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现实中的自我分裂

2014-09-09黄淼

考试周刊 2014年57期

黄淼

摘 要: 《科学怪人》与《呼啸山庄》都为19世纪女作家所写,但是这两部小说对女性的描写却很不相同。雪莱展现的是一个男性主题,在这个主题中,从属的女性角色的命运似乎完全依赖于男性主角或男性反主角的行动。艾米莉展现的是一个更写实的世界,描绘一个男士们竞相争取高傲独立女性的世界。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阐述其自我分裂的实质,肯定其批判黑暗现实和促进广大女性女权意识觉醒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批判现实主义 自我分裂 女权意识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特征

19世纪的英国文学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这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基础上形成的。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色彩日益明显,人文主义文学、古典文学、启蒙文学无不在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这就在创作实践上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8世纪末,席勒系统总结了西方文学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首次提出了现实主义概念,界定了再现现实的现实主义与表现理想的浪漫主义这两种基本的创作倾向。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继承了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了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生活,暴露资本主义黑暗,强烈批判现存秩序的优秀现实主义作品,并逐渐取代了浪漫主义成为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详尽分析人类行为互相冲突的趋势,着重描绘个人在克服周围环境带来的挫折中进行的斗争。

1.《呼啸山庄》的现实主义色彩

《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生活的年代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愈加快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黑暗本质也愈加明显的暴露时期,这种精神上受到压迫,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及社会存在的金钱至上、门第至上的观念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因为无知、幼稚与愚昧,更准确地讲,是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不良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才同希斯克利夫走到了一起,并最终酿成了几个人的悲剧命运。作品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种爱情至上,不能获得爱情就将报复作为生活唯一目标的偏执性格,他是善良的、单纯的。但是他的这种异族身份和被收养的地位使得他受到亨德雷的嫉妒和虐待,并最终促使他走上了复仇之路。表面上看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场爱情悲剧,但实际上反映的却是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及被压迫阶级的呼喊与觉醒。

2.《弗兰肯斯坦》的现实主义色彩

作为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小说领域展现了惊人的艺术才华。她的作品《弗兰肯斯坦》为她赢得了科幻小说之母的美誉。尽管披着科幻主义及哥特的外衣,但是勇敢善良的造物者弗兰肯斯坦及残暴可怕的怪物这两个角色的出现却表现出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认为人是具有矛盾性格的高等生物,兼具善与恶这两种特征,正常情况下人表现出的应该是善良向上的一面,但是如果长期受到社会及生活环境的压迫歧视,就会助长恶的一面,并最终造就毁灭一切的弗兰克斯坦。这种对矛盾对立人性的认识正是基于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认知及犀利无情的批判基础上产生的。

二.女性角色的自我分裂

《呼啸山庄》与《弗兰肯斯坦》都为19世纪女作家所写,但是这两部小说对妇女的描写却很不相同。雪莱展现的是一个男性主题,在这个主题中,从属女性角色的命运似乎完全依赖于男性主角或男性反主角的行动。艾米丽展现的是一个更写实的世界,描绘了一个男士们竞相争取高傲独立女性的世界。但从主题方面而言,两部作品中表现出的这种女性的自我分裂却是共通也是最值得探究的部分,同时这种分裂也对人物最终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呼啸山庄》中卡瑟琳的自我分裂

《呼啸山庄》中卡瑟琳的自我分裂表现为她与希斯克利夫的相互吸引。这种精神与灵魂上的分裂造就了他们的悲剧命运,这种分裂只有在他们死后才得以融合。凯瑟琳的这种双重性格尤其体现在林顿带给她的虚荣和物质满足中与希斯克利夫带给她的真实感受与快乐的挣扎与徘徊上。对此凯瑟琳曾做过深刻的内心直白,当她决定嫁给埃德加时,私下里对女管家说:“他(林顿)将要有钱,我愿意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而我有这么一个丈夫就会觉得骄傲,我爱他(埃德加)脚下的地,他头上的天,他碰过的每一件东西,还有整个完完全全的他。”在这段陈述中凯瑟琳清晰表明自己爱上的是林顿的金钱与地位,以及这种金钱与地位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但她之后又捶着胸说:“在这里,在这里,我感到我错了,你以为我是个自私的贱人。可是,你难道从没想到如果希斯克利夫和我结婚,我们就得做乞丐吗?而如果我嫁给林顿(埃德加),我就能帮助希斯克利夫高升,并且把他安放在我哥哥无权过问的地方。”在这一段的陈述中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是纯粹的、真心的、无关乎地位金钱的。“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悲痛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痛。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对林顿(埃德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恒久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远活在我心里。希斯克利夫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这一段话更清楚地体现出了凯瑟琳的爱的差别——对林顿提供的物质的渴求及对希斯克利夫的爱的疯狂。这种矛盾的自我分裂是不可调和的,它们在凯瑟琳的一生中进行激烈的碰撞,最终造成了死亡这一悲剧结局,实际上凯瑟琳的死是这两个自我得以融合的唯一也是最终途径。

2.《弗兰肯斯坦》中的女性形象的自我分裂

《弗兰肯斯坦》作为玛丽雪莱的代表作,清楚地反映了作者的女性意识及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作品生动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女性角色和生活,表现出了作者对夫权至上、父权至上这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思与反抗。《弗兰克斯坦》中涉及的主要女性人物有三个:卡洛琳娜、伊丽莎白及莎菲。与《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一个角色的分裂不同,玛丽雪莱描述的三个女性形象实际上是对当时英国社会女性不同侧面的剥离与重现,换言之,这是一个隐藏着的人的自我分裂。卡洛琳娜在书中是以一个完全符合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形象出现的,她善良温柔,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女儿与母亲。但作者却对这样一个形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正是她,一个父权社会、夫权社会的顺从者与维护者,葬送了伊丽莎白的自由。与卡洛琳娜不同,伊丽莎白表现出的是初步觉醒的一面。她满腹才华、疾恶如仇,同时渴望幸福,但所有这一切都还只是初步意识,这种意识同时被当时社会价值的化身卡洛琳娜所束缚和压抑,她缺少的是反抗不公的智慧,她的这种善良在面对罪与恶的邪恶力量时是脆弱的和不堪一击的。作品中的另外一个女性莎菲,是作者给予积极肯定的角色。她违抗父亲的命令,克服语言障碍,来到异国寻找被流放的心上人。她同时与语言、父权、社会三大阻碍作斗争,迈出了女性争取幸福的第一步。这三个角色的分裂实际上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是逐步发展、逐步递进的。

三、结语

《呼啸山庄》与《弗兰肯斯坦》都为19世纪女性作家的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但是凯瑟琳的形象是一个人物的内部分裂,兼具对真挚的爱的疯狂渴求与对物质的金钱和地位的虚荣追求,这两者是对立、不可调和的;玛丽雪莱展示的是人的思想意识的不同阶段和侧面,是从愚昧到初步觉醒到奋起抗争的过程,这是对立统一的。这两部作品都反映了作者的女权意识,通过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当时社会女性被边缘化的黑暗现实,具有重要的启蒙和先锋意义。

参考文献:

[1]Andrew,G.Gothic Frankenstein and Wuthering Heights[M].Amazon Press,2000.

[2]Calvin,S.Women Written in Literature[M].Amazon Press,1998.

[3]Bernard,T.Criticism on Wuthering Heights[M].Beaverton Press,1990.

[4]Nick,R.Discovery in Frankenstein[M].Beaverton Press,1992.

[5]勃朗特.呼啸山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6]雪莱.弗兰肯斯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