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分析
2014-09-12许盛芳文辉彬
许盛芳 文辉彬
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恶性增殖所致,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已成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目前认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为体内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升高导致了子宫内膜的囊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最后发展为子宫内膜癌[2]。本研究分析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5月-2006年5月在本院通过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高龄患者108例,平均年龄(72.8±10.4)岁,其中年龄<65岁71例(65.7%),年龄≥65岁37例(34.3%)。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和月经量增加,其中不规则流血67例(62.0%),月经量增加41例(38.0%)。根据手术前分段诊刮和宫腔镜检查结果,所有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78例肌层浸润深度<1/2,30例(27.8%)肌层浸润深度≥1/2;病理组织学Ⅰ级57例(52.8%),Ⅱ级34例(31.5%),Ⅲ级17例(15.7%);子宫内膜腺癌86例(79.6%),非子宫内膜腺癌包括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鳞癌共22例(20.4%)。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绝经后妇女;②手术前未接受任何治疗,如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③随访结果可靠性高;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②术前诊刮诊断为子宫内膜癌但术后病理检查排除的患者;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如肺癌的患者。
1.2 手术方法
根据中华医学会标准确定手术的类型:诊断为Ⅰa期G1的患者进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有12例(11.1%),其余Ⅰ期患者进行次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合并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有26例(24.1%);Ⅱ期患者进行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合并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有63例(58.3%);其余患者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有7例(6.5%)。手术后辅助激素治疗83例(76.9%),未辅助激素治疗25例(23.1%)。
1.3 随访
对入选的108例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止到2013年5月,随访时间为2~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5个月。记录患者的死亡时间和随访结束时的存活例数,并描绘生存曲线。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研究涉及数字录入SPSS 13.0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描绘108例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曲线分析
本次随访无一例失访,到随访结束时仍然有73例(67.6%)患者存活,有4例(3.7%)死于其他原因。108例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内存活93例,总体生存率为86.1%;5年内存活80例,总体生存率为74.1%。见图1。
图1 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曲线
2.2 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肌层浸润深、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低、非子宫内膜腺癌、有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范围广、术后无辅助激素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χ2趋势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发现,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是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又称为子宫体癌,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绝经期前后阴道出现不规则流血、阴道排液增多和下腹坠痛[3]。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在全世界有着逐年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高龄妇女。有研究表明,女性寿命延长和外源性雌激素使用的增加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原因。
本研究对108例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分析发现,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86.1%,5年总体生存率为74.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肌层浸润深度(OR=1.828,95%CI=1.054~3.170)是影响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但目前对于肌层浸润深度是否为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没得出统一结论,而本研究中可能与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有关。Frick等[4]研究表明,肌层浸润深度还是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理组织学分级(OR=3.264,95%CI=1.574~6.767)是影响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与Alkushi等[5]的研究结果相符。其中Ⅰ级、Ⅱ级、Ⅲ级生存率分别为84.2、76.5、35.3,均低于Rechichi等[6]的研究,其可能与本研究中所选用的均为高龄患者密切相关。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越低,其预后也会越差,其可能原因是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越容易发生子宫肌层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因此,病理组织学分级不仅在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判断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还能很好地在临床上指导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
研究表明[7]病理组织学类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评估起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研究发现,病理组织学类型(OR=2.282,95%CI=1.226~4.247)是影响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这是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不同导致的。子宫内膜腺癌属于雌激素依赖型,非子宫内膜腺癌包括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和鳞癌等,属于非雌激素依赖型[8]。由于非雌激素依赖型的子宫内膜癌侵袭力更强,更容易发生子宫肌层浸润,在癌症早期就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预后变差。
表1 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表2 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发生在腹膜后淋巴结,其中包括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目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已经成为了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外转移的可靠标志[9],对预测患者预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且其危险性是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4.909倍。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OR=1.696,95%CI=1.152~2.495)是影响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在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病情,并对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作出评估。
综上所述,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是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由于本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需要在以后的诊断治疗过程中收集更多的病例来进一步分析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1] 张燕燕.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展〔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3):327-329.
[2] ASTEC study group,Kitchener H,Swart AM,et al.Efficacy of systematic pelvic lymphadenectomy in endometrial cancer (MRC ASTEC trial):a randomised study〔J〕.Lancet,2009,373(9658):125-136.
[3] Grube W,Ammon T,Killen MD.The role of ultrasound imaging in detecting endometrial cancer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vaginal bleeding〔J〕.J 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2011,40(5):632-637.
[4] Frick AC,Walters MD,Larkin KS,et al.Risk of unanticipated abnormal gynecologic pathology at the time of hysterectomy for uterovaginal prolapse〔J〕.Am J Obstet Gynecol,2010,202(5):507.
[5] Alkushi A,Köbel M,Kalloger SE,et al.High-grade endometrial carcinoma:serous and grade 3 endometrioid carcinomas have different immunophenotypes and outcomes〔J〕.Int J Gynecol Pathol,2010,29(4):343-350.
[6] Rechichi G,Galimberti S,Signorelli M,et al.Endometrial c-ancer:correlation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with tumor grade,depth of myometrial invasion,and prese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es〔J〕.AJR Am J Roentgenol,2011,197(1):256-262.
[7] 王 敏,马志红,史春雪,等.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6):344-348,356.
[8] 包晓霞,王建六,谢步善,等.细胞自噬与 Ca2+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1):877-879.
[9] Kitajima K,Murakami K,Yamasaki E,et al.Accuracy of integrated FDG-PET/contrast-enhanced CT in detecting pelvic and 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cancer〔J〕.Eur Radiol,2009,19(6):1529-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