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2014-09-12王月

山东青年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培养大学生

王月

摘要:当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社会的引领者,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强生态意识的培养,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

近年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党中央对环境问题也愈加重视,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发展目标。同时,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该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自觉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把生态意识的培养和生态价值观的树立作为自身发展的必要内容。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西安市的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采用独立笔答的方式,调查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915份,回收率为91.5%。

一、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意义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经济的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大量资源枯竭,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事件。这些生态危机警示人类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领跑者,理应培养正确的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然而,我国的生态教育起步晚,发展比较慢,生态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只是一些浅显的环保知识,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马克思曾指出,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要均衡、和谐、全面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还要是具有环保理念的人。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在问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中提出的”时,只有67.4%的大学生选择中共十八大。只有不到40%的大学生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在6月5日。这表明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缺乏关注和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对一些通识性的生态学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和全面。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应具备相应的生态知识和素养,然而在实际中大学生整体的生态素养亟需要进一步提升。

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态度和生态参与行为具有不一致性。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虽然正在形成中,但是并不稳定和全面。大多数的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态度,对中国的生态危机也有着清醒地认识,对具体的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也很关注,并愿意参与环保社团或其它组织所开展的公益性环保活动。但是,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刚刚觉醒,还不健全,他们对于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的生态事件缺乏了解,缺少更开阔的生态视野和情怀。当代的大学生的生活型环保意识较强,生态型环保意识较淡薄。在回答“如果您看到有破坏生态的行为,通常会怎么做”时,40%左右的大学生会“不劝阻,但会蔑视”,只有16.4%的大学生会“积极劝阻”。这表明大学生在实践方面表现为知行脱节,并未将生态文明意识完全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从生态文明理念到生态文明行为还有一定的差距。

当代大学生获取生态信息的渠道具有多样性。我们现在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喜欢探索、强烈的好奇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决定了他们获取生态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和现代化。当问到“您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生态环保相关信息的”时,排在前三位的回答依次是网络电视媒体、书本杂志报刊和学校的宣传活动,网络电视媒体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这就给高校传统的生态意识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高校应借助更加现代化的、形式多样的传媒手段拓宽生态信息传播的渠道,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活泼生动的宣传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提高生态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领跑者,必然要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本文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路径。

高校开设相关的生态学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知识教育。生态知识的教育要改变以往只简单地进行生态“科普”知识宣传的状况,提高生态教育环节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在进行生态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开展自然价值意识和生态美意识的教育,使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欣赏自然、研究自然,获得美的享受和美的体验,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和适度消费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在消费中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将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绿色和适度消费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最后,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态学知识教育的内容中,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融入到生态知识教育的内容中,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更能深刻体会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

发挥学生社团宣传和组织环保活动的作用。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社团活动总是以活动内容的新颖、形式的新奇吸引着大学生。学生社团也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必须大力培育和支持学生社团,尤其是“绿色社团”的建设。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组织的环保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还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使“环境保护”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大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生态实践活动。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的。通过美化校园的自然环境,保持校园卫生的干净整洁,设置宣传标语和宣传栏,注意建筑设计的美观性,加强校园生态环保硬件的建设,增加公共绿地的面积等方式,使大学生处在一个倡导低碳的“绿色校园”之中。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会对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形成起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生态情感。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然而,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还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比较薄弱。所以高校必须不断推进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于冰.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2]石迪.大学生生态意识及其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

[3]杜向民.“三个代表”与大学德育创新[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蒋笃运.试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J].自然辩证法.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人对自然的暴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