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
2014-09-12刘竞进李利红
刘竞进+李利红
摘要:随着母语迁移研究的发展,母语迁移的理论也从最初的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心理学框架。标记理论运用了新的研究思路来阐释母语迁移现象,能够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中的困难并作出相应的预测。
关键词:母语迁移;标记理论;标记性
母语迁移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同时期母语迁移的研究受到多种不同学科理论的影响,研究范畴得到了很大拓展。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更趋理性,不再单纯地将母语迁移视为二语习得的巨大障碍,而认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学习策略。近些年来母语迁移的研究发生了认知学的转向,认知学范畴的标记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解释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
一.母语迁移理论回顾
母语迁移理论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理论,到偏误分析理论,普遍语法理论等,各自都对母语迁移问题有自己的解释,并试图解决母语迁移造成的语言习得中的问题。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是母语的干扰。当母语与目的语的作用方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产生正迁移,会促进二语的习得;当二者作用方式不同时,母语会产生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发生错误,从而产生学习困难。要形成目的语习惯,学习者必须淡化旧的语言习惯,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习得新的语言习惯。该理论夸大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力,后来的研究证实了语间差异不一定导致二语学习困难,语间相似也可能引起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而且事实表明,学习者并不需要淡化旧的语言习惯才能学好二语。对比分析理论主要通过比较和分析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来预测二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困难。这种理论认为语间差异越大,则学习困难越大,错误越多,即语际差异直接导致外语学习困难,且难度与差异度成正比。由于其过于夸大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并且局限于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来解释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而忽略了语言、认知、情感、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外语学习中的错误,因而它无法解释或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偏误分析理论则认为,研究者应该将重点放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上,而不是语言本身,该理论认为通过对外语学习者的偏误进行研究就能够找到隐藏在错误后面的学习过程和策略,而忽略了错误产生的社会、认知、文化等因素,在分析方法和研究范畴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普遍语法理论则从一开始全盘否定母语迁移的作用,又逐渐过渡到研究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的关系,形成了关于迁移问题的几个假设。但是普遍语法理论立足于儿童的母语习得机制,其有效性一直受到质疑,同时其理论假设实证性较差,无法得到有力的验证。
总之,传统的母语迁移理论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对母语迁移的解释力和有效性上都有局限性,因此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质疑,有些甚至被完全摈弃。
二.标记理论的发展
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最初用于音位学的研究。俄国语言学家Trubetzkoy在音位学研究中创立了标记概念,用于描述区分性语音特征,他提出“一对音位对立中,其中一个成分的特点是具有标记而另一个成分则没有这种标记”。
此后,标记概念被同属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引入语法、词汇等领域的研究。他将标记概念移植到俄语词法研究中,提出了对立语法形式的非对称性学说,进一步发展了标记理论。布拉格学派的标记理论主张对语言分析采用二分法,即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虽然具有开创性和重要影响,但是由于不够全面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搁置。
直到转换生成语言学家Chomsky在其普遍语法框架中进一步发展了标记理论,标记理论才再次焕发生机并得到了蓬勃发展。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将语法规则区分为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核心语法是普遍存在、生而有之的,反映所有语言共有的语法特征,因此是无标记的;而边缘语法则不符合普遍语法,为各种语言所特有,反映各种语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此是有标记的。但是这种有标记和无标记并不是绝对的对立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的标记程度决定于设定的参数,因此只有高低之分,并无绝对的有无之别。即使在核心语法中,也会根据设定的参数决定其有无标记以及标记性的高低。
以后的几十年中标记理论逐渐拓展了应用范畴,被引入语义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符号学等各个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总之,标记理论以标记概念为核心,通过分析语言中的各种标记现象来建立语言的标记模式。标记理论将具有某种特性的,或表示明确、限定的概念的成分称为有标记项,而将没有某种特性,或表示模糊、普遍概念的成分称为无标记项。这种理论给语言迁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三.标记理论对母语迁移的阐释
将标记理论首先应用于母语迁移现象研究的是Eckman等人。 Eckman认为在母语无标记而二语有标记时母语迁移最为明显。他提出的“标记差异假说”认为可以通过比较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差异来预测二语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困难:二语学习的困难主要产生于不同于母语且标记程度高于母语的区域,学习的困难程度等同于其标记程度,而学习不同于母语但标记程度低于母语的区域时则不会有困难。这种假说说明除了语言之间的差异,标记性的差异也会影响母语迁移,二者之间的互动将共同决定母语迁移发生的时机和程度,为预测和预防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困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该假说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语言成分能够先于其他的语言成分习得,一般来说,无标记成分会先习得,而有标记的成分则会后习得。
Kellerman认为,在二语学习初期阶段,有标记和无标记的母语迁移都有可能发生,而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有标记成分的迁移会被学习者主动避免。他提出“心理类型”学说,认为学习者对母语和二语结构的标记性有一种直觉,而母语迁移取决于学习者对母语和二语是否有标记的直觉判断。并且这种直觉并不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因此可以用来预测母语成分的可迁移性。
Zobl在研究中发现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总是避免有标记成分的迁移。通常在学习者对二语内容感觉模糊和不确定时会求助于母语,从而导致母语迁移。因此母语中无标记的成分容易迁移,而有标记的成分则不容易迁移。他认为语言迁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有效辅助手段。
Ellis详细概括了标记性如何作用于母语迁移:当母语和二语都无标记时,中介语也无标记;当母语无标记而二语有标记时,会发生母语迁移;当母语有标记时,二语无论有无标记都不会发生母语迁移。
标记理论相对于传统母语迁移理论有着巨大的进步,它指出了并不是所有的语间差异都会导致母语迁移,并且更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样的差异会导致母语迁移,什么样的不会;指它出了二语习得的困难出现于何处,也阐释了困难的形式和程度。总之,标记理论回答了母语迁移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即母语迁移何时以什么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发生。
四.结语
标记理论与以前的母语迁移理论相比考虑到了更多的因素,扩大了研究范畴,对二语习得过程中发生的母语迁移提供了更合理更强有力的解释,并能够预测和判断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因此重视标记理论研究对我们了解母语迁移过程,预测母语迁移的时机能够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信德麟.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观[J].外语学刊.1985(1).
[2]王立非. 语言标记性的诠释与扩展[J]. 福建外语. 2002 (4).
[3]孟凡胜,滕延江.标记理论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4]许菊.标记性与母语迁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5]胡国安.语言的标记性及其对语言迁移的影响[J].福建外语.2002(4).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 理学院外语系,湖北 武汉 4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