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不能上成表演课

2014-09-09黄广炳

考试周刊 2014年57期
关键词:语文味人文性工具性

黄广炳

摘 要: 作者参加国培,聆听讲座,反思教学行为和语文教学现象,认为语文课不能只注重表演,而应上出“语文味”。

关键词: 语文课 表演课 语文味 工具性 人文性

2013年8月,我远赴淮北,有幸参加了2013年“国培”,更有幸聆听了首席专家董奇峰教授的讲座。他讲到自己曾经听过的公开课《智取生辰纲》,有两位老师上这一课(同课异构)。董老对这两位老师分别作出了如下评价:高中老师的课堂实在是有些“昧着良心”说话;初中老师的这节课则是彻底摧残了语文课的实质,完全丧失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上成了表演课。听到这儿,我五味陈杂,在教育实践中我也有这样的经历。

2012年,学校开展了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课题研究,我选上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内容、意义丰富,语言韵味无穷。作者的原意是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哲理:在沉舟的旁边仍然有很多船继续驶过,在病树前面仍然有无数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按原先的设计,是按诗歌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的,即按“读—品—悟”的程序教学,但我想另辟蹊径,希望能够推陈出新,在了解了诗歌的背景之后,我安排了两位学生,让他们模仿作者和白居易,演绎在经历生活的历练后再度重逢后的无限感慨,也想借此活跃课堂气氛。导入本文后,我简介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两位学生做简短的表演:他们是毕业后分开多年的同学,俩人毕业后都到社会上打拼了好多年,再见面感慨世事变迁,其中一位刚刚经历挫折,另外一位同学会怎样开导他?但当他们表演时,我突然感到似乎有些远离课本,课前设置的那个表演要想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呢?这个环节有些突兀,因为它偏离了文本内容。听了董老师的讲座,我陷入了沉思:当初的教学设计是无效设计,在教学环节中作用不大。语文课不是表演课,语文课也不能仅仅是读读背背,更不能是漫无目的的。尽管有人戏言:语文课谁都能上,但我认为:语文课真不好上。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人文性的泛滥实际上是对教育,首先是对语文教育的过高的“功能期待”,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常常是有限的。过于强调人文性实际是语文教育“不能承受之重”的。语文教学首先应从字词句着手,从朗读开始,切不可为追求形式而偏离了语文的基本功能。语文课切不可上成表演课。

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继续教育的展开,校本研究隆重登场,每学期都要在校内、外进行听、评活动,每个教师每学期都要上一节公开课,教师可谓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殚精竭虑地构思一节公开课,希望推陈出新,“一鸣惊人”,各种手段、各种道具都派上了用场,你能说课上得不精彩吗?课后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答案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只有一个: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

一是工具性被简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些都是课程教学的人文性要求。就中考而言,更是忽视了语文性,对字词的考察更是少得可怜。这样的字词考试,还让带字典查,这样的考试导向,老师怎会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呢?

二是工具性被虚化。教考分离是不明智的。从教师的角度看,怎么评就怎么教,怎么考就怎么教是因时而动的。其认知基础是教学评价。怎么评就怎么教,理所当然,反之,则不可思议。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有这样一些成文不成文的规定:是否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理念、是否有富有激情的多边活动;老师讲课的时间是否超过了15分钟、课堂容量大不大;有没有创新,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只好变着法儿追求感官的活跃生动,绞尽脑汁地操演动作,搞些哗众取宠的表演化设计。“知识和能力”这个工具性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严重架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以生成人文精神的“过程和方法”,就成了一句空话。这样的课堂教学留下的只是没有实效的热闹。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讨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生机盎然。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收获?热是热了,闹是闹了,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归根结底: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

《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诚然,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我们要把语文实践的功能放在首要位置,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和能力作为语文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語文课要上成“语文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

猜你喜欢

语文味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