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育之反思教学探讨
2014-09-09任娟
任娟
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应教学对象(学生)的教学方法,走出认识的误区。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避免用某种教法作为新课改的唯一方法。只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的方法,就是合理的。
一、反思性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是指以严肃的态度,持续不断地、主动地、反复深入地对已有的结论、认识或观念,以及思维活动的形成过程,进行周密、富有批评性的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并作为进一步思考的起点。反思性思维具有如下特征:
1.自主性。
反思性思维是有意识的和受控制的,它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思想及稍闪即逝的糊涂印象,也不是头脑中欲罢不能的心理活动,而是以自悟、自学为主要获取途径的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
2.目的性。
反思性思维必须得出一个在想象之外能够得到证实的结论,即有确凿事实和充分理由的结论。
3.不确定性。
反思性思维包含那些我们并无确定的知识,然而却确信不疑地去做的事情,也包含那些我们现时认为是真实的知识,而在将来可能出现疑问的事情。
4.激励性。
反思性思維能激励人们探究,具有探究的勇气和精力,发扬怀疑和探究的精神,并做出自觉的和有意的努力。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人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要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归纳类比、空间想象、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显然,反思性思维与数学教学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反思性思维意识。另一方面,只有加强学生反思性思维的训练,才能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二、反思教学的方法
1.教学观念的更新。
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打破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是消极的接受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的局面。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倡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二类中学是科学、合理的。因为这些学生有知识基础去猜疑,有学习的主动性去尝试,有能力去探索。而三类学校的学生,没有那个知识基础指引他们猜疑的方向,这样的猜疑只能是“前是空中楼阁,后是盲人摸象”。
无尝试就无所谓探索,更谈不上失败后成功的喜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考虑教学对象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动态教学。该讲解的还是要详细讲解,留给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其思考。这就像摘桃子的故事,当一个人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时候他就会尝试摘取,当他觉得遥不可及时,他就会本能地放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重点在于培养其学习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做好适当的知识铺垫,在让学生有基础参与到思考讨论中,才能让他们感觉到希望,乐于探索,并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改革应避免了“一刀切”,而是要基于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2.进行真实性教学评估,促进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的实际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由于注意力集中到一点,共性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及时抓住有用的信息,进行评价、反馈,就能促进学生反思。
(1)对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数学问题比较抽象,往往会使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对某些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较低,不利于思维发展。除了给他们多提供机会特别关照外,若能对他们的参与表示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对参与和不参与的得失进行反思,体会参与活动带来的好处,就能增强其信心。
(2)对学生课堂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自然而然会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对同一问题的思考会因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而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同一解题的思想方法也会由于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的障碍而将学生挡在了不同的位置。课堂上由于教学时间和任务的限制,教学只关注主流的想法和中等偏上同学的想法,有时甚至是教师的思路,这部分同学自然而然受益最大,然而非主流的想法中不是没有好的想法。
三、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避免反思思维定势。
学生的错误不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即以自我反思为前提条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其反思,自我发现思维中存在的矛盾。
2.重视反思思维过程。
要求学生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学生解答之后,回顾解题过程,概括解题关键,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这样才能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通过反思,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从而确定解题关键,完善解题过程,而且能在反思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
3.掌握反思思维策略。
引导总结回顾,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思维策略、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方法不当、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思维策略,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回顾,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探索求异精神,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反思性学习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