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再认识

2014-09-11贾广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高中教学

贾广慧

摘要:纵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从起初的得失氧到最终的电子转移,由电子转移联想电子层排布,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及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概念。本文是我们教研小组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关键词:高中;氧化还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22-02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形成了一条知识主线。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材把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内容分五次编排:初中化学第一章,结合氧气的化学性质,定义了氧化反应,第三章介绍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又定义了还原反应;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总结、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一般特征和电子转移的实质,第二册第二章安排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的教学,第三册第三章有关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教学安排,则引导学生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理解物质的变化。每一次的教学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每次的后续学习又都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和深入理解。选修化学第三章第一节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教学,作为最高阶段的学习,应该结合对旧知识的复习,从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1.从氧化反应定义、还原反应定义入手,着眼于化学变化,强化宏观和微观双视角分析问题的学科思想。

初中化学,定义氧化反应为物质跟氧结合的化学反应,定义还原反应为物质失去氧的反应。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丰富,高中化学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把物质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把物质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进而用电子守恒这一不变的事实,说明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对立统一、相伴发生。并把这一规律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前后教材,从具体的得失氧的变化到抽象的化合价升降的变化,从宏观的得失氧的变化到微观的电子转移的变化,帮助学生从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强化从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化学思想。如下的例题求解过程就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

例:在反应CuSO4+P+H2O—Cu3P+H2SO4+H3PO4中,1摩尔CuSO4氧化多少摩尔P?

从元素Cu、P化合价的变化,分析Cu2+、P得失电子数,可知1摩尔CuSO4氧化P的物质的量为:

n(P)=■=0.2moL。

2.从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入手,以元素的化合价为线索,总结、梳理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是还原剂。根据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F2、Cl2、Br2、O2等非金属单质,MnO2、Fe2O3、CrO3等高价氧化物,高价含氧酸及其盐和Fe3+、Ag+等金属离子属于重要氧化剂;Li、Na、K、Mg、Al、Fe、Zn等金属单质,C和H2等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氢化物及其盐和SO2、FeSO4、CO等低价态化合物属于重要还原剂。

再者,C、N、S、Cl等重要非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呈现多种不同的化合价。以每种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掌握相关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归纳总结物质间的相互联系,把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1)碳元素。碳元素处于最低价态的甲烷跟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多种氯代产物:碳元素的化合价随氯原子取代氢原子个数的变化而呈现规律性变化。乙炔跟氢气加成,生成乙烯或乙烷,发生还原反应,碳元素化合价随之降低。若乙炔、乙烯分别跟氯气加成,碳元素化合价会随之升高。

当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时,卤原子被羟基取代,碳原子化合价不变。如:CH3Cl→CH3OH,CH2ClCH2Cl→

CH2OHCH2OH等。

(2)硫元素。

①H2S+H2SO4(浓)═S+SO2+2H2O

②S+O2 SO2

③SO2+Cl2+2H2O═H2SO4+2HCl

④4FeS2+11O2 2Fe2O3+8SO2

⑤2H2S+3O2(足量) 2SO2+2H2O

⑥S+2Cu Cu2S

⑦2H2S+SO2═3S+2H2O

⑧2H2SO4(浓)+Cu SO2↑+CuSO4+2H2O

3.从氧化性、还原性的定义入手,用元素化合价变化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来解释物质的稳定性,培养科学观点。

(1)在中学化学中出现了一些“歧化”、“反歧化”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SO2+2H2S=3S+2H2O

3S+6NaOH=2Na2S+Na2SO3+3H2O

3NO2+H2O=2HNO3+N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HCl(浓)+Ca(ClO)2=CaCl2+2Cl2↑+2H2O

通过这些反应,比较各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稳定性(表现为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并认识环境或介质对这种稳定性的影响。

(2)分类总结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认识某些物质的活泼的化学性质。

①活泼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化合反应。

6FeO+O2 2Fe3O4 Cl2+H2 2HCl

3Cl2+2P 2PCl3 Cl2+PCl3══PCl5

Cl2+2Na 2NaCl 3Cl2+2Fe 2FeCl3

2Na+O2 Na2O2 2Na+S══Na2S(爆炸)

②活泼氧化剂的分解反应。

2KMnO4 K2MnO4+O2↑+MnO2

2KClO3 2KCl+3Cl2↑

2H2O2 2H2O+O2

2HClO 2HCl+O2↑

4HNO3 4NO2↑+O2↑+2H2O

(3)活泼氧化剂、还原剂之间发生的化合反应,由于大量能量的释放而伴随着燃烧或爆炸现象。如等单质在中的燃烧、非金属氢化物的燃烧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反应物原子因不稳定的电子排布而表现强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发生反应时,不同原子间通过电子转移而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能量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稳定性或活泼性,逐步形成低能稳定态的观点。

纵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从起初的得失氧到最终的电子转移,由电子转移联想电子层排布,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及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概念。以上仅是我们教研小组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愿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endprint

摘要:纵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从起初的得失氧到最终的电子转移,由电子转移联想电子层排布,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及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概念。本文是我们教研小组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关键词:高中;氧化还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22-02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形成了一条知识主线。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材把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内容分五次编排:初中化学第一章,结合氧气的化学性质,定义了氧化反应,第三章介绍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又定义了还原反应;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总结、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一般特征和电子转移的实质,第二册第二章安排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的教学,第三册第三章有关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教学安排,则引导学生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理解物质的变化。每一次的教学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每次的后续学习又都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和深入理解。选修化学第三章第一节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教学,作为最高阶段的学习,应该结合对旧知识的复习,从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1.从氧化反应定义、还原反应定义入手,着眼于化学变化,强化宏观和微观双视角分析问题的学科思想。

初中化学,定义氧化反应为物质跟氧结合的化学反应,定义还原反应为物质失去氧的反应。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丰富,高中化学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把物质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把物质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进而用电子守恒这一不变的事实,说明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对立统一、相伴发生。并把这一规律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前后教材,从具体的得失氧的变化到抽象的化合价升降的变化,从宏观的得失氧的变化到微观的电子转移的变化,帮助学生从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强化从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化学思想。如下的例题求解过程就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

例:在反应CuSO4+P+H2O—Cu3P+H2SO4+H3PO4中,1摩尔CuSO4氧化多少摩尔P?

从元素Cu、P化合价的变化,分析Cu2+、P得失电子数,可知1摩尔CuSO4氧化P的物质的量为:

n(P)=■=0.2moL。

2.从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入手,以元素的化合价为线索,总结、梳理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是还原剂。根据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F2、Cl2、Br2、O2等非金属单质,MnO2、Fe2O3、CrO3等高价氧化物,高价含氧酸及其盐和Fe3+、Ag+等金属离子属于重要氧化剂;Li、Na、K、Mg、Al、Fe、Zn等金属单质,C和H2等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氢化物及其盐和SO2、FeSO4、CO等低价态化合物属于重要还原剂。

再者,C、N、S、Cl等重要非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呈现多种不同的化合价。以每种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掌握相关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归纳总结物质间的相互联系,把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1)碳元素。碳元素处于最低价态的甲烷跟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多种氯代产物:碳元素的化合价随氯原子取代氢原子个数的变化而呈现规律性变化。乙炔跟氢气加成,生成乙烯或乙烷,发生还原反应,碳元素化合价随之降低。若乙炔、乙烯分别跟氯气加成,碳元素化合价会随之升高。

当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时,卤原子被羟基取代,碳原子化合价不变。如:CH3Cl→CH3OH,CH2ClCH2Cl→

CH2OHCH2OH等。

(2)硫元素。

①H2S+H2SO4(浓)═S+SO2+2H2O

②S+O2 SO2

③SO2+Cl2+2H2O═H2SO4+2HCl

④4FeS2+11O2 2Fe2O3+8SO2

⑤2H2S+3O2(足量) 2SO2+2H2O

⑥S+2Cu Cu2S

⑦2H2S+SO2═3S+2H2O

⑧2H2SO4(浓)+Cu SO2↑+CuSO4+2H2O

3.从氧化性、还原性的定义入手,用元素化合价变化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来解释物质的稳定性,培养科学观点。

(1)在中学化学中出现了一些“歧化”、“反歧化”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SO2+2H2S=3S+2H2O

3S+6NaOH=2Na2S+Na2SO3+3H2O

3NO2+H2O=2HNO3+N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HCl(浓)+Ca(ClO)2=CaCl2+2Cl2↑+2H2O

通过这些反应,比较各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稳定性(表现为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并认识环境或介质对这种稳定性的影响。

(2)分类总结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认识某些物质的活泼的化学性质。

①活泼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化合反应。

6FeO+O2 2Fe3O4 Cl2+H2 2HCl

3Cl2+2P 2PCl3 Cl2+PCl3══PCl5

Cl2+2Na 2NaCl 3Cl2+2Fe 2FeCl3

2Na+O2 Na2O2 2Na+S══Na2S(爆炸)

②活泼氧化剂的分解反应。

2KMnO4 K2MnO4+O2↑+MnO2

2KClO3 2KCl+3Cl2↑

2H2O2 2H2O+O2

2HClO 2HCl+O2↑

4HNO3 4NO2↑+O2↑+2H2O

(3)活泼氧化剂、还原剂之间发生的化合反应,由于大量能量的释放而伴随着燃烧或爆炸现象。如等单质在中的燃烧、非金属氢化物的燃烧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反应物原子因不稳定的电子排布而表现强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发生反应时,不同原子间通过电子转移而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能量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稳定性或活泼性,逐步形成低能稳定态的观点。

纵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从起初的得失氧到最终的电子转移,由电子转移联想电子层排布,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及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概念。以上仅是我们教研小组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愿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endprint

摘要:纵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从起初的得失氧到最终的电子转移,由电子转移联想电子层排布,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及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概念。本文是我们教研小组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关键词:高中;氧化还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22-02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形成了一条知识主线。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材把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内容分五次编排:初中化学第一章,结合氧气的化学性质,定义了氧化反应,第三章介绍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又定义了还原反应;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总结、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一般特征和电子转移的实质,第二册第二章安排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的教学,第三册第三章有关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教学安排,则引导学生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理解物质的变化。每一次的教学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每次的后续学习又都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和深入理解。选修化学第三章第一节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教学,作为最高阶段的学习,应该结合对旧知识的复习,从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1.从氧化反应定义、还原反应定义入手,着眼于化学变化,强化宏观和微观双视角分析问题的学科思想。

初中化学,定义氧化反应为物质跟氧结合的化学反应,定义还原反应为物质失去氧的反应。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丰富,高中化学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把物质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把物质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进而用电子守恒这一不变的事实,说明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对立统一、相伴发生。并把这一规律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前后教材,从具体的得失氧的变化到抽象的化合价升降的变化,从宏观的得失氧的变化到微观的电子转移的变化,帮助学生从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强化从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化学思想。如下的例题求解过程就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

例:在反应CuSO4+P+H2O—Cu3P+H2SO4+H3PO4中,1摩尔CuSO4氧化多少摩尔P?

从元素Cu、P化合价的变化,分析Cu2+、P得失电子数,可知1摩尔CuSO4氧化P的物质的量为:

n(P)=■=0.2moL。

2.从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入手,以元素的化合价为线索,总结、梳理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是还原剂。根据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F2、Cl2、Br2、O2等非金属单质,MnO2、Fe2O3、CrO3等高价氧化物,高价含氧酸及其盐和Fe3+、Ag+等金属离子属于重要氧化剂;Li、Na、K、Mg、Al、Fe、Zn等金属单质,C和H2等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氢化物及其盐和SO2、FeSO4、CO等低价态化合物属于重要还原剂。

再者,C、N、S、Cl等重要非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呈现多种不同的化合价。以每种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掌握相关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归纳总结物质间的相互联系,把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1)碳元素。碳元素处于最低价态的甲烷跟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多种氯代产物:碳元素的化合价随氯原子取代氢原子个数的变化而呈现规律性变化。乙炔跟氢气加成,生成乙烯或乙烷,发生还原反应,碳元素化合价随之降低。若乙炔、乙烯分别跟氯气加成,碳元素化合价会随之升高。

当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时,卤原子被羟基取代,碳原子化合价不变。如:CH3Cl→CH3OH,CH2ClCH2Cl→

CH2OHCH2OH等。

(2)硫元素。

①H2S+H2SO4(浓)═S+SO2+2H2O

②S+O2 SO2

③SO2+Cl2+2H2O═H2SO4+2HCl

④4FeS2+11O2 2Fe2O3+8SO2

⑤2H2S+3O2(足量) 2SO2+2H2O

⑥S+2Cu Cu2S

⑦2H2S+SO2═3S+2H2O

⑧2H2SO4(浓)+Cu SO2↑+CuSO4+2H2O

3.从氧化性、还原性的定义入手,用元素化合价变化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来解释物质的稳定性,培养科学观点。

(1)在中学化学中出现了一些“歧化”、“反歧化”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SO2+2H2S=3S+2H2O

3S+6NaOH=2Na2S+Na2SO3+3H2O

3NO2+H2O=2HNO3+N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HCl(浓)+Ca(ClO)2=CaCl2+2Cl2↑+2H2O

通过这些反应,比较各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稳定性(表现为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并认识环境或介质对这种稳定性的影响。

(2)分类总结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认识某些物质的活泼的化学性质。

①活泼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化合反应。

6FeO+O2 2Fe3O4 Cl2+H2 2HCl

3Cl2+2P 2PCl3 Cl2+PCl3══PCl5

Cl2+2Na 2NaCl 3Cl2+2Fe 2FeCl3

2Na+O2 Na2O2 2Na+S══Na2S(爆炸)

②活泼氧化剂的分解反应。

2KMnO4 K2MnO4+O2↑+MnO2

2KClO3 2KCl+3Cl2↑

2H2O2 2H2O+O2

2HClO 2HCl+O2↑

4HNO3 4NO2↑+O2↑+2H2O

(3)活泼氧化剂、还原剂之间发生的化合反应,由于大量能量的释放而伴随着燃烧或爆炸现象。如等单质在中的燃烧、非金属氢化物的燃烧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反应物原子因不稳定的电子排布而表现强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发生反应时,不同原子间通过电子转移而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能量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稳定性或活泼性,逐步形成低能稳定态的观点。

纵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从起初的得失氧到最终的电子转移,由电子转移联想电子层排布,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及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概念。以上仅是我们教研小组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愿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