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画的审美浅谈
2014-09-16李慧民
摘 要:宋人对自然美的探索和表现精神,以及写生观念对元明清的山水产生巨大的影响,没有宋人的伟大成就,就没有后代山水的发展。后来的山水画学习多以宋人为范本,“以宋人之丘壑,用元人之笔墨则大成也”。著名黄宾虹谈:“元人野逸,,三笔两笔无笔不简,而意无穷,其法皆从北宋人画中来。”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审美
宋人山水审美从青绿转向水墨的原因
北宋的山水画继承唐、五代传统得到鼎盛发展,然而唐代盛行的青绿山水却不为宋广大画家所取法,为什么?
首先,唐、五代青绿山水多为装饰性、写实性,这种表现的局限性在于画家笔墨抒情性较弱,而且色彩多与笔墨,这与画家以笔墨传情相悖。
其次,山水画家多为文人画,文人画主张借景抒情、书画同源,他们感兴趣的是水墨的自然生动,以及便于毛笔书写、抒情性较强的线条,讲求自然美,青绿山水装饰性美和自然有差距。借色彩的表现和抒情更为西方人所执迷,东方人则更为欣赏阴阳之美的黑白色,欣赏毛笔线条的丰富变化,以线传情,这点从唐宋的书法艺术成就上更为明显,如何将画家对自然的感情表现通过书写传达出来是画家研究的方向,如何借助书法丰富的笔法表现绘画也是画家所追求的。
最后,山水画晚于人物画,人物画多表现佛道题材,山水画是从人物画分离出来的,成为文人抒情的方式,表现感情比较隐讳,故而深受文人画家所喜爱,加之山水画从墙壁上转为在絹面上画多起来,絹上水墨渲染比墙壁上方便,表现力也较为丰富也是其中原因一。
宋代山水画的审美观念及艺术情趣的论争
宋代山水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水墨山水画形成两大流派:一派表现北方雄壮浑厚的山水,代表画家是以荆浩、关同、李成、范宽、为首的北派山水;另一派是表现江南山青水秀的美丽景色,代表人物有董源、巨然。还有专门以表现江南烟雨云雾为特色的米芾、米有仁,史称“米家山水”,可以这样说是董、巨派的分支。基本上这时候山水是两大流派三种艺术风格。关于宋人山水画的评论主要集中这两大流派。在评论五代北宋两派的山水画家中,反映出两种审美观和艺术情趣。从表面看来是各抒己见,但实际上是文人画审美观逐渐战胜了画家的审美观,这种形势的变化在南宋已经很明显,决定了宋以后山水画发展的基本方向。
北宋画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就山水画单独写了一段《论三家山水》:
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同,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跱 ,百代标程。前古虽有传世可见者,如王维、李思训、荆浩,岂能方驾近代,虽有专意力学者如瞿院深、刘永、纪真之辈,难续后尘。
这里郭若虚对李、关、范给于很高评价,认为是三家是宋代山水画的里程碑,几乎达到空前绝后的地位了。对三家特点,他说:
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峰疑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匀,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风。
对照传世的三家山水,郭若虚的分析是恰当的,可作为评三家山水的代表。
对于董源、巨然一派的南派,他只是说董源“善画山水,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未作具体深刻评价。说巨然“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但林木非其所长”。属于三家专论之外的簡单小评。可见在郭若虚看来,品画当以崇尚气势,造型功力为主,董源、巨然的画在他看来“林木非其所长”,国画造型功力欠佳,不能与气势如虹的北派山水相题并论,事实证明南派山水也是在北宋灭亡之后,以李唐为代表的皇家画院随皇帝南撤,南宋山水才得以鼎盛,李唐成了南宋山水的领军人物。
我们也不排除郭若虚有崇尚北派轻视南派之嫌。
然而沈括在论山水画中,却欣赏董、巨二人。他说:“江南中主时有北苑,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皆宜远观,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春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然有反光之色,此妙处也。”(《梦溪笔谈》)《图画歌》说:“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沈括评董源、巨然的画道出了它的美的特点。沈括虽欣赏董、巨,但比较公允,分析深刻,倾向内在。米芾就不同了,褒贬显然。“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关同粗峙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范宽虽势雄杰,然深暗如暮液晦暝,土石不分”。对董源则欣赏备至:“平淡天真,唐无次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接得天真。”米芾为什么推崇源呢?因为董源的山水画“平淡天下”,“不装巧趣”。
可见沈括山水画的审美也是带有偏见,一家之言,不足为怪。
综上所述,郭若虚和沈括都站在自己的审美观点上论述,指出这些画家的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形成的原因是地理环境所致,过去画家出行交通不变,画家创作大多表现以居住地为主,故有“北方尚势南方赏韵”之说,缺点就是特点,就是风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画家表现的是地方风貌特色,更是画家人格个性及审美的写照。
南北两派山水画风格形成原因
1.地域环境的影响。艺术是现实的反映,由于对象不同,境界和气氛也就不同。以范宽为例,他的画是北方山水,表现的是北方黄土高原的风貌,构图是典型的高原构图,主山如丰碑一般,高大雄伟,又像电影中拍摄的特写镜头,主山峰迎面而来,他用对豆瓣皴法表现黄土高原的质感,也是描绘客观现实的产物。他的画如西北人高大、浑厚、朴实。
南派山水代表画家巨然,师法董源,《图画见闻志》说:“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他画江南山水多平原和丘陵,他采用松灵细长的披麻皴,也是自然恰当的。包括米芾的山水,不同的境界、气氛、笔墨,其形成的原因首先在于描绘的自然美,然后才是画家主观的艺术加工。米芾《画史》评论巨然“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从米芾的评价可以看出,他所欣赏的是平淡恬静的风格,而不是雄伟奇峻的景色;他所欣赏的是不过于造作巧饰的天趣,而不是强烈的夸张和对比;他欣赏的笔墨多是秀润之气,而不是方硬奇峭之笔。这种文人画的审美趣味,逐渐在画坛形成主导地位,对元、明、清的山水画发展影响很大。
2.宋文化中心南移是绘画风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宋文化中心由北方迁移到南方,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像李唐这样有才能的画家也随之南撤,客观上这些文人画家表现的自然对象也发生了变化,这对后来的文人画发展影响很大,为促进南方的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北方的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侵和统治而衰败。
由于宋文化中心南移,山水画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南宋画家的画风多以刚劲为主,皴法多以方硬的斧劈皴为主。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画家抗金之志和收服失土的斗志,表现了他们重回家园的愿望。山水画抒情由表现自然之美转换到抒发不屈不挠的抗金之情。
宋代山水画的深远影响
1.宋代忠实于自然美的写意精神为后世是山水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宋人对自然美的探索和表现精神,以及写生观念对元明清的山水产生巨大的影响,没有宋人的伟大成就,就没有后代山水的发展。后来的山水画学习多以宋人为范本,“以宋人之丘壑,用元人之笔墨则大成也”。著名黄宾虹谈:“元人野逸,,三笔两笔无笔不简,而意无穷,其法皆从北宋人画中来。”
2.宋文化中心南移对江南文人画的兴起产生巨大的影响。
宋文化中心南移对江南文人画的兴起产生深远的影响,元明清的山水画成就主要在江南就在于此,此后以南宗为主的江南文人画主导着中国画坛,创造了文人画的高峰。
参考文献: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2]沈括《梦溪笔谈》
[3]米芾《画史》
[4]《黄宾虹画语》
作者简介:李慧民 (1969-),男,陕西省彬县人,咸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