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脏通络方对糖尿病大鼠大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2014-09-13杨化冰徐丹林
杨化冰 徐丹林 马 骏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脏虚络痹”是临床辨治慢性病和老年病的病机理论。“补脏通络”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则,本研究多年临床基础上创立补脏通络基本方(后称补脏通络方)。临床及实验表明补脏通络方能有效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观察补脏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大血管内皮细胞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及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补脏通络方保护大血管内皮的作用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动物 雄性SD大鼠60只8周龄,体重(200±20)g,武汉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药物 补脏通络方由生黄芪、淮山药、丹参、玄参、麦冬、生晒参、川贝、水蛭按4∶4∶3∶3∶3∶2∶2∶1构成,购自湖北中医附院中药房,制成1、2 g生药/ml水煎液。
1.3主要试剂与仪器 链脲佐菌素(STZ),购自美国Sigma公司;内皮素(ET)放射免疫分析药盒,购自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一氧化氮(NO)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日本Olympas-CH30显微镜;One touch Ultra血糖测定仪,美国Johnson & Johnson公司;SN-682型放射免疫γ计数器,上海核福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1.4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高脂饲料(含脂肪41%,碳水化合物41%,蛋白质18%)喂养2 w后,一次性尾静脉注射STZ 30 mg/kg,72 h后测空腹血糖(FPG),稳定在13.5 mmol/L以上者为造模成功〔1〕。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分组:补脏通络方低剂量组(低剂量组)、补脏通络方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补脏通络方1、2 g/ml灌胃;正常组、病理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剂量均为1 ml/100 g,1次/d。治疗期间饮食不变,治疗周期为8 w。
1.5指标的检测 大鼠分别于给药第8周末禁食12 h,从尾静脉采血在OneTouch Ultra血糖仪上测FPG;颈动脉插管放血,收集血液3 ml,分离血清,待测ET、NO含量;打开胸腔,剪取主动脉弓下主动脉约0.5 cm ,剥去主动脉外膜和中膜,保留血管内皮细胞层,4%戊二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5 μm),苏木素-伊红(HE)染色,备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测定主动脉内皮细胞Ⅳ型胶原表达;放免法(RIA)测定ET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q检验。
2 结 果
2.1各组胸主动脉内膜形态比较 光镜观察结果:正常组内膜光滑均一,内皮细胞无增生、脱落;病理组内膜粗糙不均,明显增厚,内皮细胞突起,可见较多炎细胞黏附;低剂量组内膜较粗糙,内膜轻度增厚;高剂量组内膜较模型组明显光滑,内膜局部轻度增厚。
2.2各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Ⅳ型胶原表达比较 与正常组相比,病理组Ⅳ型胶原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与病理组比较,各治疗组Ⅳ型胶原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 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Ⅳ型胶原表达明显降低(P<0.05)。见表1。
2.3各组FPG比较 病理组FPG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组FPG显著低于病理组(P<0.01);各治疗组FPG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4各组血清ET、NO、ET/NO比值比较 病理组较正常组血清ET显著升高(P<0.01),NO显著降低(P<0.01),ET/NO比值显著升高(P<0.01);各治疗组较病理组ET显著降低(P<0.01),NO显著升高(P<0.01),ET/NO比值显著降低(P<0.01);高剂量组降低ET、ET/NO比值,升高NO作用优于低剂量组(P<0.05)。见表1。
表1 各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Ⅳ型胶原表达、FBG、血清ET、NO、ET/NO比值比较±s,n=10)
3 讨 论
细胞外基质沉积是大血管内膜增厚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细胞可合成Ⅳ型胶原,Ⅳ型胶原是正常基底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现有研究已表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可能是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和启动因子,高血糖作用则被认为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糖可增加内皮细胞合成Ⅳ型胶原的活性,改变内皮细胞的基质合成,导致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是非常重要的内分泌腺,内皮功能异常、内皮收缩因子与内皮舒张因子分泌调节和功能平衡的失调是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重要机制。高血糖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导致其分泌功能障碍,如ET的过量释放和NO分泌不足。ET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强有力的血管收缩肽,在内皮损伤时合成及释放增加。NO是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舒张因子,有很强的舒血管和抗血小板凝集的功能,能阻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2,3〕。本研究提示补脏通络方对糖尿病大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糖尿病糖代谢紊乱,减少血管内皮细胞Ⅳ型胶原表达以及改善血管内皮的分泌功能,降低ET/NO比值有关。
4 参考文献
1沈亚非,徐焱成.2高糖高脂膳食和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9):6.
2梁永平,魏剑芬,金秀平.血清内皮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5):405-6.
3胡欢欢,衡先培.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