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中的重庆船舶工业
2014-09-17陈福正
陈福正
“建设强大的海军”
——重庆船舶工业兴起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具有发展船舶工业的产业基础和航道条件。重庆解放前,规模较大的船厂仅有现在的东风船厂,其前身是民生轮船公司独资经营的民生机器厂,主要从事船舶修造业务,生产各类型铁、木轮船及锅炉蒸汽主机和辅机,解放后收归国有。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中共中央展开了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重庆的三线建设是整个西南三线建设的一部分。大西南的三线建设涉及机械、冶金、航天、航空、船舶、核、兵器、电子等工业,其中,电子主要布局在四川成都、绵阳,重庆只有永川的24所、26所;航天主要布局在四川达县、万源一带,重庆只有巴山仪器厂;航空主要布局在四川成都一带;核工业主要布局在四川,重庆只有涪陵816厂,但建成后没有投入生产;兵器主要布局在重庆及周边地区;船舶布局在当时的万县到重庆主城区长江一线(现在刚好全部划归重庆管辖),由第六机械工业部西南三线建设指挥部指挥,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刘星负责。
1965年,六机部三线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经六机部勘察设计院勘查,六机部第九建筑设计院设计,由工程兵部队、当地征用的民工和支援三线建设职工组成建设大军开山筑路,挖洞建桥,根据毛主席关于“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必须建设强大的海军”的指示,重庆船舶工业大规模兴起。
“靠山近水扎大营”
——五大布局显成效
当时按照“靠山近水扎大营”的建设思路,船舶三线建设具体布局主要分五块:
一是布局在涪陵至重庆沿江地带的3家船厂:现在的涪陵川东造船厂,生产水下潜艇;长寿的卫东造船厂,生产快艇;巴县的重庆造船厂,生产水面潜艇。当时的想法是,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线二线打光了,三线还可以生产舰船支撑战争。
二是布局在涪陵、武隆地区的舰船动力及配套厂,后因地质、交通原因搬迁至江津、永川地区的柴油机及配套厂。柴油机厂建了两家,一家是在江津的重庆柴油机厂,生产中、高速船用柴油机;一家是在武隆白马镇的红卫机械厂,后搬迁到宜昌,生产低速船用柴油机。为这两家柴油机厂配套的企业有永川地区的红江机械厂,生产柴油机燃油系统和调速器;跃进机械厂,生产柴油机轴瓦、气阀、泵;液压件厂,生产液压元器件。江津地区的江津增压器厂,生产增压器;永进机械厂(今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齿公司),生产齿轮箱;红阳机械厂,现已破产被重齿公司兼并收购。
三是布局在万县地区的船用仪表厂。主要企业有永平机械厂,生产方位水平仪;江陵仪器厂,生产指挥仪;长平机械厂,生产平台罗径和电罗径;江云机械厂,生产深弹指挥仪和航迹仪;清平机械厂,生产精密仪表小模数齿轮;衡山机械厂,生产有色金属铸件和螺旋桨;武江机械厂,生产深水呼吸器和输弹机、减摇鳍;长江机械厂,生产包装箱等产品。当时的口号是要建成全国最大的船用仪表基地,号称要做到亚洲第一。1970-1980年代万县的船用仪表基地对于海军建设贡献很大,南极科学考察船上的平台罗径、海上洲际导弹发射的导航定位系统首台都是在万县企业生产出来的,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多次嘉奖。
四是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布局在主城区。长征机械厂最早布局在涪陵,再是永川,最后省里决定建在大渡口区,生产重型铸锻件;前卫仪表厂在江北区,生产水中兵器;船舶西南物资供应处建在江北区;第六机械工业局建在江北区;第七研究院重庆转运站也建在江北区。
五是布局了4家研究所。船舶自动化研究所建在万县,现在搬迁到江苏连云港;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建在南川,没有建成就回上海了;船舶导航研究所建在万县,后来回天津了;计量研究所建在万县,现在合并到四川省技术监督局。
自1970年代起,重庆船舶工业三线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船舶、船用柴油机、船用仪器仪表、水中兵器科研生产体系,铸就了“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三线船舶军工精神。重庆船舶三线企业创造了许多“第一”。第一台平台罗径、第一台指挥仪、第一台减摇鳍、第一只精密小模数齿轮等产品都是重庆造出来的。虽然当时国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搞三线建设,但三线建设也极大地推动了内地工业经济的发展,整个西南地区的工业基础也因此上升了一个台阶。
“军民结合”
——调整改造中焕发新春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三线建设在国家急于备战的情况下匆促上马,并且受到“文革”动乱的冲击和“左”的指导思想影响,致使一大批企业先天不足,留下了比较严重的后遗症。加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世界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原来为防备战争突然爆发而建立起来的包括船舶工业在内的以军品为主的三线企业,面临着军品任务锐减、生产线闲置、经济效益下降、企业亏损严重等诸多困难,于是,国务院作出决定,按照“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全面开展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工作。
船舶工业的调整是重庆三线调整的主要组成部分。1982年,六机部撤销,原六机部所属企事业单位与交通部沿海船舶企业合并,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正部级)。1983年5月,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四川省六机局改为重庆船舶工业公司。此后,重庆船舶工业公司认真贯彻中央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搬迁指示,主动开发民品,积极推行企业改革重组,走军民结合之路。改革开放初期,重庆船舶工业的发展也曾出现过困难与曲折,凭着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在“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道路上,曾开发了五洲牌自行车、电冰箱,开发了航海牌洗衣机、变压器,开发了电视机,开发了铁路车辆,开发了大型齿轮箱、涂装设备、蓄电池成套设备、燃气表等等一大批民品,后来又开发成功了不锈钢化学品船、风力发电成套设备、轻轨交通成套设备等一批高科技民品。
新世纪,新起点,重庆船舶工业通过结构调整增实力、科技创新强内力,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正朝着过百亿、超千亿的目标大踏步前进,为重庆市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口述者系重庆市造船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整理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二处)
(责任编辑:杨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