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4-09-11张喜荣李秋月
张喜荣,李秋月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 长春 132012)
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张喜荣,李秋月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 长春 132012)
大学生逃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已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针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笔者对东北电力大学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采取问卷、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分别按学生性别、年级、课程类别等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和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分别对社会、学校和学生本人提出了建议,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逃课;逃课原因;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录取比例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大学深造的机会,但一些大学生不珍惜学习机会,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大学生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我行我素的逃课行为,不仅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反映了教育体制的弊端。本文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其现状和原因。
二、大学生逃课现状
1.大学生逃课调查。为了掌握大学生的逃课状况,笔者对东北电力大学的部分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中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大一学生280人,大二学生260人,大三学生260人,大四学生200人;男生800人,女生200人。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年级越高,逃课人数越多。大一学生逃课比例为75%;大二逃课的比例达到了85%;大三逃课率上升到了90%;大四的学生100%都逃过课;从男女生的性别来看,男生的逃课比例较高,达到85%,女生的逃课率为80%,男生比女生高出了5%。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占总数的80%,经常逃课的占10%,偶尔逃课的占18%,逃课次数较少的占52%。
根据学生逃课类别调查显示,接近90%的同学比较倾向于逃公选课,对于政治理论课有73%的同学选择逃课,专业课逃课约占18%,基础课约占9%。这说明大学生对各个学科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课程难度较大的课程逃课率较低,对于偏文科的课程又难以考勤的政治理论逃课率较高。
2.隐性逃课调查。“隐性逃课”就是学生按时来上课,但上课期间走神,溜耗儿,不听讲,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种现象成为逃课的主流方式。
根据统计结果发现,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为13%,听课但是偶尔走神的学生为26%,间断性听课的学生为54%,课堂上基本不听课的学生为5%,其他的为2%。其中后三项为隐性逃课。这说明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间断性听课的学生占绝大多数。
3.大学生对逃课的认识。根据统计结果发现,有70%的学生认为偶尔逃课很正常,有约20%的学生认为有些课不得不逃,仅有7%的学生认为逃课是不对的,甚至还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不逃课不算大学生。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并不反对逃课,认为可以接受,逃课属于正常的现象。
在对逃课同学的看法问题中,有4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逃课对班级和个人有影响,有38%的学生对逃课完全理解,有2%学生认为逃课值得“羡慕”,还有10%的学生认为逃课是“时尚”。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逃课行为均有深刻的认识与较为清晰的判断。数据表明,逃课行为并不是被所有大学生所接受,有不少学生认识到逃课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更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荣誉。但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对逃课行为表示完全理解。
4.大学生逃课后的去向。对大学生逃课去向调查显示,49%的学生逃课后是上自习;4%的学生与朋友在一起玩;22%左右的学生逃课后选择在寝室上网或睡觉或去逛街或购物等;18%的学生参加干部会议或社团活动;7%学生逃课做其他事,如回家探亲,校外打工赚钱,上各种兴趣辅导班,考研辅导班等。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逃课后都是做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该做的事情,而并非盲目的浪费时间。
在隐性逃课的学生中,约23%的学生选择看杂志,漫画,武侠小说等消遣书;22%的学生看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其他学科课程的书籍;20%选择玩手机,上网,聊QQ,刷微博等娱乐活动;24%选择上课睡觉;11%选择做其他事情,如与同桌小声聊天、吃零食、发呆等。
三、大学生逃课原因
1.社会层面原因。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使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而就业与学习成绩没有直接相关性,由于大学生对待学习存在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倾向,如逃课后复习考研、考各种证书等,导致学生逃课的现象愈演愈烈并能冠之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2.学校层面原因。大学还存在着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书本的基础层面;教育模式较为死板,教学内容较为空洞,实际应用性较差等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无法真正吸引学生;教师存在评职称,上岗,考博深造的各方面压力,花费在备课时间精力相对减少,使上课缺乏生动性,也无法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疏远,学生从心理对老师,对上课产生抵触情绪;考试制度的僵化,考试的方法墨守成规仍然是目前的主流,考试之前突击复习就可轻松过关;学生即使考试未通过也有多次补考机会,学习的压力不会很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跟不上,逃课便靡然成风了;师资力量跟不上,导致教学管理上存在诸多疏漏,纵容了学生们的逃课。
3.学生层面原因。大学是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为主,但大多数学生的自律能力弱,缺乏学习毅力。从学生的主观上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对许多课程的学习,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出发,感兴趣的科目,努力去学;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缺乏合理的规划,不喜欢的科目就逃之夭夭。还有许多学生奔波于各类考证、考研辅导班。为了将来的工作急功近利地学习。
从众心理是学生逃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它表现为在特定的情境中对逃课学生群体行为方式的采纳,或者对他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别人逃课我就逃课的思想,使逃课由个体行为演化为集体行为。
学习动机不明确使学生逃课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有些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并不了解所学的专业的具体内容,仅是对父母亲友的意见听之任之就填报了志愿,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了解后才知道自己并不适合学习所填报的专业,又无法调换,便产生了厌学情绪,只能通过上网、谈恋爱等方式转移自己的精力,缓解自身的不良情绪,而这些事情往往会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而促使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有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丧失了奋斗的目标,失去了拼搏的精神,由于缺乏学习的动力,又没有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无法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使得学习非常被动。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没有兴趣,有些理论课的专业理论性很强,晦涩难懂,内容空洞;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够,缺乏授课技巧,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对所教授的课程没有深入的了解,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趋于功利化,学生们认为大学的学习就是为了找工作,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满足不了实际的市场需要。学生们往往会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来选择上一些课,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有利于将来就业的学习和实践,这种想法也演变为逃课行为。
四、大学生逃课的对策建议
1.社会方面。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严进严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危机感,降低逃课率。现在各高校学生毕业的标准仅为各门功课及格,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及培养。将逃课的次数,与期末成绩、毕业挂钩。强制学生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社会相关执法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净化和管理,以免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社会大力弘扬“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风尚。使学生深刻明白,学习并不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而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良好途径。学习知识积累财富,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珍惜大学学习时间,为以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校方面。树立多元化的教书育人理念,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学习,研究空间与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置研究课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完善学校的研究室、实验室、各种实验基地,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知识。
完善学分制政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取得突出成绩和有较大进步的同学给予奖学金的鼓励,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学习激励;对于长期逃课的学生,酌情给出取消考试资格等相关规定,给学生以有效的威慑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采用多种考试考评方法,学生期末的成绩不应局限于期末考试。应将平时学生课堂表现,出勤情况量化在期末成绩中。严格考风考纪,对考试违纪的同学坚决严惩,让学生养成自觉地学习习惯。
3.教师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师技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的讲课方式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心里接受老师,喜爱老师讲授的课程。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时间,减轻高校教师评职称上岗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首先考虑的事情。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老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交流会、座谈会,拉进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演化为朋友关系。
4.学生方面。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摒弃功利主义。学校、家长、教师对学生的约束管教,起到的都是辅助作用。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自己。大学是知识积累的黄金阶段,学习知识,打好基础。不去考虑学到的知识是否有用,而是大学四年是广博地掌握基本知识。
加强学生对自己的约束和管理,上了大学,离开了家长的监督,学生要学会抵抗外界的不良诱惑,在对上课内容掌握的基础上,再去开展业余活动。
五、结论
逃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更深入地映射出当今教育的种种弊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应该做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陈旧的教育模式,加强对教师上课的激励,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有一个成熟的学习观,改进考试模式,严格考勤制等方法,并付诸实践。
[1]尹海燕.大学生逃课和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2]徐松芝,刘嘉诚,袁朝庆.浅谈大学生逃课原因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
[3]张守莉,宋卓.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研究及对策——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4]吴秀霞,崔翠翠.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5]张二庆.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6]姚启超.从大学生逃课现象看高校教育改革 [J].高教论坛,2008,(2).
[7]韩雪荣.地方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0,(6).
[8]马雅菊.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8).
[9]李艳.大学生逃课问题现状与缘由——基于H大学的实证调查[J].理论观察,2010(3).
[10]傅俊杰.大学生逃课教师之策略[J].科技文汇,2010,(5).
G647
A
1674-9324(2014)20-0005-03
张喜荣(1962-),女,硕士,教授,硕士导师,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