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时期皖北地区灾荒及其危害

2014-09-15郭睿君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五河凤阳大水

郭睿君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乾隆时期皖北地区灾荒及其危害

郭睿君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通过对现有史料的分析与总结发现,乾隆时期,皖北地区曾多次发生水灾、旱灾、地震、雹灾、蝗灾,其中,以水灾最为频繁。自然灾害的频发对皖北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致使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减少,同时也使当地民众的物质财富备受损失,对本区域的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这也促使统治者不断完善各项荒政措施,以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乾隆时期;皖北;灾荒

清乾隆时期,皖北一带灾害频发,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特别对该地区的农作物生产破坏尤甚。皖北地理位置上远离安徽省省府安庆,与周边省份统治中心亦相去较远,因而很难对其进行较为有效的行政管辖。明代在此仅设凤阳一府,雍正二年(1724)九月升凤府颍州、亳州、泗州为直隶州,将凤府颍上、霍邱,蒙城、太和,盱眙、天长、五河等县分别划属,即凤阳府辖凤阳、临淮、定远、怀远、宿州、灵璧、寿州、虹县8州县,颍州领颍上、霍邱2县,亳州领蒙城、太和2县,泗州领盱眙、天长、五河3县。雍正十三年,在凤阳府、泗州直隶州所辖州县不变的情况下,颍州升府,并增阜阳为附郭,以及亳州及所辖太和、蒙城来属,颍州府遂由原辖2县而变为领阜阳、霍邱、颍上、太和、蒙城、亳州(散州)等6州县。皖北至此形成两府一直隶州的行政格局。乾隆年间又裁临淮入凤阳、并虹县于泗州。[1]于是在这样一块远离政治视线的广袤区域内发生的灾害常常不为人们所注意,本文拟就乾隆时期的灾荒问题稍作分析,以期对探讨该区域的历史兴衰有所裨益。

一、乾隆时期皖北地区灾害概况

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地质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天文灾害等五大主要类型,具体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水土流失、沙漠化、干旱、酷热、低温冻灾、霜冻、干热风、暴雨、洪涝、暴风雪、冰雹、龙卷风、台风、雷电、病害、虫害、有害动物灾害等。大体上可归入水灾、旱灾、雹灾、虫灾等几大类。[2]乾隆时期皖北地区各种灾害频发。

图1 清代皖北行政区划示意图

资料来源:陈业新《清代皖北地区行政区划及其变迁》,《清史研究》2010年第5期。

(一)水灾

乾隆时期的水灾分为三大类型:平原或平坝地区的漫水为灾、山洪暴发和潮灾。平原或平坝地区漫水为灾是指在平原或平坝地区,由于降雨过多不能及时排泄,或江河湖堰等堤坝漫溃而导致的灾害。它多发生在地形以平原或平坝为主的地区。[3]皖北地区的水灾基本属于此种情况。这一时期文献史料记录皖北地区的水灾主要有:

乾隆四年(1739年)

五河:四月大水。

阜阳:夏六月大水;颍州大水,东西南三门皆进,急屯之。

颍上:四月大水。

乾隆六年(1741年)

灵璧:夏秋大水,伤禾稼。

清实录:八月赈安徽宿州、凤台、颍上,霍邱、蒙城……水灾饥民,并缓征新旧额赋。

太和:六月大雨,至八月止,淹禾,民饥。

凤阳:八月赈……凤阳、临淮水灾饥民,并缓征新旧额斌。

天长:七月大雨自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山水大涨,县四门水高丈余,城几坏,四方漂没庐舍,死者甚重。

乾隆七年(1742年)

宿州:五月十九日飙风猝起,淫雨弥月,无禾,民大饥。

灵璧:夏秋大水,无麦禾。

五河:大水,禾稼漂溺。

阜阳:雨自四月至七月。

太和:四月雨雹伤麦,五月雨至八月始霁,民大饥。

蒙城:夏大水,人相食。

清实录:疏报凤阳府之凤阳、临淮、定远、凤阳卫、凤阳中卫、长淮卫……泗州并所属之天长共二十四州县卫夏秋放水各属。

寿县:水。

霍邱:秋水灾。

乾隆十一年(1746年)

清实录:凤、颍、泗所属怀远、阜阳、五河等处因六月初旬至十三日连降大雨……

阜阳:雨自四月至七月,大水。

霍邱:大水。[4]

乾隆十五年(1750年)

灵璧:秋大雨水,田禾被淹。

霍邱:秋水

阜阳、蒙城、太和、亳县:大水。

颍上、凤台:水灾。

寿县:水灾。

乾隆十八年(1753年)

灵璧:自六月雨至于九月,河决铜山之张家马路,普漫境内北乡。淮复大涨,南乡水深丈,民房冲塌无算。

泗县:夏虹大雨。九月大雨……虹城内水深二三尺,陷城垣十余丈,泗田庐坍没无算。

五河:九月大水,淮水溢,坏民舍。

怀远:自九月至十月雨四十五日,涡淮大水涨,平地皆行舟。

阜阳、凤台:水。

凤阳:大水成灾五、七、九分。

乾隆二十年(1755年)

宿县:春大水。

灵璧:霖雨自二月至于六月,岁大饥,入秋谷价腾贵,麦豆一石需银三两在奇。

五河:水。

阜阳:夏秋水。

凤台:大水。

凤阳:大水成灾入、九、十分。[4]95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凤阳:水成灾五、六、八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泗县:夏大南,麦尽淹,积水至冬始涸。

五河:夏秋大水。

凤阳:夏秋大水,成灾七、九、十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泗县:六月睢部家渡堤溃,黄水趋州境,灾五、七、八、九分。

凤台:水。[4]96

阜阳:大水。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五河: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大雨倾盆,昼夜如注,濠淮二河上承六安诸山之水,归洪泽湖,五河滨临淮湖田亩尽被淹没,房屋倒塌无算。[4]97

(二)旱灾

旱灾发生时土壤中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减产或歉收引发粮食问题,甚至会引起饥荒。除此之外,旱灾过后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这一时期文献史料记录皖北地区的旱灾主要有:

乾隆三年(1738年)

怀远等:冬十月加赈……怀远、虹县、泗州、五河等旱灾贫民。

清实录:冬十月加赈……凤阳、临淮、定远、天长、滁州、凤阳中等五十州县卫旱灾贫民。

清实录:冬十月加赈……合肥、舒城、寿州、霍邱、六安、英山、霍山……等五十州县卫旱灾贫民。[4]94

乾隆十六年(1751年)

天长:春夏秋皆旱,小饥。

寿县:旱[4]95

乾隆四十年(1775年)

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安徽定远等十二州县卫……旱。

霍山:连岁秋旱。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凤阳、怀远、宿州、灵璧、五河:大旱[4]96

乾隆五十年(1785年)

重修安徽通志:凤、颍、滁、广、六、泗各府州属俱大早。是年铜、邳、宿大旱,萧县饥。

宿县:春大旱蝗,夏四月初十日.黑风自西北来,带腥气,昼晦,自末及成。泗县:大旱,道殣相望。

五河:旱,二麦生种。

怀远:大旱。

阜阳、大和:大旱,阜阳疫。

凤台:旱。[4]97

(三)震灾

地震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地震常常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还能引起火灾、水灾,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这一时期文献史料记录皖北地区的地震灾害主要有:

乾隆七年(1742年)

霍邱:地震。[5]

乾隆十四年二月(1749年33月)

霍邱:地震。

乾隆二十九年五月十七日(1764年6月16)

天长县:地震。是年地生毛,黑者如猪鬃,白者如羊毫[5]807

乾隆五十年六月(1785年7月)

亳州:地震。[5]808

(四)雹灾

冰雹出现的范围较小,时间较短,但强度大,常会伴有狂风骤雨,因此往往会给局部地区的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失。这一时期文献史料记录皖北地区的雹灾主要有:

乾隆七年(1742年)

农历四月,太和雨雹。

乾隆十一年(1746年)

灵璧、铜山、沛县、睢宁、萧县于四月初八、十三等日,间有被雹之处,打伤二麦秋禾。

灵璧:夏雨雹。[4]94

乾隆十三年(1748年)

农历四月,霍邱、江南部分地区雨雹。

霍邱:四月大风雨雹。[4]95

(五)蝗灾

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蝗灾一旦发生,大量的蝗虫吞食禾田,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从而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极喜温暖干燥,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有这一时期文献史料记录皖北地区的蝗灾主要有:

乾隆十七年(1754年)

泗州、虹县、灵璧、宿州蝗蝻萌生。[4]95

乾隆五十年(1785年)

宿县:春大旱蝗,夏四月初十日.黑风自西北来,带腥气,昼晦,自未及成。[4]97

可见,乾隆一朝,皖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尤以水灾最为严重。这与皖北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这里地处淮河流域,降水集中,又因为地形原因形成“关门淹”,极易引发洪水。另外,由于吏治的腐败、水利的废弛、人口的大量增长以及封建迷信思想的盛行等原因,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后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破坏力不断扩大,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二、皖北灾害所带来的危害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危害,尤其在社会经济方面。乾隆时期,皖北地区灾害频发,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且深远,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二是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以及劳动力的减少,三是造成物质财富上的损失。以下简要阐述以上三个方面:

(一)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乾隆时期,皖北地区水灾频发,因此将以水灾为例来说明。水灾发生后,对已种农作物田地来说,如能及时排除积水,可能会“仍复结实,薄有收成”,只是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待种的或补种的农作物也能基本上能够不误农时。但这一时期“阖境被水,涸复较晚”是常有之事,[3]205皖北地区处在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且河道淤塞,水灾之后,可能会造成长时间、大范围内“横流渺茫一片,有种无收”。[6]357如:

乾隆六年(1741年)

灵璧:夏秋大水,伤禾稼。

太和:六月大雨,至八月止,淹禾。

乾隆七年(1742年)

宿州:五月十九日飙风猝起,淫雨弥月,无禾。

灵璧:夏秋大水,无麦禾。

五河:大水,禾稼漂溺。

太和,四月雨雹伤麦。[4]94

乾隆十五年(1750年)

灵璧:秋大雨水.田禾被淹。[4]95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泗县:夏大南,麦尽淹,积水至冬始涸。[4]96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五河: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大雨倾盆,昼夜如注,濠淮二河上承六安诸山之水,归洪泽湖,五河滨临淮湖田亩尽被淹没。[4]95

(二)人口死亡与劳动力减少

乾隆时期皖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不但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破坏,而且还使皖北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常常造成灾民的死亡,而因灾丧失的人口,其绝大部分从事于农业生产,这样也就必然导致大批农业劳动力的丧失。在当时农业科技落后、完全依靠人力的情况下,人口的丧失同时也必然影响灾区的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209如:

乾隆六年(1741年)

天长:七月大雨自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山水大涨,县四门水高丈余,城几坏,四方漂没庐舍,死者甚重。

乾隆七年(1742年)

蒙城:夏大水,人相食。[4]94

乾隆五十年(1785年)

泗县:大旱,道殣相望。[4]97

(三)物质财富损失

在封建社会里,广大民众积累些许的物质财富是相当不易的,房屋、田地是他们拥有的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物质财富。可是,自然灾害往往会对房屋、道路、桥梁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时人甚至几代人艰辛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如:

乾隆六年(1741年)

天长:七月大雨自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山水大涨,县四门水高丈余,城几坏,四方漂没庐舍,死者甚重。[4]94

乾隆十八年(1753年)

灵璧:自六月雨至于九月,河决铜山之张家马路,普漫境内北乡。淮复大涨,南乡水深丈,民房冲塌无算。

泗县:夏虹大雨。九月大雨……虹城内水深二三尺,陷城垣十余丈,泗田庐坍没无算。

五河:九月大水,淮水溢,坏民舍。[4]95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五河: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大雨倾盆,昼夜如注,濠淮二河上承六安诸山之水,归洪泽湖,五河滨临淮湖田亩尽被淹没。[4]97

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首当其冲地体现在社会经济层面,进而波及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其破坏性是不容忽视的。皖北地区的自然灾害状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正是乾隆时期全国自然灾害普遍且破坏性大的一个缩影。面对全国范围内的灾害频发及其造成的一系列后果,统治者不得不实施更加完备的应荒备荒的政策,乾隆时期的荒政也因此达到了相当系统完善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的危害程度,缓解了灾民的生产生活困难。

灾荒研究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学术界多将皖北地区的灾荒作为淮河流域灾荒问题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且研究时段多集中在民国时期,乾隆时期皖北自然灾害与荒政方面的独立研究相对较少。乾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之一,研究这一时期皖北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不仅能够对当时的自然灾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也有利于乾隆时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更加深入。当今世界自然灾害频发,对传统社会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进行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今社会的救灾工作和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1] 陈业新. 清代皖北地区行政区划及其变迁[J].清史研究,2010(5):79-91.

[2] 张祥稳,惠富平. 清代乾隆时期成灾性自然灾害之特点初探 [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7):109-114.

[3] 张祥稳. 清代乾隆时期的自然灾害及荒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8:10.

[4] 安徽省志:气象志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94.

[5]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806.

[6] 陈振汉. 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第二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57.

[责任编辑 陈希红]

NorthernAnhuiFamineandtheinfluenceinQianlongPeriod

GUO Rui-jun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3,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existing historical data,it is found that northern anhui has repeatedly occurred floods,droughts,earthquakes,hail,locusts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among which,floods are the most occurrenc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cause enormous damages to northern Anhui agricultural production,reducing a large number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force,local people's material wealth is also lost enormously,which all bring great harm to the region's political stabilit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This has prompted the rulers to improve polici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amage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Qianlong period;northern anhui;famine

2014-05-12

郭睿君(1989-),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徽学。

K249.3

:A

:1008-6021(2014)03-0120-05

猜你喜欢

五河凤阳大水
哗啦哗啦大水来啦!
祝贺五河创建诗词之乡动员大会
凤阳歌体系中基本曲调特征研究
凤阳民歌的美学探究
奇怪森林
五河小调
五河民歌特色研究
旧凤阳花鼓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青海湖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