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对话”,创设张扬个性的生本课堂

2014-09-16陈仁广

关键词:对话语文教学

陈仁广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通过引领“对话”,来创设张扬个性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张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74-1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课文内涵,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理解关键词,不能只满足于搬字典、辞典的解释,不能只停留于字面意义的了解,而应该启发学生联系语境,在一句话、一段话、整篇课文中读懂、读透,使读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和老师对话、与自己生活经验对话的过程,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例如,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生命桥》是一篇美文。全文367个字,短小精悍,震撼心灵。精读阶段,在学生初步感知文中画面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紧扣第2自然段的关键词“奇迹”,进行品味、赏读。教学片断如下:

师:“奇迹”一词,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奇迹”就是罕见的,不平凡的事情。

师:这是字典上的解释。联系上下文,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生: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龄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的坠入了山涧。

师:我觉得你已经理解“奇迹”的内涵了。

生:年轻羚羊身体在空中下坠后还能再升高,这是奇迹!这个奇迹是老羚羊创造的。

师:你的感受给我们新的启发,不仅要理解“奇迹”指什么,还要关注“奇迹”的创造者。

生:我觉得这“奇迹”不仅指第2自然段中描述的情景,第3自然段中“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这也是一种奇迹。面对死亡威胁,羚羊群依然秩序井然,这情景同样是极其罕见的。创造奇迹的是“羚羊群”。

师:(瞪大眼睛看全班同学,期盼着……)

生:(全体鼓掌)

师:(激动地)赞同他的读书感受。他理解词句时,不仅注意联系一段话,还注意联系整篇课文,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全面、更深刻……

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应该做的,除了激励,就是引领,启发学生读进去,品词析句细体会;引领学生读出来,交流整合悟本质。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交流独特的读书方法,表达读书的真实感受。在实实在在的读书实践中,学生、文本、教师多维立体对话,向着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境界不断迈进。

二、鼓励学生采用角色转换的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例如,在教学《黄河象》一课时,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科学家”的胸卡,让他们写好名字、戴在胸前:“你现在就是科学家,这篇课文的内容,就是你想象和推想出来的。研究之后,讲讲为什么这样想。”这种角色转换使学生由“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自主学习课文。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这些小科学家,一会儿要进行想象和推想,你说,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有怎样的科学态度?”往日调皮的孩子此时在课堂上都变得特别懂事:“要特别认真”,“我会做到细心”,“仔细观察”,“还要有坚强的毅力,遇到难题决不退缩”。听听,五年级的孩子说得多好啊!本该教师强调的学习态度变成了“小科学家”们的“自律”。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角色转换把课文的内容变成了学生的推想,孩子们真正在课文中走了一趟。

三、在质疑问难中,唤醒学生的主体地位

1.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第二段主要是讲彭德怀忍痛命令杀掉大黑骡子的经过。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这一段,通过读,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估计老师会向同学们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自由阅读,发现并提出问题。

3.根据学生提问,梳理、生成出两个合作探究的重点议题(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落实以上两个重点要求。

5.汇报交流,感情朗读。

6.质疑、延伸:通过这段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没有问题要提出的?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向导作用。我们绝不能一味地强调孩子们的感受与体验,而没有了老师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一起发表见解、一起争论、一起得出结论、一起获得成功的体验,那是一件令人雀跃的事情。同时,教师要激情四射,以情激情,以神会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话语文教学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