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河民歌特色研究

2018-01-24宋思明云南省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歌声乐

■宋思明(云南省文化馆)

五河地区地处淮河中下游两岸,是淮河流域的核心地带。五河民歌凝聚淮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涵盖中国民间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中国民歌体系中独树一帜,它兼容了北方民歌的高亢、粗犷,与南方民歌的婉约、细腻,并融入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戏曲成分,形成了五河民歌特有的韵味,是中国民歌宝库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颗璀璨的明珠。五河民歌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淮河流域比较完整系统的、具有典型艺术表现形式的民间音乐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研究难得的基本素材,体现了淮河流域特有的语言环境、风土人情。

■五河民歌的地理环境

五河是淮河流域的核心地带,有“水乡泽国”之称。它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淮河中下游,因境内淮河、浍河、潆河、潼河、沱河5条河流交汇而得名,同时是皖、豫、鲁、苏4个省的交界处。五河民歌发源于五河小溪镇,集中分布在安徽省五河、凤阳、蚌埠及周边地区。由于五河自古水路通畅,南北文化交流的频繁,流行区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五河民歌在淮河中下游两省十几个县市广泛流传,传及山东省部分县市。五河地区的地形以冲积平原和丘陵为主,没有山区,所以该地区的民歌没有山歌,只有号子、秧歌、小调、风俗歌和儿歌。五河由于地理上的独特性形成了五河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它包含着中原文化、吴文化和楚文化多种丰富的文化元素,五河民歌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下发展起来,是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水路,五河民歌得以传播和发扬。

■五河民歌发展与现状

“五河民歌”的命名和提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初,以《摘石榴》参加华东地区会演获奖而得名。五河民歌2006年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8年6月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县级传承人18人。经过多年挖掘、整理和保护,新发掘《五只小船》《大米好吃要把秧栽》 《姐在塘崖洗白衣》《八段锦》等一批新的优秀曲目,产生了张红曼、王芹、薛胜友等一批青年民歌手。五河民歌在2001年广西南宁国际民歌邀请赛中获最佳演唱奖,2007年12月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中获优秀传承奖,2008年11月省首届农民歌会上演出获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两次邀请本县民歌手做客专访,先后3次来县境采风,制作的5个专题片20多次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放。《摘石榴》被收入中国民歌博物馆,著名歌唱家祖海、张燕、歌星阿宝等分别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央电视台等大型音乐活动中均演唱过,五河民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由于大多以口头传唱来完成,五河民歌的语言艺术、旋律结构均来自大自然和艺人创作,每首歌因人而异,韵味风格也各有不同之处,对传承人的保护显得尤为突出。为完善传承体系,五河县拨出专门经费对五河民歌老艺人进行保护、传承人培养,实施五河民歌“一十百千工程”,即:一个全中国知名歌手,十个优秀民歌传承人,一百个五河民歌演出队伍,一千个业余民歌手。五河民歌还走进小学生课堂,截至2010年,该县实验小学、五河三小成为民歌小歌手培育基地。2004年开始,连续多次参加安徽省少儿文艺调演。每年一届的五河民歌歌会、五河春节联欢晚会、广场文化艺术节、清明传统庙会等,为县内的民歌艺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笔者在对五河民歌进行初期的查阅资料、学习中,到当地搜集到了五河县文体局收集整理的《五河民歌选》,五河县文化广电体育新闻出版局发行的五河民歌DVD,五河县教育局、五河县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五河县乡土音乐教材《五河民歌》。在上海音乐学院石林教授出版的《中国声乐曲选》中《摘石榴》也被选入并编配了钢琴伴奏,以更加艺术化的形式对五河民歌进行了创新与传播,让更多的声乐学习者了解、学习并传唱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的分类及艺术特征

五河民歌种类多,曲目丰富,据初步普查就有180余首。由于五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因此它的民歌在题材和风格上都与其他地区的民歌有很大区别。五河地形多以冲积平原、丘陵为主,没有山区。所以该地区没有山歌,只有号子、秧歌、小调、风俗歌和儿歌。民歌中流传最广的有70余首,分为田秧歌、号子和小调三大主要类型。其中以小调类民歌最多,这也是五河民歌中最优美动听的精华部分。五河民歌”的命名和提法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初,以小调《摘石榴》参加华东地区会演获奖而得名。

五河民歌的表现多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独唱居多,领和结合的形式主要出现在秧号子及部分歌舞。在关于男女爱情的小调中,基本形式是男女对唱,表演形式丰富,内容多样。五河民歌演唱原以清唱为主,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有伴奏的演唱,其相关器具可分为拉弹、吹奏、打击3类。

(一)五河民歌中的民俗语言运用

五河民歌中保留了大量的民间土语,如“我的个乖乖”“个是真的嘎(读音为gai)”,使当地人听起来倍感亲切,一些土得掉渣的乡音乡语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如“今个天”“奴(指女子的自称)”“标”(指好看)。正是因为这些语言的存在和使用,使得五河民歌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亲切、生动和具有活力。五河民歌中无论是小调、号子、秧歌都有大量衬词、衬字的运用,使歌曲的旋律、风格更加丰富、形象、生动。衬词从音节来分可分为单音节、双音节、词组等。单音节衬字就是以单个音节形式出现的衬字,如“哟、呀、哪、嘎、哇、哎、嘛、么”等。多音节衬字就是几个音节同时出现,仅仅几个单音节的组合,没有实际意义,如“呀儿哟、依个依个呀儿哟、呀咿呀哎嗨哟、哎哟嗬、哎哟喂、嗯哪么哎嗨哟、依得儿哟”。

(二)五河民歌演唱风格的特色

五河民歌是一种民间歌唱的形式,是由民间艺人、民间歌手演唱本地区、本民族乡土民歌的演唱方式。其演唱主要依据当地传承的民间歌曲、演唱方式即兴演唱。演唱者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声音训练,但能在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吐字真切,唱出韵味浓郁、自然淳朴的歌声。一般而言,我国北方民间歌唱声音豪放、高亢、明亮,以真声为主要发音法,发出的声音刚劲有力,明亮结实;而南方的歌唱则委婉、甜美、圆润,以假声为主要发音法,音量小于真声,甜美而流畅。五河民歌它有着本地区独特的韵味,既有别于北方等地区的苏吴侬语,也不同于北方侉腔侉调的粗犷豪放。

笔者通过对五河民歌国家级传承人薛胜友的个人深度访谈,同时结合了相关理论知识与个人的实践与体验,由此得出:由于五河民歌曲调平缓、高音不太多,因此在演唱上使用真声比较多,表达出其情感的朴素、直接,也能表现其淮北地区的“侉腔侉调”;但在真声演唱同时也要兼顾音乐的轻重缓急与细腻之处,其旋律小波浪式的线条推进,很多字的旋律以上下二度波动进行及其主旋律音符上多由装饰音符,如倚音和波音的出现。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深深植根于民间音乐,从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在对传统歌唱艺术进行系统、深入地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将民间传统歌唱艺术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使之形成自身特有的演唱技巧和民族风格。主要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声音类型,表现为真声中有假声,假声中有真声,真假声结合,具有明亮、清脆、华彩、甜美的特点,混合共鸣较好。当代越来越多的演唱者采用这一声型,其优点是不受音域限制,能保持民族风格特点,便于更多地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长处,在整个民族声乐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学院的声乐学习中主要采用这一系统方法的学习。笔者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的声乐方法技巧来演唱五河民歌,力求做到既保持它的淳朴性,又加以创新以便更好的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三)五河民歌的特色润腔

五河民歌在演唱时旋律与方言的相互润饰,形成了既有抒情性又有贴近当地人生活的曲调,当地民歌手在演唱每个字、每个音符都有细致而考究的润腔,使其更加婉转动听。中国民歌的装饰性润腔常常是“无音不饰,无腔不润”。民歌中的装饰唱法有一定的即兴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五河民歌的装饰音比较多,其主旋律音符上多由装饰音符,如倚音和波音的出现。其中倚音主要以其主旋律音符上下二度的装饰音符为主。这种小幅度的级进表现了五河民歌细腻、亲切、活泼、灵巧的一面,具有南方民歌的特征。

速度、节奏、力度是音乐的重要因素,也是歌曲润腔中的重要手段。五河民歌在节拍上大多以2/4、4/4拍为主,在表现轻松、活泼情绪歌曲时速度比较快,常用2/4拍,强、弱的力度变化对比明显。还有一些不规则的节拍变化,许多衬词穿插其间,间有南方民歌匀称、规整和北方民歌的自由豪放的节奏特点,更是要求歌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长期地锤炼。

本文以五河民歌作为研究考察的对象,从它存在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以及笔者深入的参与观察法和获得的很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力求在真实、全面地对五河民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与个人的实践与体验进行粗浅的研究与探讨。笔者在学习五河民歌的过程中争取在保持五河民歌原有的风格上,运用自己多年所学的民族声乐的系统方法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如何科学对待多元性地方民歌,力争五河民歌具有新的色彩与生命力。因自己的水平有限,还未能涉及更深的民族音乐理论方向,以期对家乡的文化做出自己的一点点贡献,让五河民歌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传唱。对其艺术特征以及演唱风格的探究,则从声乐角度并借助在我院学习声乐方法与润腔等原有特征结合探索其如何融入民歌原有的本态中,保持它的淳朴性,又加以创新以便更好地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民歌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畲族民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浅论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十送红军》不是纯粹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