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2014-09-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6期
关键词:周径髋关节下肢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人民医院,四川 雅安 62500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张霞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人民医院,四川 雅安 625000

目的研究和探讨临床有效预防人工全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从而为相关研究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本次研究的入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实施人工全髋关节术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预防干预措施)44例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44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患肢周径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①在踝上10cm周径、髌下10cm周径和髌上10cm周径等三项指标上,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指标水平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②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水平显著的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临床针对人工全髋关节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可靠选择。

人工全髋关节术;针对性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

从相关的临床数据和报道资料上分析[1-2]:对于人工全髋关节术后患者而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对于相关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于患者的预后来说也极为不利。鉴于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有效预防人工全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为相关研究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本文总结了笔者近几年临床护理相关实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入选研究对象均为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实施人工全髋关节术的患者8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0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3.45±5.43)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65.33±7.55)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1.66±4.56)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3]。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措施[4-5]:术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凝血情况等进行认真评估后,根据病例特点针对性地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①讲解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后果;②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③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方法。适度抬高患肢术后患者抬高下肢20-30度,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不易形成血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放置引流管,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有效引流。术后患者实施以下的早期活动计划:①术后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用力行踝关节背伸拓屈活动,每2h进行20次,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②护理人员从下至上对双下肢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进行按摩,持续约10min,每半小时重复按摩,按摩约至术后3h结束;从术后3h开始,将手置于杯状姿势,对小腿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进行有节律的拍打,持续约10min,每半小时重复按摩,约至术后6h结束;③每2~4h协助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内收内旋;④术后2~3d主动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收缩活动,100次/min。术后5~7d可在床上坐起2~3次/d.,不超过30min /次,以免髋关节疲劳,同时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逐渐由被动到主动活动,活动时避免屈髋>90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患者踝上10cm周径、髌下10cm周径、和髌上10cm周径(以上三项指标用来反映患者肢体的肿胀情况)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患肢周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肢在踝上10cm周径、髌下10cm周径和髌上10cm周径等三项指标水平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患肢周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55%;对照组有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55%。两组比较,观察组发生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从我国相关临床统计数结果分析,实施人工全髋关节术后的患者,其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水平相对较高,超过40%,严重降低了相关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临床上针对人工全髋关节术患者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措施的相关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5-6]。

临床上针对人工全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相关研究和报道[7-8],得出针对人工全髋关节术后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和干预措施,对于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我院在不断总结实践护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对护理措施和方案进行了有效的改良,针对人工全髋关节术后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了创新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案,并且通过临床众多病例的检验,其护理和干预预防效果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综上,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临床针对人工全髋关节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可靠选择。

[1]邓秋霞,高岚,王丹丹,等.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33):4119-4123.

[2]杜厚倩.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评估表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4):3009-3011.

[3]肖乾燕,陈锦,叶锦,等.气压辅助治疗预防膀胱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8):3447-3448.

[4]郑普春,陈晓云,李宁.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0,8(2):258-259.

[5]李春霞,谢春雷,李爱文,等.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37-39.

[6]常红,刘淑珍,岳鹏,等.间歇式充气压力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714-715.

[7]胡昊,金伟,蔡林,等.气囊压力治疗预防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61-63.

[8]林金矿,李毅中,俞海明,等.利伐沙班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9):885-887.

张霞(1975-),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骨科临床护理。

R473.6

A

1007-8517(2014)16-0120-02

2014.07.01)

猜你喜欢

周径髋关节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综合性疼痛护理干预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探讨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