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指标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
2014-09-12汪小燕杨大来朱雪梅余晓英杨姗姗黄颖睿韩嘉媛
汪小燕 杨大来 朱雪梅 余晓英 杨姗姗 黄颖睿 廉 炜 韩嘉媛
(北京邮电大学医院,北京 100876)
血压作为一个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动态血压监测不仅用于高血压的诊断评估,还可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发现隐蔽性高血压,检查顽固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评估血压升高程度、短时变异和昼夜节律等,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经常测量动态血压对患者的高血压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这是诊断高血压和判断血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可靠标准,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降低心脑血压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在此,我们通过两种主要的方法: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动态血压(ABPM)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评定,分析两者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诊断标准〔3〕,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其中男128例,女72例,年龄30~80〔平均(54.7±8.2)〕岁,高血压病程1~22年,平均(8.5±3.9)年。按年龄分为非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60岁)100例和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60岁)100例两组;两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排除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肺心病、房颤、急性心力衰竭、继发高血压患者。
1.3研究方法
1.3.1血压的测量 使用定期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进行血压监测,受检者取坐位静息5 min,测量左上肢血压。按200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的统一规范,非同日3次进行血压测量,取至少9次读数的平均值为血压值。
1.3.2动脉血压监测 采用北京美高仪MGY-ABP1型动态血压监护仪,每次监测前新换2节5号电池,清除监测仪中原有数据,根据患者的病情设定测量血压时间。选用合适的袖带绑在受试者的左上臂。袖带固定松紧要适宜,袖带下缘应位于肘弯上2.5 cm处,最好直接戴在裸露的上臂上。将压力管连接到监测仪上,自动充气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同时记录心率的变化,记录24 h血压。监测时间白昼(6:00~22:00)每30 min测1次,夜间(22:00~6:00)每60 min测1次。测量有效率均大于80%。记录当天日常生活及起居情况。监测结束后使用动态血压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观察指标:24 h平均脉压(PP)、24 h平均脉压指数(PPI)。PPI=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
1.3.3PWV测量方法 采用日本OMRON公司的型号为BP-203RPE Ⅲ的动脉硬化检测装置进行上臂-脚踝间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定,测试前60 min患者禁忌吸烟、喝酒和咖啡,嘱患者全身放松,取仰卧位,头转向被检查的对侧,将受试者测定两点部位的体表距离输入计算机,将压力感受器分别置于下肢内踝胫后动脉和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调整探头记录脉搏波形,选择记录图形良好的10~15个数值取其平均值即是受试者的baPWV,操作均由同一技术熟练的人员操作测量。
1.4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身高、体质量、偶测收缩压、偶测舒张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腰臀比(WHR)、24 h PP、PPI、baPWV。生化指标均采用日本OLYMPUS型号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2 结 果
2.1一般资料 非老年组患者身高、体质量、偶测收缩压、偶测舒张压、TG、TC、LDL-C等指标与老年高血压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非老年组患者WHR、24 h PP、PPI、baPWV等指标均低于老年高血压组患者(P<0.05)。见表1。
2.2PWV值与动态血压关系 按baPWV正常参考值分为baPWV<14 m/s和baPWV≥14 m/s两组,两组患者中baPWV≥14 m/s者SBP、DBP、PP、PPI均高于组内baPWV<14 m/s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Pearson相关分析年龄、WHR、PPI、PP、SBP与baPWV呈正相关,DBP与baPWV呈负相关。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不同PWV值与动态血压各指标的关系
3 讨 论
血压负荷是指血压超过某个阈值水平次数的比例,其反映24 h血管压力负荷情况〔4〕。血压负荷增高是心脑肾终点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5〕。学者建议评价药物降压效果时,也应将血压负荷下降程度作为降压效果的评价指标。血压负荷值增高可加重左室肥厚和心功能损害程度〔6〕。正常人的血压在白昼和夜晚存在波动性,其动态血压曲线常呈“双峰单谷”。通过计算夜间血压下降值的大小可将其分为“杓型曲线”与“非杓型曲线”,应用ABPM监测很容易观察这种变化〔7〕。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夜间血压呈“非杓型”预示心脑肾重要脏器损害及预后不良。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作为临床诊断高血压、评价降压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其自身特点而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目前ABPM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但ABPM本身还很不完善,存在很大局限性〔8〕。ABPM通过定时多次测量,可获得更多数据,降低了偶然性的影响,能实际反映血压在全天内的变化规律,提高了早期无症状的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患者的检出率〔9〕。医生利用ABPM检查还可以更加科学的指导药物治疗,测定治疗效果,帮助患者选择药物,调整剂量与给药时间,预测一天内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时间,进而判断预后。但其中准确性差以及无统一诊断标准是ABPM最受关注的问题。
PWV是一项用于检查动脉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PWV指的是心脏每次搏动射血沿大动脉壁传播的压力波传导速度〔10〕。PWV与动脉的弹性关系密切。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对评价早期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11〕。本结果提示PPI与PWV关系密切,PPI、PWV可作为全身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信号,以指导早期预防干预。ABPM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血压监测缺乏统一的考量标准、适用人群较局限等〔12〕。这就需要更多的研究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为心脏病及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完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促进其发展,更深入地应用到医学领域中去,为人类健康服务。
4 参考文献
1王宏宇,张维忠,龚兰生,等.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的新认识〔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27(1):69-70.
2王宏宇,胡大一.脉压、大动脉弹性及药物干预效应〔J〕.中国医刊,2003;38(1):62-3.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4.
4姚树勇,路方红,孙晓静,等.高血压前期患者动脉硬度的变化〔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36-7.
5张维忠,白 煜,丁跃有.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动脉弹性功能变化〔J〕.高血压杂志,2002;10(6):517-9.
6李明珠,杜 萱.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动脉硬化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12):952-4.
7哈斯高娃.脉搏波传导速度、动态脉压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55-7.
8赵文娟,李庆民,孙广利.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46-8.
9黄鹤飞,陈爱民,俞子东,等,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与高敏C-反应蛋白和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分析〔J〕.浙江医学,2013;(15):1410-2,41.
10赵 薇,李利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动态血压参数与高血压眼底改变的关系〔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3;29(1):84-6.
11王建军,韩红锋,朱 峰,等.体质量指数变化对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6):577-82.
12钱中良,李旭东.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改变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J〕.中国药业,2013;22(1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