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分层分组教学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新应用

2014-09-09蔡石玲

考试周刊 2014年57期

蔡石玲

摘 要: 本文从传统的分组分层教学的弊端出发,结合我校开展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赋予分组分层教学新的意义。即对分组分层教学的主体进行改变,将分层分组的对象由学生变为知识,采用知识分层、学生分组的原则进行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中职物理教学 分层分组教学 原则与方法

1.传统分组分层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分组分层教学是先对学生进行智力分层,然后进行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智力的高中低分成成绩好、中、差或分成平行ABC若干组[1]。其标准的学生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四段式操作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形成“标签效应”。这种“标签效应”将极度打击本来就学习基础比较低的中职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结果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并不是人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情感与非智力因素同样重要。知识有难易,然而学生没有优劣之分,更无贵贱之别,我们没有理由在知识分层的同时将学生分层。

2.新分层分组教学

当前中专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厌学情绪浓厚、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已是普遍现象。如何真正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难题。在我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我们想到了因材施教模式下的传统分组分层教学法。但为克服传统的分组分层教学法的上述弊端,我们对早先的分组分层教学的主体进行改变,将分层分组的主体由学生变为知识与技能——即采用知识分层、学生分组的原则进行教学,并取名为新分层分组教学。具体是在操作对象上:将分层对象由学生转为知识与技能,侧重对知识和技能的分层、加强专业联系而弱化对学生的分层,对学生只是进行平行分组。在操作方式上:将以往的好、中、差分组方式变成平行分组方式,组内既有优等生,又有薄弱生。注重小组合作,强化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让学生组成一个平行的学习小组共同努力合作,实现学习目标。在评价策略上:弱化以往针对学生的个体性评价,突出集体性评价兼具个体性评价。将学生的评价上升到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利用小组间的竞争结果促进小组内的学习监督,从而促进组员的进步,以集体促进个体的发展与提高。

3.实施原则与方法

不论是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还是合作学习理论,以及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理论都为分层分组教学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为避免传统的分层分组教学中所出现的对于成绩处于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影响,我们在知识分层与学生分组上参照相关成功案例的同时,重点关注以下两个原则。

3.1新分层分组的原则

3.1.1平等性原则。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出发,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无歧视,不给学生贴标签。让学生结合教师建议,自主、自愿分组,过程动态调整。

3.1.2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物理,关键是教师要用发展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缺乏的只是良好的学习与认知策略。通过知识分层,学生在组内平等地学习。教师要做的是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建构知识的策略,进行学法引导,让学生在获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的同时实现知识、技能的动态提升。

3.2新分层分组的方法

3.2.1学生分组。学生分组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优等生,薄弱生)、学习态度(积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等因素,按组间平衡、水平相当,组内存异、合作互补的原则[2]将学生组合成一个个平行且相对平均的学习小组。从而形成组间竞争公平有序、组内合作分工明确的协作学习小组,避免了传统的对学生个体的A、B、C式的标签性分组。为便于组内意见的收集与表决统一,人数上以奇数5个为最佳。最后要注意精心選择小组长。组长是一个组的核心,要有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要强,能自我约束。

3.2.2知识分层。传统的分层教学将知识从教学目标(分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其实这种分类由于目标的过于抽象而显得模糊,教师不好施行)和教学策略(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提问和分层练习)两个方面进行分层教学[3]。这在加重教师工作负担的同时,更是违背了教学的平等性原则。为此我们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让项目目标引领教学。即教学目标的分层由项目目标引领,教学策略的分层由学生的协作学习代替。这样对知识的分层就变成围绕完成目标而设计,让分层有章可循,易于实施。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按学习目标项目确定工作任务,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梯度式的问题分解。教学策略上:采用项目教学法按项目内容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及时灵活地调整。将掌握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由组内同学相互监督,教师只是进行完成项目所需知识的建构与指导。教学方式上:组长按教师提供的问题分配学习任务,组员相互协作收集相关信息,最终制订、评估、修正工作计划并实现项目目标。

4.实际教学

下面以中职物理基础模块中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为例,具体阐述新分层分组教学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注:我校是进行半天的专业大课制上课模式,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对一项目进行探讨。且为了施行一体化教学,学生都基本在功能室上课)。由于分组是按上面的方法原则进行,就不再解释。这里只对知识分层中的项目设计做说明。教学中项目的设计应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要与时代相结合,对课本知识应结合专业需求取舍,应是一个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为专业服务的项目,而不是一个枯燥的、单独的知识点,同时项目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专业实际适当地拓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负责监督学生的项目小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对小组讨论形成的结论或计划方案进行指导。

4.1展示项目目标

展示的项目目标要与专业和实际的生活结合,在学习形式上最好能进行切合当代学生口味的时尚包装,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学之有用。我们通常是结合知识应用背景凸显知识的作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项目名称一定要有吸引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针对这节我们给出的是——你认识你的手机和电池吗?这样的质疑,由于学生对自己手机电池是再熟悉不过了,因而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4.2知识的梯度分层分解

在出示项目目标前或后,教师给出相应的实现该目标的提示性知识、技能(本项目中是在提出目标之后给出),让学生进行相关信息收集与协作学习。分层中注重“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区”[4]。

4.2.1请小组派一代表以手机厂家销售员身份用PPT展示自己的手机并对手机电池铭牌做说明,提示学生从手机外观、装饰、使用情况等方面介绍手机。同时从电池的容量、电压、特别是后面的相关图案标志对电池做说明。教师应提前几天布置这项任务让学生准备,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入手,在兴趣的引导下,锻炼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以销售员身份是注意角色定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岗位意识。用PPT展示时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增强职业能力。对相关图案进行说明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2.2请上百度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衡量电池正常工作的重要参数有哪些?(我校有班班通,无线WIFI上课时开通让学生查阅资料,组内相互监督协作查找资料,并选一个代表发言。我们强调的是知识的获取途径和方法,而不是知识的识记。因此我们极力倡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同时让学生明白网络是学习的重大资源而不是简单的娱乐与交流作用。)结合学生所收集信息,给出项目知识背景:电池作为电源系统的供电电源或备用电源,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通信等行业,如锂电池、蓄电池、干电池等。如果电池失效或容量不足,就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电池状态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它的内阻,无论是电池即将失效、容量不足或是充放电不当,都能从它的内阻变化中体现出来。国际上,内阻测试已被广泛应用于电池的日常维护而取代过去的电压检查法。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电池内阻,对其工作状态进行评估。这次学习任务我们将通过对电池内阻和电压的测量,了解手机电池的充电原理,如何延长手机电池使用寿命。这样就将枯燥的知识变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内容。

4.2.3要测量电压与内阻,请问用前面所学的什么知识点可以做到?请用前面所教的检索法谈谈从该知识点中你将如何做?都要用到什么器材?器材的规格有什么要求?请列表表示。书中给出了一种方法,请上网查资料看看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请画出实验图说明。

4.2.4请设计一个实验,确认小组成员在实验中的任务并完成实验。

4.2.5测量中为减少误差,请问该如何做,是否有必要多测几组数据,试着用书中的公式法和图像法求出电源内阻。请观察并试着分析将电流表外接和内接在并联电路中实验数值的变化(弱化知识难度,对内接法与外接法不做特别要求,仅限了解)。

4.2.6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电池内阻测量的繁琐,请上网查找是否有快速测量电池内阻的仪器(拓展学生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积累行业知识)。

4.2.7说说手机电池的充电原理,有几个充电阶段,如何正确地为手机充电。本节内容引入电视上的娱乐节目做法——这是真的吗?让学生猜真假,并上网查资料验证,从而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爆棚。问题:a.新锂电池一定要经过3~5次正常的充放电循环才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是真的吗?b.前三次充电要充12小时以上是真的吗?c.锂电池长时间充电会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是真的吗?d.尽量把手机锂电池的電量用完,最好用到自动关机再充才能延长寿命是真的吗?

5.结语

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有从教学上创新,做到与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与学生就业相结合,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新地进行分层分组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长,乐学、好学。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分组教学制[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44265.htm?fr=aladdin

[2]张立梅.中职英语分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2(8).

[3]潘浩龙,欧文英.论分组分享教学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期刊义务教育. 2005/24-25合刊(总第194-195期)物理专辑(六).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