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驻港办事处旧址初考
2014-09-17袁明
袁明
2013年12月,我随“红岩儿女”(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人员子女,本文作者的父亲袁超俊曾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任职——编者注)出团走访香港,路过皇后大道中时,导游向我们介绍,前面的新世界大厦——皇后大道中18号,就是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粤华茶叶公司)旧址。
这使我想起了当年父亲确认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旧址的事。1975年,离开南京38年后,父亲拄杖步行7条街,逐幢辨认,弄清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从解放初期就苦苦寻觅的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傅后岗66号的情况。傅后岗现今采用的街名和门牌号,也是依据父亲提供的细节恢复的。城市扩建、街道更名、门牌号变更,使得看似简单的事情,不经过精细探索,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
为此,我对八路军驻港办事处旧址产生了浓厚兴趣,欲一探究竟。
存疑
通过浏览国内出版物、香港政府历史档案馆在线汇报、香港公共图书馆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馆藏数字化资料,我发现,能找到的撰著对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地址的描述是一致的,即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18,Queen's Road Central。在香港,由于长期受英国管制,强制使用英文,本文中出现的地名或建筑物名多会在使用中文的同时标注英文名称——作者注),但对建筑物的描述却十分模糊,尤其是有关纪录片和书籍为八路军驻港办事处旧址的配图,虽费尽心思却指意不明。
最早确认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粤华茶叶公司)旧址是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2楼的,是在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工作过的梁上苑所著《中共在香港》(刊载于1983年6月17日的《人民日报》)。他的战友连贯(1984年,撰著发表时间,下同)、杨奇(2005年),也都随后发表文章一致确认。另一个可供参考的信息是,按照当年潘汉年协助廖承志对办事处选址时提出的条件:建筑物要有后门(见陈敦德著《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作者注)。
关于该栋建筑物,我找到了3张不一样的图片。一是纪录片《皇后大道中十八号》提供的一幅手绘的两层建筑物图片,经我考证,该图是根据“香港上环西营盘高街精神病院”遗址的建筑外貌绘制的;二是纪录片《港九抗日游击队纪实》提供的一幅用字幕标识为“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原址”的建筑物图片,经我考证,该建筑是香港回归前中联办驻址;三是陈敦德著《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一书封面上的图片,图中的毕打街钟楼的确在皇后大道中18号附近,但该钟楼始建于19世纪80年代,早在1913年就拆除了,参考意义也不大。
那么,1938年廖承志受周恩来指示为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的选址是否就是现在的新世界大厦这个位置呢?
查证
在香港,大小建筑物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名称,但也有同一栋建筑物拥有多个名称来反映不同的业主;一般建筑物英文名字有House的,中文名字叫“行”,英文名字有Building的,中文名字叫“大厦”;建筑物的门牌号也不是唯一的,有时同一建筑物会有多个门牌号(如1~3号);有底商的建筑物,主楼和底商有时是不相通的,电梯门单开,这样就会给电梯门(主楼)和底商分配不同的门牌号,若底商经改建打通,门牌号仍会保留给建筑物,若底商被分割,则会在原有门牌号上加A、B予以区别。
今天,沿皇后大道中向西行,临近新世界大厦有一个叫泄兰街(Zetland Street)的昏暗小径,只能步行沿台阶拾级而上,在楼市中几乎让人觉察不到。它的东边是16~18号新世界大厦,西边是20~20B号太平行(Pacific House)。
然而,从1911年的香港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泄兰街的东边是12~14号,西边是16~18号。抗战时期,泄兰街两侧的门牌号分布,仍符合1911年香港地图的标示。1932年,在泄兰街东边12~14号的位置(也就是现在新世界大厦的位置),新落成了一座名为“友邦行”(AMERICAN INTERNATIONAL BUILDING)/“亚洲人寿行”(ASIA LIFE BUILDING)的建筑,是一座金融大厦。它们实际上是同一栋建筑,开有两个门,12号叫“友邦行”,14号叫“亚洲人寿行”。
从拍摄于1941年的友邦行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友邦行的门楣上有4个汉字,左边为“友邦”,右边为“美亚”,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美亚行”。亚洲人寿公司门楣上清晰地显示门牌号为14,并单独写有ASIA LIFE BUILDING。旁边的昏暗小径就是泄兰街,在香港早期的“T”形街牌上显示着街道的中英文名字。整栋建筑的特点是外墙清爽,没有任何招牌幌子,显示出金融行业建筑的大气和庄重。
经我核查,皇后大道中12~14号这个门牌的使用历经多次改变。从其变更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65年起,皇后大道中的门牌号做了更新(香港叫执位),原来的12~14号,调整为16~18号。截至门牌号更新,友邦行仍是原来的建筑物。该建筑物于1978年拆除,后来,此地建起了新世界大厦,也就是现在拥有皇后大道中16~18号门牌的建筑物。
因此,抗战时期在泄兰街东边位置(现在新世界大厦的位置)的建筑物的门牌,不是皇后大道中18号,而是12~14号。
我们再从一张摄于1941年的照片来看泄兰街两边的建筑物,从左至右(即从东到西)依次是:12~14号友邦行、泄兰街、16~18号太平行、20~22号加任亚厘行,最后的圆顶是24~32号壳牌大厦。
由此,可以初步认为,当年门牌号为16~18号的太平行才是八路军驻港办事处旧址。
确认
抗战时期,太平行的门牌号是皇后大道中16~18号,与现在的新世界大厦门牌号相同,但位置不同,在泄兰街的另一侧。
从皇后大道中16~18号这个门牌的使用和变更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门牌号的变更也发生在1965年以后。相邻其它建筑物的门牌号亦有相同的变化规律,比如与太平行相邻的加任亚厘行,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数据。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表格中的“16~18”“16 and 18”,表示两个门牌号属于同一建筑物。
在一张1950年代拍摄的彩色照片上,太平行是一栋白色建筑物,最上端的雨棚是壳牌大厦的。太平行很不起眼,有关的资料也相当匮乏,我们只知道它叫太平行(Tai Ping Building,1965年门牌更新前的英文名称。截至门牌号更新,太平行已翻建,英文名改为全西化的Pacific House——作者注)。这时它只有7层,是这一段街面里最矮的。与左右邻居不同的是,它的外墙挂有招牌幌子,这说明有商家入驻,粤华茶叶公司驻于此也合情合理。
一张摄于1954年的泄兰街照片上,左侧是友邦行,右侧是太平行,小径昏暗狭窄,系石级步行道,车辆不能通行。另外,请注意照片右侧,太平行在这里开有后门!这是不是当年选址时所考虑的因素呢?
再回过头来看1929年的照片,因友邦行在建,可看到太平行邻泄兰街侧立面:此时该楼只有6层。从楼顶电梯井的位置可以看出,所谓后门,实际上是电梯门。太平行的对面是香港大酒店和大通银行大厦(公主行)。
也就是说,抗战时期,在泄兰街西边位置的太平行,是独占皇后大道中16~18号的建筑物,并开有后门,符合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建筑物要有后门”的条件。另外,周边商业氛围浓厚,便于以茶叶公司的名义隐蔽,且后巷小径幽暗,无法通车,便于紧急情况下撤离。
结论
根据以上的材料和分析,香港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皇后大道中16~18号的建筑物:一个是泄兰街西边的太平行,拥有这一号码的时间是1965年以前;另一个是泄兰街东边的友邦行,拥有这一号码的时间是1965年以后,1978年友邦行拆除,建起了现今的新世界大厦,仍然使用16~18的号牌。
当今的太平行(皇后大道中20~20B号),13层,翻建于1964年。至今,它仍然是皇后大道中不甚起眼的建筑物。新楼的电梯门仍然开在泄兰街一侧,底商右侧的自动扶梯是通往过街天桥的,并不通主楼。
我认为,作为历史遗存和旅游观光景点,八路军驻港办事处旧址应正名为太平行(Pacific House,即抗战时期的皇后大道中16~18号,现在的皇后大道中20~20B号),综合理由如下:
1.是旧址原地;
2.抗战时期实际拥有皇后大道中16~18号门牌;
3.建筑物开有后门;
4.建筑物中文名称未变。抗战时期叫太平行,经过70多年的风雨,现在仍叫太平行;
5.对旧址只宣传太平行,即可简单避开繁复的门牌号码变化方面的解释。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杨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