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2014-09-09陈明财

考试周刊 2014年57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堂人文

陈明财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创造美,能产生最佳效益。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遨游,欣赏语文的美,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下面我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拙见。

一、和谐课堂的基础——“两性”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也可以说是语文课堂的核心。因为语文课三维目标的制定,依据的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个核心,和谐课堂的基础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堂是教者依据编者的意图,在钻研把握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知识现状、依据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通过师生和谐共生,在对话、创造、生成过程中,通过各教学环节的最优化组合,完成对文本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实现课前预设的三维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和谐课堂的基础上。

一般来说,在语文课堂上,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可视为“工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人文性”上。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决然的分割是不科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多情况下体现和融合在“三维目标”的各维之中。

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的生字词时,初读课文,教师在学生自由读文后,出示三组词:①咆哮、狞笑、放肆;②乱哄哄、你拥我挤、跌跌撞撞;③吼、揪、推。在学生读准字音后,教师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读第一组词,用低沉的语调读第二组词,用低沉而有力的语调读第三组词。读出滋味后,让学生把每组词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编成一件事情。学生不但读准了词语的字音,还读出了词语蕴含的情感,领悟了洪水的肆无忌惮、村民的惊慌失措和老汉的舍生忘死。教者把字词教学建立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和谐课堂的支撑——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挖掘语文本身的人文价值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不搞“语言”、“思维”、“行动”上的“霸道”,而是在“润物细无声”的组织引导下,带领学生逐步建构和完善。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让语文课堂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在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氛围中,使语文课堂更有“人情味儿”。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在组织学生讨论做怎样一个人时,学生畅所欲言、见解独特。教师这时既要肯定做人像花生的观点,又要赞许像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生观,以及外表美,敢于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精神,今天不也需要这样的人吗?更要褒扬外表像石榴、桃子,内心像花生那样表里如一的人。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发展有创新、有个性思维的学生,在课堂上,即使学生的理解有偏差,也要让学生很“体面”地坐下,尊重他们想法中合理的部分,“扬弃式”的处理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和谐。

三、和谐课堂的承载——心灵舒展

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条件,应成为和谐课堂氛围的基本保障。教师要对学生抱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尊重学生,展现自己。和谐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富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整天面对的是天赋迥异的“精灵”,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规矩”抑制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创造教学环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文情怀熏陶,与作者、教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作者情、师生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上,我常用“小老师”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学习。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课前预习更积极了,课上的质疑也有独到之处,别具一格。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全程,让孩子始终处于愤悱状态,适时点拨,热情鼓励,让每个孩子乐于尝试,积累成功经验和积极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让他们的心灵在和谐的氛围中舒展。

四、和谐课堂的平台——民主平等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要把民主带进课堂,以学生为主;要在语文课堂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在“放”上做文章,如學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开放,重视探究发现法。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都值得我们重视,让每一位学生尝试、实践、探索、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发问。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讲过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当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棒时,他蹲下身子或与他(她)亲切握手,或抱抱孩子,同时赞扬道:你回答得真妙,连老师也没想到……当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时,他也蹲下身子与学生一同探讨,引导点拨,使学生回答到点子上。他说,奇怪得很,一段时间后,学生特别爱回答问题,并且回答问题的质量明显提高。于是他总结道:蹲下来看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与老师一样高大、平等。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目光才能和学生平视,才能正视学生,学生才感到与老师亲近、平等,智慧才能才会成倍增长,师生关系才会更和谐。

五、和谐课堂的加油站——科学评价

科学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加油站的作用。和谐课堂中,教师应运用科学评价,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起学习信心。

1.分层评价,强化参与意识。

学生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打破传统教学评价中的统一标准,因为这种评价不能促进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分层评价:对于优秀生,要用显微镜观察,及时发现身上的不足,精益求精,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促使他们树立起学习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鼓励、表扬,激发前进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审视每位学生,用深深的爱意记录孩子的真实生活,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有效鼓励。“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丘吉尔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这样赞美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在你的精心呵护下,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显示自我价值的同时,学困生的头会抬起来,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慢慢提高。经常赞赏、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3.评价主体多元化,以评价促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最终促进学生发展。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完成,而教师常以外部观察与主观测定为依据,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师经验、水平等的影响,尤其对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的评价更显局限性。因此,评价学生时,必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强评价的交互性,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向往奥运》,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评,学生认识到自己没能充分读出强烈的期盼奥运之情,继而再读,则学生就读出期盼奥运之情来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美外,更希望得到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样是读课文,学生读完后,请全体同学评价,有的说:“你的声音真响亮。”有的说:“你读得真有感情。”这样的评价能促进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被评价学生根据全班学生的评价,正确认识自我,产生學习动力。

老师的评价要适时,态度要诚恳,要能激发学生改正缺点的愿望,不仅要横向比较,还要纵向比较,考虑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个性,有所提高。

事实证明,和谐语文课堂给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和谐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和谐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构建和谐的课堂,给学生一片充满快乐的土地,让他们茁壮成长,享受新课改的阳光雨露。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堂人文
人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