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HE4和CA125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4-09-12王芝琴陶丽玲
王芝琴 许 剑 陈 茵 陶丽玲
卵巢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是妇科恶性肿瘤的第1位[1],由于卵巢癌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明确诊断时已处于晚期,即使经过积极的治疗,5年生存率也不足30%。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有积极的意义。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是卵巢癌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但是其假阳性率高,单纯以CA125作为初次筛选的指标可能会造成部分患者的漏诊和误诊。人类附睾蛋白4(humanepididymisprotein4,HE4)是近年新发现的卵巢癌肿瘤标志物,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CA125。本研究旨在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中HE4、CA125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5月在我院妇科进行手术切除的卵巢肿瘤患者140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卵巢癌组(A组)和卵巢良性肿瘤组(B组)。卵巢癌组75例,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49.2±3.6)岁;病理分期:早期(Ⅰ~Ⅱ期)16例,晚期(Ⅲ~Ⅳ期)5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卵巢良性肿瘤组65例,年龄19~68岁,平均(44.1±4.2)岁。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由于其它卵巢疾病行子宫附件切除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0.2±4.6)岁。
1.2 方法
1.2.1 血清HE4及CA125检测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天及术后1周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高速离心后分离血清,置于-80℃的冰箱内待测。HE4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正常参考值为0~150 pmol/L;CA125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正常参考值0~35 pmol/L。以上检测均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对卵巢癌患者出院后1年进行血清HE4和CA125的检测。
1.2.2 肿瘤组织HE4及CA125蛋白测定 将新鲜肿瘤组织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后,分别进行HE和EnV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以上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细胞核和(或)细胞质内出现棕黄色颗粒提示HE4阳性,细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提示该细胞为CA125的阳性细胞,按照Guo等[2]的方法对标本的染色程度和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进行分级。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数据采用SPSS19.0版本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卵巢组织中HE4和CA125的表达
A组HE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χ2=81.1704、79.5759,P=0.0000);A组CA125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高于B组和C组(χ2=89.3932、88.6622,P=0.0000)。A组中HE4和CA125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508,P=0.0714),见表1。
表1 3组患者卵巢组织中HE4和CA125的表达 (例,%)
2.2 3组患者血清HE4和CA125表达情况
A组术前HE4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Ⅲ~Ⅳ期卵巢癌患者HE4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术后HE4和CA125水平均下降,显著低于手术前(P<0.01)。B组术前CA125水平高于C组(P<0.01),但术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血清中HE4和CA125的表达
注:a 为与B组和C组比较,P<0.01;b 为与Ⅰ~Ⅱ期比较,P<0.01;c为与C组比较,P<0.05;d为与术后比较,P<0.01。
2.3 血清HE4和CA125对卵巢癌诊断价值比较
HE4联合CA125检测,任何一项高于正常均记为阳性,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血清HE4联合CA125检测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任何一项单独检测,见表3。
表3 HE4和CA125对卵巢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2.4 出院后1年卵巢癌患者血清HE4、CA125的变化情况
卵巢癌患者出院后1年12例复发,63例病情稳定。复发组血清HE4、CA125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见表4。
表4 出院后1年卵巢癌组患者血清HE4、CA125水平
3 讨论
CA125是卵巢癌常用的血清检测标志物,在卵巢癌的术前诊断及术后病情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CA125对Ⅰ~Ⅱ卵巢癌的诊断率不高[3],尤其Ⅰ期卵巢癌单用CA125诊断的阳性率仅为10%左右[4]。虽然对Ⅲ~Ⅳ期卵巢癌有着较高的敏感度,但卵巢的其它良恶性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肝肿瘤、肺肿瘤、乳腺肿瘤以及任何刺激腹膜的疾病均可导致血清CA125水平的升高[5],因此单用血清CA125指标的变化对卵巢癌的诊断存在着较高的假阳性率,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因此,妇产科学者试图探寻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来提高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HE4是附睾分泌蛋白E4 的前体,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由HE4蛋白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染色体20q12-13.1上,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在女性生殖管道上皮及男性附睾上皮组织中含量较高,而在正常卵巢组织中不能测出。HE4在卵巢癌组织中呈高表达,100%的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93%的浆液性上皮癌和50%的透明细胞癌组织中HE含量异常增高[6],并有研究显示在卵巢癌患者明确诊断前12个月,血清学检测就能发现HE4蛋白含量的变化[7],并可作为卵巢癌早期筛查指标。国内外已有药品管理机构允许将血清HE4检测用于卵巢癌的研究,并认为HE4蛋白是重要的卵巢癌肿瘤标志物[8]。
本研究对3组患者的病变卵巢组织的HE4和CA125含量进行了检测,发现2种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与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和其他卵巢疾病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HE4在卵巢疾病组织和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呈低表达或不表达,与文献报道相符[6]。对3组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卵巢良性肿瘤CA125水平高于其他卵巢疾病(P<0.05),而HE4水平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HE4在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方面劣于CA125。2种肿瘤标志血清含量术前卵巢癌组显著高于另外2组,与HE4和CA125在不同病理性质卵巢组织的检测一致,Ⅲ~Ⅳ期卵巢癌患者高于Ⅰ~Ⅱ期患者,术后卵巢癌组血清HE4和CA125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1年后,卵巢癌复发患者2种肿瘤标志物均显著高于病情稳定患者,提示血清HE4和CA125表达情况与卵巢癌组织浸润和转移存在密切联系,并可作为评价临床疗效和监测复发情况的重要指标。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单用血清CA125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高于HE4,但特异性低于后者,而HE4和CA125联合检测较单用CA125进一步提高了敏感性,比单用HE4进一步提高了特异性,优于任何一项单独检测,与国外Granato等[9]的研究高度一致。
综上所述,联合检测组织和血清中的HE4和CA125可提高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1] 韩文明.HE4和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4):1757-1758.
[2] Guo JL,Zheng SJ,Li YN,et al.Toxicarioside A inhibits S-GC-7901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via NF-κB/bFGF signaling〔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14):1602-1609.
[3] 徐风亮,吴 鹏,徐 日,等.血清肿瘤标记物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6):2407-2410.
[4] 宋晓翠,滕洪涛,张建海,等.联合检测血清HE4和CA-125在卵巢癌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380-2382.
[5] 黎明鸾,陈 蔚,林叶飞,等.CA125及HE4蛋白在卵巢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4023-4026.
[6] Jacob F,Meier M,Caduff R,et al.No benefit from combining HE4 and CA125 as ovarian tumor markers in a clinical setting〔J〕.Gynecol Oncol,2011,121(3):487-491.
[7] Cramer DW,Bast RC Jr,Berg CD,et al.Ovarian cancer biomarker performance in prostate,lung,colorectal,and ovarian cancer screening trial specimens〔J〕.Cancer Prev Res(Phila),2011,4(3):365-374.
[8] Montagnana M,Danese E,Giudici S,et al.HE4 in ovarian cancer:from discovery to clinical application〔J〕.Adv Clin Chem,2011,55:1-20.
[9] Granato T,Midulla C,Longo F,et al.Role of HE4,CA72.4,and CA125 in monitoring ovarian cancer〔J〕.Tumour Biol,2012,33(5):1335-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