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2014-09-09崔亚冰

考试周刊 2014年57期

崔亚冰

摘 要: 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领悟、体验、理解、玩味,得到审美愉悦和提高思想认识等的过程。中专语文教师应自觉遵循美育原则,将美育意识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

关键词: 美育原则 中职作文教学 习作练习 习作評改

某些中专生由于没有受过应有的审美教育,对于美的事物缺乏鉴赏能力,对于丑的东西缺乏抵抗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已是时代的需要。美育不仅能够帮助中专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一、中专语文教学中需要遵循的美育原则

(一)立足时代变迁原则。

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美的熏陶。在不同阶段,那个时代的作家会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阶级立场等制约,影响作家的思想道德、审美的价值和情趣等方面,导致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美的形式、情趣及标准不尽相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时,要考虑到上述方面对文艺作品的影响,客观地、真实地评价作品中蕴含的美的观点和形式,从中领悟美的真谛。

(二)重视知识落实原则。

现代心理学家明确指出:“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认识世界和生活,不仅仅是依靠自身的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在足够的知识积累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要想深入学习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条件,具备一些常用的历史知识;其次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政治观点,需要有相关的社会学知识辅助;再次要认真研究语言的运用,需要具备广博的语言学知识;最后要集中解析文学艺术特色,感受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运用丰富的美学知识等。因为出色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高度的思想性和精致的艺术美统一。

(三)突出实践运用原则。

把美育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是美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为了“学以致用”,将外力内化为自身实践。只有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才会自觉养成美的行为习惯,在内心深处自觉埋下美的种子,不断反省并付诸实践,久而久之成长为美的捍卫者。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突出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依据美的原则、方法、标准约束自身行为,对美的东西产生渴望,懂得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美,循环往复,积少成多,创造崭新的生活。

(四)把握适应发展原则。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美的因素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美的标准和美的形式不可能总是停留在特定的水平上,审美教育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形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任何知识的形成都要受到某些特定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美育亦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思想将不断涌现,这必将作用于美育。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列。

(五)拓宽形象思维原则。

只凭借抽象的反复说理和枯燥无味的推理很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好比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活灵活现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等达到美育的目的,这就是说需要通过渲染感情激起师生共鸣,通过直观教育形象思维达到美育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去探幽寻美,汲取自然精华的生气,吸取人类智慧的锐气,充分释放个性光彩的豪气”。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启发学生采撷美的花朵。语文美育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审美因素,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习心理最满足、情感体验最愉快、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灵动过程。

二、在作文教学中表现美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心理结构趋向完美的现代人,这是一种相对的完美并非绝对要求,作文教学作为拓展学生思维的手段自然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教学途径。学生进行构思,写作的过程就是利用文字语言表达观念和传递情感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形象思维起到了突出作用,它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潜在的美,挖掘生活美的本质,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评判自然和社会中的美丽和丑陋,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由此可见写作是阅读的再创造,是情感表达的继续和深入,在作文教学中蕴含诸多美的契机,在作文指导中同样可以渗透美育。

(一)习作练习,表达美。

学生需要到现代社会中寻求感知和感受审美,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社会中存在的美,不仅仅表现为大自然的朴实美,更表现为生活的平凡美,它虽不能用惊心动魄的事件震撼学生的心灵,但可以真实反映生活的真善美,具有完善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感受世界,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深入发现引人入胜的美,达到心灵的共鸣和灵魂的触动。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缺少观察能力,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上为写文章而苦恼,由于思路呆滞闭塞,形象空泛苍白,面对纸张而叹息。究其原因之一是社会实践太少,二是缺乏想象能力。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耐心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和体验生活,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不断开阔视野,增加阅历,这样有了丰富的社会实践作基础,作文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美是天造地设、令人赏心悦目的奇观壮丽景致,这些自然景观都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可以在外出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山水美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细心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山势的险峻、树木的蓊郁、湖水的清澈、花草的芬芳和鸟语的幽鸣等美的事物,积累丰富的美的表象,这些表象会成为学生作文表现美的材料。教师应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和感受人物的行为美、语言美、人格美,也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丑,并对其进行揭露、批判,以此反衬美的事物,使美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习作评改,提高美。

美的世界无边无际,除了在教材中引导学生欣赏美,在生活中感受美之外,教师更应当通过对学生习作的评改,进一步调动审美因素,教会学生对作文中的新颖题材,优美语句,精湛的表现形式、手法等认真点评,激发学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兴趣,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此外,学生在感知现代生活的同时,难免会接触到丑恶的事物。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对假恶丑进行揭露,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趋于真善美,达到美育的目的。在作文评改中,要培养学生识别丑恶、批判丑恶的能力,让学生在反映生活中丑恶一面时,“注入自己的理智和情感,并在作文中表现出美的力量,从而使反面素材获得正面批判的美学价值,使学生能疾恶如仇,心志中逐渐摒弃消极的因素”。

总之,进行美的教育,教师需要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用美的形式和手段播种美的种子,语文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美的因素可以挖掘运用。中职学生的美感往往十分强烈,但比较肤浅且不易持久。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其“共性”美,又要挖掘审视“个性”美。只有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出版.

[4]江西教育.江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