部晚期鼻腔鼻窦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多模式治疗经验[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9):826-828.
[13] 廖荣信,张亚林,瞿中威,等. 鼻腔鼻窦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MRI表现及临床价值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6):8-11.
[14] 李树荣,杨智云,郑少燕. 鼻腔鼻窦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磁共振表现及临床价值[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5):393-394.
(收稿日期:2014-04-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