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引领诵读环节设计
2014-09-12孙巧燕
孙巧燕
【关键词】语文 引领诵读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60-01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与推进,诵读教学的研究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语文学习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诵读经典作品。在诵读中,学生可以体察不同语境中语言运用的精妙,体味语言在具体语境中运用的规范。在诵读中,辅以必要的语感分析,学生能逐步领悟作品的句法、章法、理法,形成语感。诵读回归语文课堂,当务之急是要形成科学的、可行的诵读教学思路。思路明晰了,就有了步骤清晰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创新的课型设计。
一、诵读的意义
诵读特别是经典诵读,如果从“文”的角度看,是对民族文化的浸润与传承。学生在诵读中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接受道德的熏陶,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积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着学生形成崇高的人格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激发学生关心社稷、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坚定了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讲究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若非反复诵读,就不足以感受其朗朗上口和悦耳动人的魅力。诗歌中的许多作品意境优美,色彩斑斓,极富美感,学生在诵读中细细美读,展开想象,就能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学生仿佛目睹诗人凭栏远眺,面容愁苦,情到深处时,又不禁老泪纵横,涕泗滂沱。学生从中体会到诗人那思念亲友、关心时局安危的爱国情怀。
二、诵读环节的设计
(一)读准
读准包括字音的读准、句的读准。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范读,在范读中传达古诗文特有的韵味,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产生自诵的内驱力。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停顿的规律,教会学生连读与断读,这实际也是语感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意,把握文脉。
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诵《行路难》时,笔者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然后开始播放鲍国安老师的朗诵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划分句子节奏,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读通
读通着眼于文字的疏解与“言”的通晓。学生在诵读中小组互助,借助质疑、释疑的互动突破字词教学难点。教师借助投影或卡片指导学生进行分类积累,如通假字、活用、倒装句式、古今异义等古汉语共性的知识,均应是教学中的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淀语感,领悟古汉语用词、造句和某些特殊表达的规律。在这一环节中,不求文言文教学所言“字字落实”,而是重在突破理解障碍,为下一环节铺垫。
如《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是“原”的通假字;《鹿柴》中“柴”是“寨”的通假字;《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调整语序为“处处闻鸟啼”;《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是倒装句式,应为“两岸猿声不住啼”。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才能更到位,读起来才不会拗口。
(三)美读
美读是前两个环节的延续与深化,是诵读课的高潮所在。它重在从阅读、涵咏中进入作者心灵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精神交汇的审美境界。笔者在教学中探索了操作性较强的美读方式。如演读法,用类似于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进行美读展示;比读法,将能够比较的作品引入课堂,进行诵读教学;想读法,在诵读中给作品添色加彩,丰富美感体验;评读法,对文句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揣摩诵读;联读法,植入主题相近的课外材料,相互衬读。在这些活动性极强的诵读实践中,教师应辅以必要的朗读技巧(如节奏、停顿、吐字、发音、语流、语态等)的点拨与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获得更大的精神满足。
例如,在教学《池上》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或读或唱或演。有的学生“摇头晃脑”,伴随着动作在读;有的学生根据歌曲《最炫民族风》的节奏,将《池上》进行了改编,唱得不亦乐乎;有的学生将《赠汪伦》中的“踏歌”形式搬到课堂上来,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的诵读状态,享受语文特有的传神韵味和独到的灵气与活力。
(四)背读
背读是对文言经典的“收纳”。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背读方法。如:图表记忆法,将课文的内容简化成图表,边填边记,以图辅记;提示词法,选出文中起提示作用的关键词,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至取消提示;听写记忆法,通过生字生词和美句佳段的听写,强化学生耳、手、心协调到位,提高背读的效率。此外还有列提纲法、联想记忆法等。
总之,让诵读回归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课堂会因诵读而更高效。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