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业余网球队队员进行速度训练的过程控制研究
2014-09-15郭智锋欧阳志萍
郭智锋 欧阳志萍
[摘要]以普通高校业余网球队队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与其自身发展相适应的速度素质练习并进行有效过程控制,为其日常训练提供可借鉴依据。
[关键词]普通高校 网球 速度 过程控制
随着网球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普通高校开设起网球选项课并组建起了业余网球队。速度素质作为网球项目极其重要的一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如何更好的体现专项特点,并对普通高校业余网球队队员日常训练过程进行高效和科学控制十分值得研究。
一、速度训练的负荷强度控制
速度训练可以采用不同的强度,针对普通高校业余网球队每个队员的训练水平和身体状况不同,采用的训练强度安排也要区别对待。较低强度的速度训练内容可以用在学习技术动作与准备活动中,高强度的速度训练内容需要一段时期的准备过程,特别是需要学生队员具有一定的专项技术水平和力量素质基础。
一般来说,发展人体速度能力的训练负荷强度在训练开始阶段一般控制在最大强度的75%左右。通过采用较高的强度及限定时间的训练,学生运动员能够学会调节和保持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再将这样的运动强度逐渐提高到100%。由于运动员注意力集中程度、体内能量供应的限制,使得运动员在更高强度下进行技术练习变得困难,因此可采用弹力绳牵引训练、减轻器械重量等训练手段来促进运动员的技术学习过程。运动员在尝试提高技术动作的速度时,必须先掌握技术动作,训练内容的发展顺序可如下:“通过发展一般训练来发展运动员完整的基本运动技术”—“发展运动员完整的基本运动技术”—“通过网球专项训练来发展运动员精细复杂的运动技术”—“发展和提高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能力”。
运动技术的学习应该在较低的动作速度下完成并稳定下来。然而,从训练的开始阶段,就应该鼓励学生队员通过提高训练强度来保持其运动技术的稳定性。这对于在较低速度下学会运动技术并过渡到最大速度的复杂过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网球发球时通过调节发球的速度,并使技术动作的各环节协调一致,从而使球精确的落在发球区内。因此在训练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技术动作各个环节的时间限制,然后在此前提下再考虑提高步速,最后队员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特定步速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最佳速度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速度训练中应以不出现明显的疲劳为基础,并结合网球专项来进行。速度训练之前必须进行专门的准备活动,且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应该安排在速度训练之后进行。
二、速度训练的负荷量度控制
1.较少重复次数,较多组次和高强度
在技术动作重复性训练的负荷强度和量的安排中,必须确保在每个学习环节中都保持最高的动作完成速度,并且恢复的时间足够运动员去巩固和强化训练留在大脑中的神经肌肉刺激痕迹。
2.采用队员达到最大跑速的最短距离发展加速能力
针对网球场大小和比赛中加速、变向跑距离特点,采用队员达到最大跑速的最短距离来发展学生队员的加速能力。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说这个距离在30-40米,结合网球特点,队员必须学会在很短的加速距离(5-10米)内达到最大速度,并且在这个爆发式的加速过程完成时,能够选择和完成高精度的技术动作。
3.及时了解队员保持最大速度距离的最佳水平
通过对队员进行测试,能够确定其保持最大速度距离的最佳水平。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延长这段距离的关键,一般这段距离不会超过30米。
三、速度训练的练习密度
以最大跑速进行的两个跑次之间的恢复时间必须足以使人体的工作能力完全恢复,这个时间又必须尽可能的短,以便能够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最佳的体温。为保证每个跑次中都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训练时应保证每个跑次之间适宜的恢复时间,并且在每个跑次之前做适当的调整活动。在每个训练单元里边应包括2-3组,而每组中应包括3-4个跑次。
四、速度训练单元
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每个训练单元中的总跑量应控制在6-12个跑次。小周期每个周训练的训练单元数量在全年训练中是有所变化的,针对普通高校业余网球队速度训练实际情况,应在每个训练小周期至少安排一个训练单元,遇到比赛时可根据比赛重要程度在赛前每个训练小周期中安排2-4个训练单元,此时也要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体特点来分配训练单元。
五、速度训练的阶段划分
根据训练目的,结合高校业余网球队学生队员与比赛特点,可将速度训练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期、适应期、比赛期。
准备期训练应以发展队员的有氧耐力、弹性力量、灵活性和技术动作的效率为主要目的。可采用一般训练和专门训练手段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如游戏、法特莱克跑;跳跃练习、网球技术练习。在技术训练中练习的强度必须有所变化,但是整个训练阶段都应该保持放松、节奏稳定。在技术训练中,运动员应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运动的过程中,而不是如何发出更大的力量,如一定范围的移动中正手或反手抽球,最后还应该进行一些加速的练习。
适应期主要是采用一些专门手段发展运动员的速度、速度耐力和弹性力量能力。这时必须经常安排一些次最大强度和最大强度的训练,其中包括完整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而一些专门的灵活性(主动或被动)也应该包括在准备活动中。
比赛期的密度安排必须适合于学生运动员的个体特点。弹性力量、积极的恢复和低强度的训练单元也包括在这一阶段之中。另外,在这一阶段的每个周训练小周期中的2-4个训练单元应安排一些最大强度的速度练习。
[参考文献]
[1]张英波.现代体能训练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帕沃V. 科米. 体育运动中的力量与快速力量[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1.昆明理工大学体育课部 云南昆明 ,2.湘南学院 湖南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