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环境下的高职课程内容框架构建与实践研究
2014-09-15邓林
邓林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新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移动学习模式凭借其随时学习、随地学习、随需学习等优势得到广泛关注及应用。在此背景下,通过理清高职课程内容选取依据、移动学习特征、剖析课程特点等教学研究工作构建适合移动学习的课程内容框架,为移动学习课程的建设起到基本支撑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移动学习 高职教育 内容重构
易观智库EnfoDesk产业数据库发布的《2014年第1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第1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略有回升,用户数达到6.71亿人。在此环境下,移动学习模式得到广泛关注及应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国内大学课程平台均开发了面向移动终端的APP学习应用,以适应学习者移动学习的需求。由此,适应移动学习的课程内容重构成为课程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步骤。
1.课程内容选取依据
高职课程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必须在面向对象、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迁移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职业标准要求、专业技术工作任务要求、专业素质要求、移动学习特征等六大方面为依据,正确把握“必须、够用”的“度”的原则,构建适合移动学习的高职课程内容框架。
2.课程特点分析
深入分析课程特点,有利于构建学习路径,从而形成系统性的课程框架,实现学习者有效学习。
“工程力学”课程是交通土建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经典算法和计算机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土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工作之中。工程力学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交通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交通土建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交通土建工程建设的施工、监理、维护、管理技术人员必需的工程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将力学分析方法与交通土建类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相结合的能力;具备今后在生产一线运用力学方法分析解决工程中遇到的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力学素质,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今后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及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内容框架构建
3.1工程力学课程结构
按照高职交通土建类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按照真实工作任务遴选教学内容,以工程结构件为载体,以梁、柱的强度问题为主线,以力学原理为重点,以工程施工技术为拓展,改革传统力学教学内容,系统设计由“力学基础理论模块”、“工程典型构件分析模块”、“工程计算综合模块”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结构,共计12个学习单元,考虑移动学习内容搜索“快捷性”和“针对性”的要求,根据“碎片化”原则共设计了54个学习任务。具体内容见下图和下表。
3.2工程力学课程内容框架特点
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关注本专业的技术发展动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符合专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提高学生力学知识的学习及应用能力,较好地处理工程力学的经典内容与工程施工技术的关系。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完成一系列任务以后就对力学分析有了全面理解和认识,形成全局观念,留在头脑里的不再是互不关联、条块分割的知识。“理论学习小任务”、“单一构件力学分析”、“工程结构复杂力学计算”三个层次模块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实现了学习过程由理论到实践、学习项目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力学分析与应用能力。
4.课程内容教学实践
课程教学改革实施需注意以下两点:(1)组建行业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课程团队,专业教师负责学习任务的开发,行业专家提供工程结构计算案例。(2)借助新信息计算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如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平台,便于与学生及时沟通,也可推送课程微资源。通过实践,课程团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显著效果,学生的力学分析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以重构后的工程力学课程内容框架为蓝本建立的资源课程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候选课程。
参考文献:
[1]武姝婷.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结构》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5.
[2]王丽娟.高校《成本会计》课程内容重构[J].财会通讯,2012(25):41-42.
[3]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3).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面向移动学习的高职课程教学空间系统模型的实证研究(XJK013QZY001);2013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信息化专项):面向“移动学习”的场景化空间微课程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