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谈歌曲的演唱
2014-09-15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 300382)
歌曲演唱是一种运用人声塑造歌曲作品音乐形象的艺术。演唱者要使自己的演唱能够富有感人的魅力,不仅需要演唱技巧,更需要掌握演唱的艺术处理方法,最终需要将技巧和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是歌唱的最高意境。
演唱者是声乐作品的诠释者和传播者,是词曲作者与听众之间的媒介,也是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者。怎样通过美妙自如的歌声、清晰自然的语言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再现作品感人的艺术形象,需要演唱者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旋律音调的风格特征、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美的事物和对艺术美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歌曲的演唱渗透着演唱者的审美感受。演唱者在演唱时把自己的审美和爱憎情感传达给观众,观众从中也得到美感的享受。
歌曲演唱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优秀的歌曲必须要通过演唱者对作品的熟悉了解和分析,包括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歌词内容、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主题思想等等。而后,演唱者根据自身的思想意识、艺术修养、生活实践经验以及自身具备的演唱功力和表演才能把作品的思想感情、风格特色和艺术境界比较完美地表达出来,把歌曲展现给听众。
对于一个演唱者来说,能够很好地完成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条件有四个:科学的发声方法;娴熟的演唱技法;透彻的理解作品;准确的艺术表现。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娴熟的演唱技术是歌唱的前提,透彻的理解歌曲的含义、体会情感是表现作品的基础,准确而真实的再现歌曲的内容则是演唱最终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以及音乐涵养等决定歌唱者是否具有完美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一首优秀的歌曲必须经过演唱者的歌唱,才能让听众感受它、欣赏它、接纳它。也就是说声乐作品还需要演唱者的再创作,即二度创作。演唱前,演唱者必须深入仔细的做好歌曲的表现处理准备工作,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演唱技巧、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对该作品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演唱时才能够达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演唱者在学唱一首新歌的时候,首先要熟读歌词和视唱歌谱,认真分析歌曲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作品风格及调式、调性等。歌曲是作者的一度创作,也是作曲家对人生感悟和灵魂深处情感的再现。正确的分析作品能够很好地帮助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众所周知,歌曲借助不同的音乐语言要素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谈感情,大、小调式不同调性色彩的歌曲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大调式歌曲一般具有庄重、快乐、满怀信心、乐观向上等情绪特点。小调式歌曲一般暗淡柔和,具有温柔娇媚、秀丽、忧郁、哀伤等情绪特点。但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在有些作品中表现情绪和一般规律反向的也为数不少。
良好的演唱技巧在歌曲演唱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唱好一首歌除做到音准、咬字、吐字、呼吸发声、共鸣、曲谱和歌词基本唱熟,情感基本把握等外,还要对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分句、高潮等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
歌唱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要求演唱时声音优美动听,吐字咬字字正腔圆,还要求演唱者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由于歌曲的情绪内容和风格特点不尽相同,咬字吐字的方法和语气、语调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唱轻快的歌曲,咬字吐字应该轻快敏捷,唱雄壮的进行曲咬字吐字应该结实有力,唱悠长慢速的歌曲咬字吐字应该圆滑连贯,唱优美抒情的歌曲咬字吐字应该柔和舒展。虽然艺术歌曲的演唱分门别类、浩如烟海,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备一些相同的规律性。但这也仅是一般的规律。在歌曲的演唱中,不光语言技术,包括演唱的全部技术都应服从歌曲的内容、风格、表演的需要,并且将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进入佳境。因此,进一步的研究歌曲的演唱,就应当结合作品来阐述。
例如,由弗尔扎诺(Giovacchino Forzano)编剧,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作曲的歌剧《贾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中,女主角劳蕾塔(Lauretta)的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该咏叹调的背景是:大财主布奥索﹒多纳迪去世了,他在遗嘱中将他的所有遗产赠给了修道院。当他的亲属们了解到遗嘱的内容后,都为此而感到愤怒,但大家都无计可施。这时,大财主的侄子里努吉奥向大家推荐贾尼﹒斯基基(劳蕾塔的父亲)。他解释说,贾尼﹒斯基基是个大能人,他能帮助大家保住财产。其实,里努吉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让贾尼﹒斯基基来的真正目的是想见他的女儿—他的心上人劳蕾塔。客人们如愿到来,但是当贾尼﹒斯基基发现里努吉奥并没有从他死去的叔叔那里得到半点遗产后,就断然地拒绝了里努吉奥向他女儿劳蕾塔的求婚,绝情的要带着女儿离开里努吉奥。纯洁的劳蕾塔是如此痴情地爱着里努吉奥,她怎能因心上人的贫穷而离他而去?她跪在父亲的面前请求父亲同意她与心上人结合,又进而表示如果父亲拒绝她的请求,她宁愿跳河死去。
在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中,该曲属于最流行的曲目之一。对于刚刚具备专业演唱能力的女高音学生而言,演唱该曲属上乘之选;因为它音域适宜,乐句长度适中,力度适度,旋律优美,情感真挚,所以深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这首咏叹调短小精致,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规整,bA大调,6/8的拍子,速度徐缓,从容而充满激情(Andante sostenuto)。全曲由一基本音乐形象(5-8小节),亦即歌唱的第一句为主题,并以其不同的变形而贯穿全曲,见谱例1。
【谱例1】
整首作品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第1小节至12小节为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又由前奏(1-4小节)、上句(5-8小节)和下句(第8小节的最后一拍-12小节)组成。前奏是基本主题在高八度上出现而配以左手钢琴流动的分解和弦而组成,具有真诚而优美的音乐形象。上句就是本咏叹调基本的音乐形象,亦可称为主题。作曲家恰当的选择了徐缓的速度和6/8的节奏,造成了一种认真的、耐心的、真诚的向父亲恳求的语气。在第7小节的最后一拍虽然有一个八度大跳,虽然有一个渐强的记号,但只是为了强调语气,此处的词是“bello” (美丽),她在向父亲强调她所爱的人是美丽、漂亮的。因此,此处一定要唱的深情、激动、充满感情,仍然是恳求的语气,决不能唱“戏剧性”,那样就成了“威胁”了。下句,从音乐上讲是上句的补充和延续,在上句激动的情绪以后,在平稳的旋律中继续深情而耐心的恳求爸爸“愿同他到罗萨门买一对结婚戒指!”
第12小节最后一拍至第25小节的前半小节为第二部分。如果说第一部分具有“呈示部”意义的话,则第二部分具有“展开部”的性质。恳求的语言深入,情绪连续的激动。如果说第一部分只有一个高潮点的话,那么第二部分中则出现了连绵的“高原”高潮,也是该曲最动人、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第二部分中也可分为上句和下句。其中第12小节最后一拍至第20小节第4拍为上句,见谱例2。
【谱例2】
上句的基本情绪仍然是第一部分的继续,但更深化了一步,恳求的语气也更强烈了一些。第一部分中只有一个高音(ba2),这里则连续出现了两个ba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在作曲的时候,其设计是很精密的。音乐形象仍然是基本主题的变化和发展。这里,歌词虽有“你若还不愿答应,我就到威克桥上,纵身投入河水里!”但仍然是“恳求”的语气,只是在恳求中孕育了“威胁”的戏剧性成分,但决不能反之成为“威胁的戏剧性”中孕育了恳求的情绪。这两者的区别,在演唱中要严格区分,把握准确。
第二部分中的下句是第20小节的最后一拍至25小节的前二拍,见谱例3。
下句是全曲的高潮,是连续不断的在高声区较长时间保持的“高原”式的高潮。这里恳求的情绪达到“浓烈”的程度。除了恳求父亲,又增加恳求上苍、神明(Dio):“我多痛苦,多心酸!啊,天哪!宁愿死去!”下句结尾的时候,虽然高音已经落了下来,但情绪不能变淡,要将浓烈的情绪保持到此句的结尾。音量上虽然弱了下来,但情绪不要有丝毫的弱势。这里仍然要注意区分“以生命做代价来恳求”和“以生命做代价来战斗、来威胁”两者间的区别。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感情上的区别和分寸很重要。
【谱例3】
经过了一段浓烈的恳求、发泄以后,又经过了一个多小节的间奏(见谱例3中的25-26小节),全曲进入了第三部分。这第三部分实际上就是一个结尾句,见谱例4。
【谱例4】
这个结尾句的音乐形象实际仍是主题后二小节的重复、变化。主人公在经过多种理由的向父亲请求,甚至愿意以死为代价的、激烈的倾诉、恳求以后,多少带有几丝无奈的继续向爸爸的恳求、恳求,在恳求声中结束全曲。
这首咏叹调从曲式学的角度认识,应当是一个带有结束句的单一部曲式;笔者为了讲述演唱方法的方便,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来叙述。此外,有两点要提及注意:其一,全曲使用了三次八度音程的大跳(即第7、第14和第27小节),都是由ba1跳到ba2。从女高音声区来讲,是由真声区跳到头声区。请注意这两个声音的转换千万不要像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民间流行的“约德唱法”(yodel)那样用真假声的交替来演唱,一定要用混声,两个音符都要用混声,但真假声的比例可以有区别。比较方便的办法是,在唱ba1音时,可在ba2的位置上唱混声,在唱ba2时,就在原位置上将其摘下来就可以了。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经验,仅供参考。其二,请仔细观察乐谱,在原乐谱上作曲家将其所有的旋律乐句都标注了连线,作曲家用此强调了演唱的连贯性。可惜,我国出版的有些版本的乐谱将这些连线漏掉了,应当引起注意,遇到这样的乐谱请加上连线。关于有连线的乐句或乐谱上标有Legato(连音)的唱法,初学歌唱者要注意,千万不能像弧线的形象那样—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或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要像匀速飞行的飞机那样,在一个水平线上匀速的前进,或像一个始终一样宽窄的带子在一个水平线上连绵不断的铺展、进行。
我国古代著名的乐论著作《乐记》中有两句话讲得很深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本篇);“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象篇)。这是说,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音乐是不可以作假、伪装的。俄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讲得更直截了当:“真诚是任何艺术的最高品质”。让我们以此为信条,把我们的歌声锤炼的更具动人的魅力和灵魂吧!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
[2]朱永珍.中国之莺周小燕传[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
[5]贺锡德.365首外国古今名曲欣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6][美]古斯塔夫﹒科贝(著),张洪岛(编译).西洋歌剧故事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