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英汉习语的翻译
2014-09-15赵志慧
赵志慧
摘 要: 本文通过一些习语实例,对英汉习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与探讨,指出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应对原文的隐含涵义进行正确的翻译与保留。此外,习语的褒义与贬义要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进行准确的表达。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反映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英汉习语进行准确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 文化差异 翻译 英汉习语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各自的语言作为承载的,习语正是各民族语言中最精髓的部分,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指的是经过长期的运用与不断的发展而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英语与汉语中都有大量的习语。本文所讲的习语指的是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习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中各个字词的简单组合,更加注重其中的内涵。由于英语与汉语中的习语有着各不同的生存环境与文化环境,因此各自承载的民众文化信息不同。习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如何正确、全面地表达出习语的文化内涵,是其翻译最重要的部分。
一、英语与汉语习语所体现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生存环境方面的差异
习语是随着本民族的生活与劳动而逐渐形成的。英国属于岛国,航海与捕鱼产业在本国的经济中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英语中的习语有关航海与捕鱼的有很多,例如as dumb as fish;catch a crab。汉族主要居住在欧亚大陆之上,农业是主要的产业,因此在汉语的习语中,关于农业与土地的习语较多,例如挥金如土、视金钱为粪土。汉民族的地域气候变化比较大,常常将季节与气候联系起来,例如用“东风”代表春天。英国的气候为海洋性气候,常常用“西风”表示春天。
(二)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
由于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英汉两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对待同一个事物时,可能会存在截然相反的看法。在看待动物方面,狗在汉语中多与带有贬义的词联系,例如“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在英文中却将狗看做是人类的好朋友,常常用来指人,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猫头鹰在汉语中时不祥的动物,但在英语中其却是聪明的象征。
(三)历史典故方面的差异
英民族与汉民族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各自的语言中都包含了非常多的关于历史典故的习语,这种类型的习语虽然在结构上看比较简单,但是其所包含的意义却非常深远。例如汉语中的“围魏救赵”、“叶公好龙”等;英语中的此类习语大部分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及《圣经》,例如“Achilles hell”,“Pandoras box”。
(四)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中都包含很多与宗教相关的习语。汉族人多信奉佛教,例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英民族主要信奉基督教,例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二、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习语中的隐含意义
比喻结构中重要的不是语言因素,而是其中牵涉的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大部分习语中都包含相应的故事,因此习语大都具有比喻义,比喻义才是习语真正的基本义。习语中的字面意义并不是习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义,而只是作为探索其内涵的基石。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要明确习语的隐含意义。
(二)注重习语的情感色彩
习语往往包含不同的情感色彩,这种褒贬色彩是习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明确的分辨,有的习语为褒义,有的为贬义,还有一部分习语既可以用于贬义,又可以用于褒义。
(三)从语体方面进行明确区分
习语的语体方面包括通俗易懂、委婉高雅、文绉绉等情况。例如“join the majority”与“kick the bucket”表示的意思都是“死”,但是前者委婉高雅,而后者则是粗俗的。汉语中对于“死”的表达存在这种情况,“牺牲”、“与世长辞”等都是比较委婉高雅的说法,“翘辫子”等就比较粗俗。在这种类型的习语翻译过程中,要正确地处理语体的差别。
三、反映文化差异的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是桥梁,习语的翻译对文化交流的深度与成功有着直接的影响。习语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习语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指的是在不违反译文语言规范现象与不会引起误会、不会产生不正确联想的基础上,在习语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原文中习语的比喻与象征、民族特征等。在读者可以接受的前提下,使用直译法对习语进行翻译,是最能够促进文化沟通的方式,能够将原语习语绝大部分的文化信息进行传递。
汉语中有很多直接从英语习语中直接翻译过来的习语,例如:打破纪录(break the record)、以牙还牙(tooth for tooth)等。英语习语中也存在从汉语习语中直接翻译过去的部分,例如lose face(丢脸)。当前,这些习语都得到了广泛使用,使英汉民族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二)同义习语借用法
人们的感情、认识、经历等都存在相似的方面,因此,在英汉习语中,也会存在一部分相同或者相似的习语。这种类型的习语在含义、形象、比喻等方面都有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在情感色彩与语体方面也相符。同义习语借用法指的是当习语在所表达的文化信息方面存在相同或者相似性质的时候,在习语翻译过程中能够相互借用。相同的习语如:“隔墙有耳”与“Walls have ears”;“熟能生巧”与“Practice makes perfect”;“了如指掌”与“to have something on one fingertip”。相似的习语如:“空中楼阁”与“castle in the air”。
(三)意译法endprint
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部分习语如果直接翻译,则不能够正确地表达其意义或者容易产生误解,在这类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就必须放弃原习语中的比喻或者形象,运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例如《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的例句“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采用直译法,读者就不能够正确理解这句习语所要表达的意义,而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入乡随俗”,更加有助于读者理解该句习语真正所要表达的涵义。
汉语文化中有很多具有明显民族文化色彩的习语,这些习语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采用意译法。例如汉语中的“龙”是高贵、庄严的代表,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怪物、凶残的意思。由于在汉语文化中与英语文化中涵义不同,在翻译“龙”的过程中就必须运用意译法,像成语“望子成龙”在翻译过程中就不能够直接将“龙”翻译为“dragon”,而是要将整个句子翻译为“to expect one son to succeed in life.”。
意译法在习语翻译过程中会造成原习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或多或少的损失,但是为了能够准确地表达其含义,这是不能够避免的。
(四)直译与意译结合法
直译与意译结合法指的是将直译法与意译法结合,从而既能够准确表达习语的隐含意义,又能够顾及表达形式。例如汉语中的“瞎子点灯白费蜡”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部分直译,部分意译,其中“瞎子点灯”直译,而“白费蜡”则需要意译,最终翻译为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
(五)注释法
这种方法是对前面几种翻译方法的补充,指的是通过对习语的出处与故事,帮助习语文化内涵的表达。例如英语中的“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运煤到纽卡斯尔,如果注释纽卡斯尔是英国的产煤中心,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该句习语的意思为多此一举。汉语中很多成语典故在翻译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韩信点兵、东施效颦等,都需要进行注释才能够正确理解。
四、结语
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对习语反映的中西方之间的民族文化差异进行充分的认识,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习语的隐含意义与情感色彩、语体等,正确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得当,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曲明江.习语翻译要充分注意英汉文化差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58-59.
[2]邓森.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27-30.
[3]马东敏.文化差异与英汉习语翻译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95-96.
[4]谢晓科.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33-134.
[5]曾祥芳.中西文化对比与英汉习语谚语翻译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115-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