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业评价要有“学生意识”

2014-09-10邱荣珍

关键词:百草园答题笔者

邱荣珍

学生作业的评价不能看作仅仅是对作业本身的评价,而应当看作是对作业主体的评价;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我们眼中不仅要看到作业本身,还要看到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生命。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进行反馈,对学生后阶段的学习甚至是终身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笔者以语文家庭作业为切入点,探索基于“学生意识”的语文家庭作业评价方式,旨在促进学生对作业的态度的转变,使一向被认为枯燥的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助燃剂”。

一、让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想学

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对话的时间往往很有限,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因此容易导致教师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语文家庭作业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较好地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如果教师能在作业评价中融入一些有针对性、有激励作用的语言,则可沟通师生间的情感,从而使教师在学生心中产生亲和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得以发展,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1.亮点评价。罗素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面对学生的作业,我们往往会发现他们存在的缺点,却很少去挖掘他们的优点。指出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很简单,但发现学生作业的亮点却更要紧。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不只是判断对错、好坏,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思维亮点,用激励性评语点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字迹不是很端正,但纵观全文,文笔很好。于是笔者写道:“你的思路很清晰,思维也有一定的深度,文采飞扬,相信你的书写也一定会像你的文笔一样好。”“你今天的作业很不错,字迹也很端正。”“你很棒,相信你能做得更好。”好的评价策略,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学生看到它,不会因为做错题目而惶恐不安。这种带激励性的亮点评价,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更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作业质量。

2.分层评价。有句俗话说“五个手指伸出有长短”。用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同样适用,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由于基础的不同,不可能个个都能根据我们统一的评价标准而“达标”,因而在接受学习和完成作业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无视学生的基础和完成作业的能力用一刀切的形式评价每一位学生,势必会挫伤一部分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暂时跟不上的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时,教师就应该心中有学生,改用分层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笔者的班里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相当糟糕,语文考试的成绩往往是个位数,作文从来都是空白。在一次作文练习中,笔者布置学生记叙和“过年”有关的事情。按理这是一个很有话说的题材,但是这位学生还是交上了“白卷”。笔者没有像以前一样在他的作文本上写上一个“?”,而是在这位学生的作文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其实作文并不难,你只要将过年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写下来就可以了,比如你和爸爸上街了,做了什么事情,等等诸如此类。你不要去考虑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不要考虑文章的用词,更不要考虑作文的结构。相信你可以做到的。”

笔者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说了一些鼓励性的话,然后将作文本交给他。不久他的作文本交上来了,他的文章写了,而且比想象中的要好。笔者很高兴,在他的作文本上评价:写得很好,相信你有能力改变,这就是最大的进步。然后给了一个大大的90分,对于他来说,能写作文就是很大的突破,是一次学习上的飞跃,内容的优劣是次要的。

二、让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我会学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学生的作业,是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呈现形式,我们在评价的时候,万万不可以“只见结果,不见过程”,而是要透过学生的答题情况,敏锐地发现学生答题时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针对答题结果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更要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评语,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即要让学生能总结自己答题的精妙所在,从而积累好的答题技巧,更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答题错误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这样,学生的学习力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作业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1.让精妙的答题成为经验。在批改作业时,会发现有些学生的答题很精妙,面对这样的作业,教师往往会很兴奋,然后批上一个大大的红钩,或是在边上批一个“好”字。这样就够了吗?笔者认为,这远远不够,学生看到这样的作业评价,往往不会引起更多的关注,不利于学生对自己答题经验的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起到本质的提高。笔者认为,面对学生的精妙答题,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帮助学生梳理出他们的答题经验,或者引导学生总结好的经验。

在《悠长的铃声》(兰州市2009年学业考试阅读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分析。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文章的结尾将敲钟人姓名这一真相揭露之后便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另外,到结尾才揭露真相,出人意料。

应该说,学生的答案很好,把握住了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阅读练习,仅仅让学生知道答案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善于总结经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于是笔者给出了关于《迷雾灯塔之光》(沈阳市2009年中考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完了以后总结这类题目的规律。结果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上了这样的文字:文章结尾的作用往往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一是从结构上分析,大概具有前后照应或总结全文的作用;二是从情节上分析;三是从思想情感上分析;四是从主旨上分析,一般有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的作用;五是从写法上分析,比如本题就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些许的帮助和点拨,就让学生对该类型题目的解答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不能不说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2.让错误资源转化为宝贵财富。在学生的作业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些是不细心,看错题目;有些是审题不准确;有些则是在分析、判断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除了在错题处圈圈、画画外,还应在错题旁注上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批语,让学生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找出错因,从而达到纠正失误的目的,但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教师都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也应通过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取纠正失误的秘方,并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

在《成功不需要太多的条件》的阅读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如果当初理智地对待自身的条件,世界足坛就没有了‘梅西的神话。当年的马拉多纳也被足球专家视为不具备踢足球的‘侏儒。 。可就是这些侏儒的条件反倒成了他们谱写神话的动力。”请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有同学答:“有些人身材魁梧,体格健康,却最终一事无成。”这个答案很明显是错误的,学生的回答根本就不符合题意。笔者在批改的时候,先给了一个“×”,然后在旁边写上评语:你的答案错在哪里呢?你自己分析一下,能找出原因吗?

后来学生将作业本交到办公室,该生对自己的错误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我没有弄明白事实论据的意思,在答题中根本就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另外,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题目要举的应该是一些条件不好却能谱写神话、创造奇迹的人的例子。看了学生的分析,笔者感到很欣慰,又补充了建议:先找出论点,然后理解“侏儒”的含义,最后举一个具体的人物的例子,这样才能完美地答好题。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评语,就没有学生对错题的具体分析和思维的火花。

三、让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力——我善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其实,教师不仅要培养自身的反思能力,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效的反省能力。只有学会适时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策略,监控调节学习的思维过程,才能最终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1.建议性评价。在一般的作业评价中,我们往往习惯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或“×”批改,然后给一个分数。如此评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回去之后只看一眼分数就将作业弃置脑后,起不到真正的反馈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因此,我们不妨改变一种策略:先不要急于给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绝对评价,而是采用延迟评价和多次评价的策略。在学生答题很出色的位置用“!”标出,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用“?”标出。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出错的原因。也可以在学生的作业中加入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评语,比如“为什么”“你是如何想到这个观点的”“你能说说你的解答理由吗”诸如此类的评语。让学生将作业拿回去进行自评,然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若修改正确,同样可以得到优。

2.进行多次评价。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生完成作业之后的再次反思,而后我们再根据学生在反思基础上的“二次作业”进行多次评价。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反思能力。

笔者在批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练习时,遇到一道题目: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阅读上面的这段文字,你看到了“我”离开百草园后的一种怎样的心情?

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的心情。这个理解是对的,但还不完整。笔者批注:你是怎么看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的?作业再次收上来之后,学生在空白的地方写上了比较完整的理解:我从“我再也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和“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中看到“我”对百草园的不舍和怀念,同时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和三个“也许”中还感觉到了“我”对离开百草园的困惑和不解。看到这个答案,我兴奋不已,庆幸自己在批改的时候多写了这句话,如果只是简单给学生一个“√”,不可能有学生这个反思的过程。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当我们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时刻怀着“学生意识”,做一个“懂得他的心”的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把作业当作与教师交流的平台。这样,一向被认为枯燥无味的作业一定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助力器,推动着他们沿着“想学”“会学”“能学”的轨迹前行。

猜你喜欢

百草园答题笔者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学校里的“百草园”
邀你来答题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