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4-09-09杨涛
杨涛
摘 要: 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人们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抛开尘世的杂念,寻觅心中的那一片幽静的地方,心中有一片静谧的角落,干净,纯洁,一尘不染,且称之为世外桃源。那个地方属于陶渊明,属于他心境飘远的地带,属于他悠然自乐的菊花海。正是没有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某些人才会在物欲中迷失。
关键词: 陶渊明 人生观 价值观
喜欢读陶渊明,我想更多的不只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志气,也不只是因为他优美的文字,确切地说是因为他和他的文字,二者完美统一,几乎天衣无缝,文字所透露的即真实的自我,而真人所写亦字字真切,自然流露。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陶渊明也曾心怀壮志,也曾有独闯天下的豪侠肝胆,斗强扶弱的侠义情怀,他少时壮且历,扶剑独行游。他也曾对功名向往,说道“猛志固常在”,叹曰“功斤在身后”。即便已到不惑之年,他仍说道:“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他不断地打起精神勉励自己,时仕时隐。仕有仕的苦恼,隐有隐的不安。久久徘徊,辗转无路。纵然寄情田园,他也难免“白首无成”的惶恐。
陶渊明闲静少言的气质与他出仕是自相违背的。老年的陶潜,决心《归去来兮》他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不能口腹自役,他明白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他回归田园,见松菊犹存,见满园的童仆稚子,他饮酒,扶树,观鸟,种菊,忙于农事……这才是陶渊明,这才是真正的陶渊明,这才是他悦然的生活。这时的陶潜的文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风,才是流露自然艺趣的文字。
自然的文字,脱离了物欲、功名和生死束缚,一种虔诚的人生境界。甚至还带一些霸道与任性。与酒有关,与菊有关。一曲《饮酒》,再熟悉不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你看,陶潜说得多么轻松,仿佛只是在诉说,只是在娓娓道来,很口语化的语句,他告诉我们他生活在世俗里,而纵然不觉得喧嚣。问他何能尔?他更是看似轻描淡写“心远地自偏”,他的心纯净,脱俗,纵然环境虽然随地而有喧寂之别,诗人的心境却不会因此而有静噪之分。他“采菊东篱下”,我一直对这句诗有画面的条件反射,每每读她,脑海里总会勾勒出一幅清逸的画卷:陶潜一袭白衣,一顶草帽,微微佝偻的身体,略带苍老的面容,置身于一片花海之中,那花海,如黄色绸缎般柔软……那正是他最爱的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这不过是一句简单不过的毫无雕琢的诗句,口语得已是散文的句法,却能让我怡然神往,正是陶氏自然风的独特魅力。此刻他是怎样的心境呢?“悠然见南山”一句已道破所有情结。那是南山,一片菊海后是一座郁郁青葱的山,而陶潜,他是以悠然的姿态看的,悠然的他心无杂念,抬头,看见了远处的南山。“见”字趣味无穷,流露出的是一种并非刻意寻找美景而是心明澄澈的人偶然之见的趣味,也就是我们的陶潜,非看见南山美景而悠然也,是悠悠然偶然之见南山也。这一经典自然风格流露在字里行间,恰似温柔的诉说,恰似淡淡的交谈,诗人的真性情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打动了你我。
谈陶渊明的自然艺术,不得不说他著名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我尤为喜欢。不为其他,只为它的憨厚,直白,真实,真性情。他种豆南山下,他毫不隐瞒地说“草盛豆苗稀”,他直言不讳地表达出自己种豆的笨拙、果实的稀少和野草的疯长。实则可爱之人也。然而虽草盛豆苗稀,他依旧“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辛勤劳作在田间,早出晚归,更是可爱之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虚词“但”字,是很自然的转折,表达了诗人珍守高洁心灵、不愿意沾染世俗侵扰的人生境界。
如果说《饮酒》所传达的是一种自然的精神,一种抽象的自然艺术的话,那么《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便是对田园风光、乡村风俗、乡居生活和田间劳作都生动展现的仿触手可及的自然艺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直白地道出陶渊明质性自然,他不适应世俗,他喜欢田园,他误入仕途,他终于认清那是束缚他的尘网。他深知自己好似羁鸟,贪恋丛林,明白自己好比池鱼,眷念这故乡的清泉。“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又是直白的叙述,叙述了他在在田间劳作的农事,“拙”字毫不吝啬地说出自己的笨拙,吐露出率真的憨厚。他的家园不是豪宅,不富贵不显赫,不过“方宅十余亩”,不过“草屋八九间”,然而风景却迤逦迷人,清理幽静是他所喜爱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那村庄是有生机的,人情温暖的,舒适闲逸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总会让我觉得,他戴月荷锄归时,远远看见自己家炊烟袅袅,家人在等他回家,备好了不丰盛的粗茶淡饭。多么温暖和惬意。这里有狗吠,有鸡鸣。这里的生活悠然而怡悦,“户庭无尘杂”展现出虽然简陋却干净淡雅的居室,也通过自然的笔调自然地展现了这里无世俗杂无物欲横流的精神内涵,这里是生存之地,更是精神的归属。“虚室有余闲”用一种平静而亲切的口吻似乎在对知己诉说他闲情逸致的生活,流露出诗人自得的情怀。结尾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开头相照应,“久在樊笼”表面平静的笔调却深刻地把污浊混沌的官场比作樊笼,在他看来,人若生活在那样的世界,就会沉沦在相夺追逐之中,或沦于物,或溺于私,或徇于名,或堕于利,失去本真的面目。只有守着自己生命的本心或真性情不为世俗所污染,只有守住自己的“质性自然”,才能“返自然”。
这首诗将躬耕陇亩与守拙养真完美地联系起来,在诗中,他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他的诗,因此有了更深的价值关怀。
陶渊明的诗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从以上例子中我们清楚地看出,那些散文的句法,虚词的大量运用,词序的口语化倒装,甚至是句法和语调,以及他所传达的气息,都是口语化的。“初若散缓不收,反复观之,乃得其奇处”,复句和单句的散文式句法让诗歌在情调上显得轻松迂缓,随意自然,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潇洒恬淡的情怀。他的诗歌散文化比比皆是,如“孰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再如“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他的自然,正是不以精巧亮眼的雕琢取胜,而在于创造一种浑融和谐的意境。这诗风诗语的自然萌发于诗人内在的渊源,源于他委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源于他对世俗的超脱,他的价值观,深度的精神境界的价值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