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教育目的的两极分化现象探析

2014-09-11王明,刘峰焘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两极分化农村初中

王明,刘峰焘

摘要:少数民族农村初中教育是我国教育重要部分。本文对农村初中出现的教育目的的两极分化现象,即“考学—离农”——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和“混日子、混文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了原因分析,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的教育应该成为这些农村孩子在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方面的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初中;教育目的;两极分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29-02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建设、新课改制度的推行等诸多方面,因而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育现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在1926年12月12日上海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员举行的乡村教育讨论会上的演讲中,描述了当时农村教育现状: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市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这段话,在今天对少数民族农村中学教育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素质教育,科学教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题,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育仍然在走过去的老路,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呈现下滑状态,具体表现在城乡教育差距日益拉大,农村初中教育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有因择校问题造成的优质生源流失,有因工资待遇造成的引进优秀教师困难,还有学校管理方面的缺陷等。但就笔者而言:在农村,家长、教师、学生对农村初中教育目的理解存在一系列问题,而恰恰是这些一直以来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给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针对本次研究的调查访谈表明,这主要表现为农村初中教育目的定位的两极分化现象明显,笔者对一些典型表现因素整理如下:

一、农村初中教育目的定位的两极分化现象

1.“考学—离农”——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农村教育滞后很大程度是由于教育目的定位不清造成的。对此,国内学者、专家十分关注,也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成果。周云峰认为农村教育目的存在着功利性因素,“升学成为农村人读书的最高目的和根本追求”,而不是通过学校教育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肖第郁也提出以升学为目的是农村教育目的存在的问题之一。皮武则指出农村教育有“单纯为升学考试”的局限。这在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育中存在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在农村初中学校,教师们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时,往往会说:“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农夫汉的命。”在家长口中,常常对孩子说的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拿一辈子锄头!或者到外面打工,给别人做苦力吧!”在这种氛围之下成长的农村初中学生“上学就是为了将来考大学,摆脱村,进入城市”。很少有家长、教师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都认为读书才是唯一的正道,其他就是歪道!

2.“混日子、混文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农村初中教育目的中,还存在另外一极。对于那些“好学生”,或者是被认为成绩比较优秀的、有望考上大学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几乎毫不犹豫、理所当然地认为“考大学,摆脱农村,进入城市工作”是这些学生将来的不二之选。但是,对于那些“坏学生”,或者是被认为极其调皮捣蛋、无所事事、冥顽不化的学生呢?“考学——离农”则是“天方夜谭”。在老师们眼中,他们是班级中的那些“老鼠屎”,是班级、学校的负担;在家长眼里,他们也同样被认为是和大学无缘之徒,只能去外面打工。他们之所以在学校学习,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力在社会上独自谋生。因此,对这些坏学生来说,学校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单纯、比较安全的地方,而目的就是让他们更安全地长大。当上大学之路被否决之后,家长们认为,即使是在学校混一个文凭,对孩子以后的打工生涯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为了提高全民素质,从2006年我国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农村孩子上初中可以享受“两免一补”,同时也硬性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修完初中。可以说,这也是那些“坏孩子”留在中学继续学习的比较重要的原因。

对这些“坏孩子”而言,不仅是家长、老师,甚至他们自己也认为:上初中的目的就是来“混日子、混文凭”,为将来打工准备。

二、成因分析

1.时代背景。这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好学生的“考学—离农”和坏学生“混日子、混文凭”的教育目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是我国多年来形成的社会特征,城市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载体,代表先进、文明和富裕,而农村则在人们心中代表着落后、贫穷和野蛮,城市和乡村构成了两个不同的生存境遇。在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下,乡村处于依附的劣势地位,乡村教育也是培养以城市生活为导向的人群为主要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乡村教育反过来成了为工业社会攫取乡村资源的工具:乡村教育竭尽全力为其青年学子离开家园作准备,他们或是升学,或是就业,绝大部分人永远不再回来,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数量下降,经济衰败,乡村文化凋敝,进而引发生态危机;乡村学校也失去了其独特性和实力。乡村教育工业化的路径,没有偏差地将成千上万的人推入工业经济的职业中,而以乡村民众的减少、乡村社区的凋敝和乡村文化的丧失为代价。儿童受教育不是为了回归家庭,对社区和当地有用,而是为了离家挣钱,和当地社区一点关系都没有。”“好学生”的“考学——离农”直接地表明了他们的教育目的,进入城市工作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坏学生”的“打工”也不会是在农村,同样要进入他们向往的城市。两者所不同的是进入城市的途径和工作单位。然而,无论是坐办公室还是进工厂,都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是时代的潮流。endprint

2.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国从隋朝到清末,一直以“科举进仕”,读书成为人们的进身之阶。虽然现在已经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科举制度早已无影无踪;但是,它所留下来的影响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上抹去,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改为“上大学”罢了。再加上地区的闭塞,经济的落后,家长对现代素质教育和个人全面发展的不理解。这种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教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考大学就成为了他们心中“跃龙门”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他们心中,“好学生”就是要考大学的,而“坏学生”则无可选择地“被上学——被家长、被社会”逼迫着上学,为以后的打工生涯做准备。

3.中学教育本身的问题。自2006年到现在,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在大部分农村已经不再存在经费上的困难。小学和初中教育均属国家基础教育当中的义务教育阶段。但在农村,人们的普遍看法是小学教育阶段提供的读、写、算等知识、技能是基本的,是一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而,如果小学生成绩差、学习困难,家长、老师一般会给予必要的督促和帮助。而到了初中,学生成绩明显分化,除了学科增多、难度提高等客观因素外,人们对农村初中教育目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从初中课程学习开始,就更倾向于为以后的学科研究开始做准备,因此新增了生物、物理、化学、地理这些学科,而很多人认为这些科目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并不大。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教育阶段,固然具有为“考大学”做准备的任务,但绝不是唯一目的。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其即使是去打工,学生也应有更高的要求,并不仅仅是会识会写简单的汉字而已,家长和教师应该尽最大可能使这些处于黄金时期的青少年们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要培养他们对祖国、家庭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帮助这些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成长为具有现代意识和素质的公民。

此外,还要努力纠正初中学生对农村的偏见和误解。农村并不可耻,城市工业并非一定就是乌托邦。在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家庭。农村经济的落后让千千万万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自然就留在了家里。他们不会干农活,长辈也不忍心让他们干农活,甚至他们自己也看不起务农,一心向往城市的优越生活,失去了对家乡的热爱,对土地的感情。不得不说,国家的“三农政策”促进农村发展,建设“新农村”成为时代的号召,西部大开发的不断进行,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孩子来说,这将带给他们新的机遇、新的出路。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的教育目的既不应该只是“好学生”的“考学—离农”,也不只是“坏学生”的“打工”备战,而应该为这些农村孩子在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方面打下一个必要的基础。考大学不应该只是属于所谓“好学生”的专利,打工也并非是没有出息的“坏孩子”出路,职业没有好坏善恶之分,重要的是在那份职业中能否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努力进取,做一个社会主义好公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6.

[2]周云峰.制约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24-25.

[3]肖第郁.农村教育:如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22-25.

[4]皮武.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文化担当[J].当代教育科学,2010,(9):20-22.

[5]党双喜.略论农村初中教育目的之误区及辩正[J].基础教育研究,2009,(8).

[6]徐湘荷,谭春芳.温德尔·拜瑞的乡村教育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9,(1).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国家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CX12115。

作者简介:王明(1991-),女,重庆市黔江区,汉语言文学,大四,语文教育。

指导教师:刘峰焘。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两极分化农村初中
农村八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两极分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