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整治前后会阴侧切术抗菌药物用药情况的调查分析
2014-09-12江莉罗晓红李渊
江莉++++++罗晓红++++++李渊
[摘要] 目的 评价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本院会阴侧切术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2010年10~12月)、后(2013年10~12月)会阴侧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结果 本院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会阴侧切术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率由整治前的51.0%下降至整治后的25.2%;以预防用药为目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48.6%下降至整治后的22.6%;单药应用率由整治前的50.4%下降至整治后的25.0%;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所占比例由50.6%降至24.2%(P<0.05);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所占比例由0.4%升至1.0%;二联用药率由整治前的0.6%下降至整治后的0.2%(P>0.05)。 结论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本院会阴侧切术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明显促进作用,会阴侧切术抗菌药物使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会阴侧切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78.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6(c)-0140-04
Survey and analysis of antibacterials drug use for lateral episiotomy before and after special rectification
JIANG Li LUO Xiao-hong LI Yuan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Jiangx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developing special rectification activity for rational use of antibacterials in patients with lateral episiotomy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lateral episiotomy before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10) and after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13) developing special rectification of antibacterials in our hospita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s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Result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antibacterials decreased from 51.0% before special rectification to 25.2% after special rectification in our hospital,antimicrobial use rate for the purpos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decreased from 48.6% before special rectification to 22.6%,the single drug application rate decreased from 50.4% before rectification to 25.0%,the proportion of unrestricted use of antibiotics decreased from 50.6% to 24.2% (P<0.05),the proportion of the restriction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creased from 0.4% to 1.0%,two drug rate decreased from 0.6% to 0.2% (P>0.05). Conclusion Antibacterial special rectification promotes obviously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s in patients with lateral episiotomy of our hospital and lateral episiotomy antibacterial drug utilization rate i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o promote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Key words] Antibacterials;Special rectification;Lateral episiotomy;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自然分娩会阴侧切术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由于会阴侧切术手术部位解剖位置特殊,稍有不慎即可能发生切口感染。近年,随着原卫生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抗菌药“限用令”范围的扩大,有效降低产科抗菌药物使用率,遏制抗生素滥用现象已势在必行。本研究通过调查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会阴侧切术患者病历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当前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抗菌药物整治前3个月(2010年10~12月)及整治后3个月(2013年10~12月)会阴侧切术的患者病历各500份,排除术前即有感染的病例,整治前组患者年龄17~43岁,平均(26.5±4.0)岁;整治后组患者年龄18~39岁,平均(26.4±4.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统计学分析会阴侧切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例数、品种,应用原因等,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等规定[1-4],调查以下内容: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品种、抗生素使用目的、抗生素联用情况、给药途径等,分析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
1.3 整治措施
采取宣传教育、监督检查和行政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自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后,本院药剂科组建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点评小组,依据原卫生部下发的相关文件,对其进行临床干预、研究及观察。临床通过应用碘伏擦洗、壳聚糖创面修复膜凝胶涂抹等方法处理会阴侧切伤口,达到抗菌药物预防作用的目的,降低其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比较
endprint
整治前组抗菌药物用药例数为255例(51.0%),整治后组抗菌药物用药例数为126例(25.2%)(P<0.05);整治前组预防用药、单联用药、选用非限制级别抗菌药物的用药例数明显高于整治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整治前、后患者抗生素品种的选用情况
整治前使用抗菌药物前三位为头孢丙烯、头孢唑林钠、头孢噻肟钠;整治后使用抗菌药物前三位为头孢呋辛钠、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钠(表2)。
表2 整治前、后患者抗生素品种选用情况构的比较
2.3 整治前、后预防抗菌用药因素的比较
两组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因素主要以胎膜早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为主(表3)。
表3 整治前、后预防抗菌用药因素的比较
2.4 两组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情况的比较
两组病历中,整治前局部用药4例(0.8%),整治后局部用药2例(0.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为应用甲硝唑冲洗患处,其余抗菌药物均为全身用药。
2.5 两组会阴侧切术伤口感染情况的比较
两组共感染11例,2010年6例、2013年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送检伤口感染分泌物8例,培养出大肠埃希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经过一系列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表1显示,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预防用药、选用单一品种、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使用率从整治前51.0%下降至整治后25.2%,呈大幅下降趋势,其预防抗菌药物用药比率降低,说明在实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后,临床选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患者的临床使用指征,更趋合理用药。
3.2 抗菌药物的选用
从表2可以看出,整治前抗菌药物排前三位为头孢丙烯、头孢唑啉钠、头孢噻肟钠,分别占用药总数的60.4%、25.5%、4.7%,以头孢丙烯为重。整治后,抗菌药物排前三位为头孢呋辛钠、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钠,分别占用药总数的40.5%、20.6%、17.5%,以头孢呋辛钠为重。依据2012年《江西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试行)》的通知[5],将头孢丙烯与头孢噻肟划为限制使用级,整治后的抗菌药物选用中以非限制使用级优先,故前三位抗菌药物排名有变化。妇产科手术中常见的感染由G-杆菌、肠球菌、B族链球菌、厌氧菌引起,《指导原则》推荐的预防方案是第2代或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整治前、后,两组抗菌药物选用以2代头孢菌素为主,较为合理。抗菌药物整治前,二联用药为3例,为伤口感染治疗用药,整治后二联用药例数有所下降,说明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后,临床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指征。
3.3 抗菌药物的预防因素
会阴侧切的产妇抗菌药物的应用主要用于预防用药,表3显示,主要的抗菌药物预防因素为胎膜早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的诱因包括产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孕期贫血、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慢性疾病、产科手术操作、产程延长、产前产后出血过多等[6]。耿春惠等[7]认为,产褥期若发生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糖尿病、中重度贫血、营养不良、出血量>500 ml和重度羊水粪染等,应根据病史适当采取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这与本次调查结果相一致。胎膜早破对母体有一定影响,破膜后阴道内的病原微生物易上行感染,感染程度与破膜时间有关,若破膜超过24 h,感染率增加5~10倍。若突然破膜,有时可引起胎盘早剥。羊膜腔感染易发生产后出血。破膜超过12 h,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但是,预防性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容易造成患者菌群失调,诱导耐药菌产生,导致二重感染,同时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据相关研究指出[8],由于产妇在生产中机体免疫机制存在过渡性增强的趋势,可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会阴侧切术后限制性使用抗生素,不会影响产妇切口的恢复。
3.4 抗菌药物的用药途径
两组病历中,整治前局部用药占总数的0.8%,整治后局部用药占总数的0.4%,《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明确指出:宜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生素,黏膜局部应用抗生素很少被吸收,抗生素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变态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某些部位如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生素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抗生素作为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和不易导致变态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变态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3.5 会阴侧切术伤口感染情况
两组送检伤口感染分泌物8例中,培养出大肠埃希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与会阴部正常情况下菌群分布相一致[9]。正常情况下,有需氧菌及厌氧菌寄居于阴道内及外阴,形成正常菌群,由于分娩及侧切的损伤,破坏了女性生殖道的防御功能和自净作用,一些条件致病菌将成为优势菌,而引起各种致病菌的感染,其发生率为1.3%~6.7%[10]。生殖道感染以内源性感染为主,其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均为外阴道或周围皮肤黏膜正常菌群[11]。有报道指出[12-13],会阴侧切术伤口感染与术者的操作技巧及环境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加强手术无菌操作技术和综合的医院管理,有效控制术后伤口感染。同时,结果中显示,整治前、后会阴侧切伤口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表明减少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不会增加会阴侧切术患者的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本院自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对于自然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给予预防用药不仅要有明确的用药指征,而且通过采用其他预防会阴侧切术感染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2004.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2013.
[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3):230-233.
[5]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5.
[6]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试行)[Z].赣卫医政字﹝2012﹞129号.
[7]耿春惠,张丽燕.产妇医院感染特点及易感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62-4264.
[8]毛立群,李迎春.分娩前后母体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早产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16(4):207-208.
[9]王枢群,张邦變.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394-404.
[10]杨京燕.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63-165.
[11]钱萍芳,李佳俊,叶寄生.会阴切口感染病原菌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819-820.
[12]徐立群,黄燕萍.产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防治对策[J].四川医学,2013,34(2):211-213.
[13]李冬.妇幼医院院内感染的诱因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7):19.
(收稿日期:2014-04-13本文编辑:林利利)
endprint
整治前组抗菌药物用药例数为255例(51.0%),整治后组抗菌药物用药例数为126例(25.2%)(P<0.05);整治前组预防用药、单联用药、选用非限制级别抗菌药物的用药例数明显高于整治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整治前、后患者抗生素品种的选用情况
整治前使用抗菌药物前三位为头孢丙烯、头孢唑林钠、头孢噻肟钠;整治后使用抗菌药物前三位为头孢呋辛钠、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钠(表2)。
表2 整治前、后患者抗生素品种选用情况构的比较
2.3 整治前、后预防抗菌用药因素的比较
两组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因素主要以胎膜早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为主(表3)。
表3 整治前、后预防抗菌用药因素的比较
2.4 两组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情况的比较
两组病历中,整治前局部用药4例(0.8%),整治后局部用药2例(0.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为应用甲硝唑冲洗患处,其余抗菌药物均为全身用药。
2.5 两组会阴侧切术伤口感染情况的比较
两组共感染11例,2010年6例、2013年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送检伤口感染分泌物8例,培养出大肠埃希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经过一系列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表1显示,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预防用药、选用单一品种、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使用率从整治前51.0%下降至整治后25.2%,呈大幅下降趋势,其预防抗菌药物用药比率降低,说明在实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后,临床选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患者的临床使用指征,更趋合理用药。
3.2 抗菌药物的选用
从表2可以看出,整治前抗菌药物排前三位为头孢丙烯、头孢唑啉钠、头孢噻肟钠,分别占用药总数的60.4%、25.5%、4.7%,以头孢丙烯为重。整治后,抗菌药物排前三位为头孢呋辛钠、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钠,分别占用药总数的40.5%、20.6%、17.5%,以头孢呋辛钠为重。依据2012年《江西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试行)》的通知[5],将头孢丙烯与头孢噻肟划为限制使用级,整治后的抗菌药物选用中以非限制使用级优先,故前三位抗菌药物排名有变化。妇产科手术中常见的感染由G-杆菌、肠球菌、B族链球菌、厌氧菌引起,《指导原则》推荐的预防方案是第2代或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整治前、后,两组抗菌药物选用以2代头孢菌素为主,较为合理。抗菌药物整治前,二联用药为3例,为伤口感染治疗用药,整治后二联用药例数有所下降,说明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后,临床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指征。
3.3 抗菌药物的预防因素
会阴侧切的产妇抗菌药物的应用主要用于预防用药,表3显示,主要的抗菌药物预防因素为胎膜早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的诱因包括产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孕期贫血、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慢性疾病、产科手术操作、产程延长、产前产后出血过多等[6]。耿春惠等[7]认为,产褥期若发生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糖尿病、中重度贫血、营养不良、出血量>500 ml和重度羊水粪染等,应根据病史适当采取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这与本次调查结果相一致。胎膜早破对母体有一定影响,破膜后阴道内的病原微生物易上行感染,感染程度与破膜时间有关,若破膜超过24 h,感染率增加5~10倍。若突然破膜,有时可引起胎盘早剥。羊膜腔感染易发生产后出血。破膜超过12 h,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但是,预防性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容易造成患者菌群失调,诱导耐药菌产生,导致二重感染,同时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据相关研究指出[8],由于产妇在生产中机体免疫机制存在过渡性增强的趋势,可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会阴侧切术后限制性使用抗生素,不会影响产妇切口的恢复。
3.4 抗菌药物的用药途径
两组病历中,整治前局部用药占总数的0.8%,整治后局部用药占总数的0.4%,《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明确指出:宜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生素,黏膜局部应用抗生素很少被吸收,抗生素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变态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某些部位如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生素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抗生素作为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和不易导致变态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变态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3.5 会阴侧切术伤口感染情况
两组送检伤口感染分泌物8例中,培养出大肠埃希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与会阴部正常情况下菌群分布相一致[9]。正常情况下,有需氧菌及厌氧菌寄居于阴道内及外阴,形成正常菌群,由于分娩及侧切的损伤,破坏了女性生殖道的防御功能和自净作用,一些条件致病菌将成为优势菌,而引起各种致病菌的感染,其发生率为1.3%~6.7%[10]。生殖道感染以内源性感染为主,其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均为外阴道或周围皮肤黏膜正常菌群[11]。有报道指出[12-13],会阴侧切术伤口感染与术者的操作技巧及环境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加强手术无菌操作技术和综合的医院管理,有效控制术后伤口感染。同时,结果中显示,整治前、后会阴侧切伤口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表明减少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不会增加会阴侧切术患者的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本院自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对于自然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给予预防用药不仅要有明确的用药指征,而且通过采用其他预防会阴侧切术感染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2004.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2013.
[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3):230-233.
[5]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5.
[6]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试行)[Z].赣卫医政字﹝2012﹞129号.
[7]耿春惠,张丽燕.产妇医院感染特点及易感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62-4264.
[8]毛立群,李迎春.分娩前后母体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早产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16(4):207-208.
[9]王枢群,张邦變.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394-404.
[10]杨京燕.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63-165.
[11]钱萍芳,李佳俊,叶寄生.会阴切口感染病原菌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819-820.
[12]徐立群,黄燕萍.产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防治对策[J].四川医学,2013,34(2):211-213.
[13]李冬.妇幼医院院内感染的诱因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7):19.
(收稿日期:2014-04-13本文编辑:林利利)
endprint
整治前组抗菌药物用药例数为255例(51.0%),整治后组抗菌药物用药例数为126例(25.2%)(P<0.05);整治前组预防用药、单联用药、选用非限制级别抗菌药物的用药例数明显高于整治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整治前、后患者抗生素品种的选用情况
整治前使用抗菌药物前三位为头孢丙烯、头孢唑林钠、头孢噻肟钠;整治后使用抗菌药物前三位为头孢呋辛钠、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钠(表2)。
表2 整治前、后患者抗生素品种选用情况构的比较
2.3 整治前、后预防抗菌用药因素的比较
两组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因素主要以胎膜早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为主(表3)。
表3 整治前、后预防抗菌用药因素的比较
2.4 两组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情况的比较
两组病历中,整治前局部用药4例(0.8%),整治后局部用药2例(0.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为应用甲硝唑冲洗患处,其余抗菌药物均为全身用药。
2.5 两组会阴侧切术伤口感染情况的比较
两组共感染11例,2010年6例、2013年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送检伤口感染分泌物8例,培养出大肠埃希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经过一系列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表1显示,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预防用药、选用单一品种、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使用率从整治前51.0%下降至整治后25.2%,呈大幅下降趋势,其预防抗菌药物用药比率降低,说明在实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后,临床选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患者的临床使用指征,更趋合理用药。
3.2 抗菌药物的选用
从表2可以看出,整治前抗菌药物排前三位为头孢丙烯、头孢唑啉钠、头孢噻肟钠,分别占用药总数的60.4%、25.5%、4.7%,以头孢丙烯为重。整治后,抗菌药物排前三位为头孢呋辛钠、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钠,分别占用药总数的40.5%、20.6%、17.5%,以头孢呋辛钠为重。依据2012年《江西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试行)》的通知[5],将头孢丙烯与头孢噻肟划为限制使用级,整治后的抗菌药物选用中以非限制使用级优先,故前三位抗菌药物排名有变化。妇产科手术中常见的感染由G-杆菌、肠球菌、B族链球菌、厌氧菌引起,《指导原则》推荐的预防方案是第2代或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整治前、后,两组抗菌药物选用以2代头孢菌素为主,较为合理。抗菌药物整治前,二联用药为3例,为伤口感染治疗用药,整治后二联用药例数有所下降,说明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后,临床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指征。
3.3 抗菌药物的预防因素
会阴侧切的产妇抗菌药物的应用主要用于预防用药,表3显示,主要的抗菌药物预防因素为胎膜早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的诱因包括产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孕期贫血、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慢性疾病、产科手术操作、产程延长、产前产后出血过多等[6]。耿春惠等[7]认为,产褥期若发生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糖尿病、中重度贫血、营养不良、出血量>500 ml和重度羊水粪染等,应根据病史适当采取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这与本次调查结果相一致。胎膜早破对母体有一定影响,破膜后阴道内的病原微生物易上行感染,感染程度与破膜时间有关,若破膜超过24 h,感染率增加5~10倍。若突然破膜,有时可引起胎盘早剥。羊膜腔感染易发生产后出血。破膜超过12 h,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但是,预防性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容易造成患者菌群失调,诱导耐药菌产生,导致二重感染,同时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据相关研究指出[8],由于产妇在生产中机体免疫机制存在过渡性增强的趋势,可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会阴侧切术后限制性使用抗生素,不会影响产妇切口的恢复。
3.4 抗菌药物的用药途径
两组病历中,整治前局部用药占总数的0.8%,整治后局部用药占总数的0.4%,《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明确指出:宜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生素,黏膜局部应用抗生素很少被吸收,抗生素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变态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某些部位如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生素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抗生素作为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和不易导致变态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变态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3.5 会阴侧切术伤口感染情况
两组送检伤口感染分泌物8例中,培养出大肠埃希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与会阴部正常情况下菌群分布相一致[9]。正常情况下,有需氧菌及厌氧菌寄居于阴道内及外阴,形成正常菌群,由于分娩及侧切的损伤,破坏了女性生殖道的防御功能和自净作用,一些条件致病菌将成为优势菌,而引起各种致病菌的感染,其发生率为1.3%~6.7%[10]。生殖道感染以内源性感染为主,其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均为外阴道或周围皮肤黏膜正常菌群[11]。有报道指出[12-13],会阴侧切术伤口感染与术者的操作技巧及环境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加强手术无菌操作技术和综合的医院管理,有效控制术后伤口感染。同时,结果中显示,整治前、后会阴侧切伤口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表明减少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不会增加会阴侧切术患者的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本院自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对于自然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给予预防用药不仅要有明确的用药指征,而且通过采用其他预防会阴侧切术感染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2004.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2013.
[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3):230-233.
[5]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5.
[6]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试行)[Z].赣卫医政字﹝2012﹞129号.
[7]耿春惠,张丽燕.产妇医院感染特点及易感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62-4264.
[8]毛立群,李迎春.分娩前后母体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早产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16(4):207-208.
[9]王枢群,张邦變.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394-404.
[10]杨京燕.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63-165.
[11]钱萍芳,李佳俊,叶寄生.会阴切口感染病原菌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819-820.
[12]徐立群,黄燕萍.产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防治对策[J].四川医学,2013,34(2):211-213.
[13]李冬.妇幼医院院内感染的诱因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7):19.
(收稿日期:2014-04-13本文编辑:林利利)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