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EG、头颅B超与NBNA评分法在早产儿脑病评估中的相关性分析
2014-09-17陈创鑫赵少岚简惠娜
陈创鑫 赵少岚 简惠娜
[摘要] 目的 研究视频脑电图、头颅B超检查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在评估早产儿脑病中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 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低体重儿100例,对其进行视频脑电图、头颅B超检查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评分,分析三者在早产儿脑病评估中结果。结果 在诊治过程中,视频脑电图、头颅B超检查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评分数据的变化出现的结果相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视频脑电图、头颅B超检查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评分法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 视频脑电图;头颅B超;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
[中图分类号] R722.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4-0146-03
随着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提高,约占出生率达8%的早产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得到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远期跟踪随访中发现在存活的早产低体重儿中约占10%的患儿日后可能出现痉挛性脑瘫;另有约占25%~50%的早产低体重儿[1]在随后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的认知障碍或行为异常等变化,这些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主要与早产低体重儿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以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VH-IVH)等早产低体重儿的脑损伤有关[2]。2005 年哈佛大学的Volpe[3]根据早产低体重儿的脑损伤的特点首次提出“早产儿脑病”(encephalopathy of prematurity)的新概念,为早产儿的规范化治疗揭开了新的篇章。早产儿脑病[4]强调利用综合性策略去早期发现早产低体重儿的脑损伤,这样才能及时有效降低幸存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针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低体重儿共计100例,对其在治疗前后以及过程中进行视频脑电图、头颅B超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评分,并实行系统的应用药物营养脑神经细胞并联合抚触及高压氧等康复治疗疗程法,进而分析视频脑电图、头颅B超在早产儿脑病的诊治应用过程中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之间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针对2012年1月~2013年8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低体重儿共计100例,均为早产低体重儿,平均胎龄约(33.30±1.06) 周,出生体重均<2500 g,男60 例,女40 例。
1.2 治疗方法
由于早产低体重儿的生理结构特点以及脑损伤病理变化的特殊性,针对早产低体重儿应采取综合营养脑神经细胞治疗的方针措施[5],结合本院的临床特点,对早产低体重儿进行营养脑神经细胞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性地辅以应用抚触、高压氧等康复治疗,以达到有效降低早产低体重儿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的目的。
1.3 头颅B超的参考标准
本研究头颅B超结果的采集采用索诺声床边B超机。针对期间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早产低体重儿于生后24h内、每周常规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并根据病情变化的需要,必要时行头颅B超检查。头颅B超检查结果参照陈燕霞的《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超声诊断探讨》[6]和周丛乐的《早产儿脑室旁白质损伤的超声诊断》[7]以及樊曦涌的《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定量评价》[8]的诊断标准。
1.4 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的参照标准
本研究视频脑电图机采用日本光电-9200机型。针对期间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早产低体重儿于生后24h内、每周常规行视频脑电图检查;并根据病情变化的需要,必要时行视频脑电图检查。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参照刘晓燕的《新生儿脑电图及其评价脑损伤中的应用》[9]以及刘晓燕的《临床脑电图学》[10]的诊断标准。
1.5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
沿用鲍秀兰[11]制定的新生儿20 项神经行为测定标准为诊断标准,检查设在环境安静、半暗、温暖的室内,每周针对期间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早产低体重儿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检查,检查时间设在喂好母乳(或配方奶)1 h后,检查于10 min内完成。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 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头颅B超的检查强调大脑器质性病变所导致的早产低体重儿脑损伤的影响;视频脑电图检查强调大脑功能性损伤导致的早产低体重儿脑损伤的影响;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评分则强调生长发育滞后导致的早产低体重儿脑损伤的影响。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又互相影响,既是病因又是临床表现。所以,综合三者检查的结果能早期有效地发现早产儿脑病,以达到早期干预、有效降低早产低体重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的目的。见表1。
3讨论
头颅 B 超的检查对颅脑中央部位的病变分辨率较高[12],临床上对早产低体重儿生命体征要求较低,并可在病床旁多次重复检查,无需搬动,没有射线损害,且费用低廉,因此是早产儿脑损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但是其对脑室旁周围白质广泛强回声特异性异常表现,需在生后2周内最早表现出来[13],所以就需要一种能更早期的检查工具;视频脑电图作为一种能够连续评价大脑皮层功能状态的检查方法,可以测量早产低体重儿相关的电生理参数,并直接记录大脑细胞的神经电活动,是脑功能的直接反映[14],而且早产低体重儿生后视频脑电图的觉醒-睡眠周期异常改变以及非连续图形中爆发-抑制图形爆发间隔时间间隔[15]。两者的测定可用于早期诊断特别是6 h内(甚至是3h内)的早产低体重儿的脑损伤,且在病程早期也就是早产低体重儿脑损伤早期特异性表现,对早期发现起到关键性作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是早期发现早产低体重儿脑功能异常、预测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一种监测小儿神经行为的传统方法,随早产儿脑病治疗的进展而发生改变,脑损伤趋于改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的评分也随着增高。
早期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只有头颅B超可以及时发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其导致脑室增宽或者脑细胞水肿的时候,又表现出视频脑电图的阵发性慢波发放或者临床抽搐等表现;局部的视频脑电图尖波(或棘波)的发放,可以提示头颅B超局部区域的出血或者器质性损伤,非连续图形爆发-抑制爆发间隔时间的明显延长又可以提示头颅B超脑结构器质性的严重损伤,甚至提示预后不佳;二者的共同异常又可以表现为生长发育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评分的异常,提示必须跟踪随访以了解生长发育的进一步滞后,并及时予以康复治疗干预介入;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评分的异常同时可以回顾性地提示一些非特异性的大脑结构或大脑功能的异常,从而提高头颅B超及视频脑电图检查的非特异性异常的早期提示作用的有效性。
神经脑细胞保护措施的介入干预需在早产低体重儿脑损伤的早期(6h内)[16]应用才能起到关键性作用,达到降低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发生率,而这些正是早产低体重儿脑损伤治疗的关键,视频脑电图、头颅B超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评分三者均具有低成本、无射线辐射、能够及时反映功能、实时监测和连续监测等方面的优点,但又因为其对早产低体重儿检查结果的局限性,在临床使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近年来推崇的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临床早产低体重儿生命体征状态的要求较高,其检查成本也高,无法进行实时监测和连续监测,从而导致早产儿脑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给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带来很大的痛苦。本研究通过证实视频脑电图、头颅B超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评分三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早产儿脑损伤及脑部生长发育进行早期客观的评估、早期的干预治疗以及采取及时的神经脑细胞保护工作,从而达到早期控制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发生,有效降低神经元细胞的死亡率,起到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的作用,从而某种单一检查无法达到的早期发现早产儿脑病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成为早产低体重儿神经系统后遗症治疗的一个突破口,而且费用低,可以随时监测病情变化,有利于基层医院的普遍推广。但是本研究选用早产低体重儿的例数较少,研究随访的时间较短,只能确切明确视频脑电图、头颅B超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评分三者对早产低体重儿的脑损伤的近期效果,其远期效果仍需笔者在临床随访中继续积累。
[参考文献]
[1] 段洋,毛健,富建华,等. 以磁共振成像诊断早产儿损伤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7,2(6):427-433.
[2] 刘敬. 早产儿脑损伤[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5(3):125-127.
[3] Volpe JJ.Encephalopathy of prematurity includes neuronal abnormalities[J]. Pediatrics,2005,116(1): 221-225.
[4] 黄志恒,孙轶,陈超. 早产儿脑病的研究现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13(10):771-775.
[5] 岑丽婷,刘振寰.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3,3(7):32.
[6] 陈燕霞,张伟,陈莞春,等.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超声诊断探讨[J]. 亚太传统医药,2009,5(2):105-106.
[7] 周丛乐. 早产儿脑室旁白质损伤的超声诊断[J].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学, 2010,8(3):105-110.
[8] 樊曦涌,周丛乐,王红梅,等. 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定量评价[J]. 临床儿科杂志, 2008, 26(3): 178-182.
[9] 刘晓燕.新生儿脑电图及其评价脑损伤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3):228-230.
[10] 刘晓燕. 新生儿脑电图[M]. 临床脑电图学,2008:57.
[11] 鲍秀兰. 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123-128.
[12] 黄绍芳,李惠明,习斌蓉. 早产儿脑损伤的 B 超诊断及临床分析[J]. 江西医药, 2011, 46(5):472-474.
[13] 阮珊三,刘维民,马金凤. 早产儿脑损伤 225 例超声诊断及高危因素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09,27(4):380-383.
[14] 陈健平,梁秀群,廖虹,等. 脑电图背景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及评价[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1):24-27.
[15] 刘云峰,童笑梅,周丛乐.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程度与早期脑电生理变化关系的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15(5):321-326.
[16] 邓松清,付俊鲜,康琳敏,等.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2):280-283.
(收稿日期: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