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志传评林》版本价值论——以容与堂本为参照

2014-09-09··

明清小说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堂本建阳水浒传

··

《水浒志传评林》版本价值论——以容与堂本为参照

·涂秀虹·

《水浒传》简本向来被认为价值不高,但是,判断小说版本的价值一方面要看其文学价值,另一方面也要看其读者定位。各种简本在明清时代大量刊行,正说明简本所定位的读者群体长期存在。《水浒志传评林》是简本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版本,它不仅满足读者对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故事完整、配图和解说辅助阅读等接受需求,而且能从价格低廉上满足读者群的需求。因为读者阶层的丰富多样,简本乃至各类型改编适应读者需求而有其意义。

《水浒志传评林》 简本 读者定位 传播价值

《水浒传》版本有简本、繁本系统之别,简本文字简陋,文学性远远不如繁本,因而向来被认为价值不高,如明代胡应麟就曾说:“余二十年前所见《水浒传》本尚极足寻味,十数载来为闽中坊贾刊落,止录事实,中间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一概删之,遂几不堪覆瓿。复数十年无原本印证,此书将永废。”①但是,简本在明代版本众多,书坊显然有利可图才纷纷刻印,也就是说《水浒传》简本为当时读者所需。因此我们认为判断版本的价值一方面要看其文学价值,另一方面也要看其读者定位。本文选择简本中的余氏双峰堂万历甲午(1594)刊本《水浒志传评林》为例②,探讨《水浒传》简本的价值与意义。

探讨简本的价值,首先要考虑的是简本的读者定位问题。本文认为,简本的读者定位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并且以其定价不高,对读者经济能力的要求不高。

关于明清小说读者阶层的研究,近年来不少学者倾力其间,但得出的结论非常不同,持富商阶层、官吏阶层、知识阶层、下层平民等各种观点。若换个角度看问题,各持己见的研究者正是从不同的侧面证明了明清小说读者层面之广,正如明代叶盛《水东日记》所记载,通俗小说为南北地域妇孺上下各阶层的读者所喜爱。

对于通俗小说读者阶层的广泛性,特别是平民阶层是否有能力阅读小说,有的研究者从民众识字率的角度提出疑问。但明代教育的普及使得粗识文墨者较为普遍应该是可信的。明朝统治者对教育非常重视,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诏谕中书省:“朕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③即以建宁府来说,据《嘉靖建宁府志》记载,建宁府学以及下属各县的县学(寿宁县学景泰六年与县治同时肇建)都重建并扩大规模,同时还普遍设置社学和义学,建宁府的社学有26所:建安县3所,瓯宁县7所,浦城县5所,建阳县3所,松溪县4所,崇安县3所,寿宁县1所。府志还记载了书院20座,有些书院入明之后仍然具有学校教育的作用,如屏山书院,“嘉靖丙申分巡佥事王庭给拨上冲寺废寺田土苗米壹百七十石,与屏山子孙刘煊等收租,以供岁时家祭之费,及延师以教子孙之秀而贫者”。有些书院成了义学,如考亭书院就曾为义学。此外,不少人家还有家塾,如“白鹤山房”,大学士杨荣“游郡庠生时率群季读书其中”。建宁府人口不多,嘉靖十一年,户100914,口410099。④以人均值计算,可见教育普及程度比较高。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建沿海地区,教育普及程度更高,如何乔远《闽书·建置志》记载闽中各地的社学设置,当时福州43所、泉州80所、漳州96所⑤。明代教育比之宋元发展很大,《明史》曰:“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⑥据统计,全国每一周期培养的初、中级知识分子,包括国子监的学生,将近45000人,而到明代末期,全国各地的生员人数达50万人之多⑦。学校教育的普及,必然提高社会识字率,广大的社会下层中很多人识字。

还有的学者从物价水平和购买力的角度研究明清小说的接受,这样的讨论当然有助于历史的还原,但是同样由于文献资料本身的局限而难免其片面性。事实上,尽管我们无法还原当时的传播途径,但从当时人的描述可见小说传播面之广。而明代刊刻的大量小说,其序言、凡例当中都明确说明小说编撰目的是为了通俗,为了“嘉惠里耳”,为了文墨不深的“愚夫愚妇”也能读得懂。无论这一中下阶层读者是以什么方式获得书籍,是直接读者或者是间接读者,总之,小说传播繁盛,传播面很广。

至于《水浒传》,许自昌《樗斋漫录》记载:“(《水浒传》)其书,上自名士大夫,下至厮养隶卒,通都大郡,穷乡小邑,罔不目览耳听,口诵舌翻,与纸牌同行……”⑧。当时《水浒传》非常流行,读者地域广泛,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而传播方式则在阅读之外还包括口诵耳听、纸牌游戏等多种方式。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记载:“今世人耽嗜《水浒传》,至缙绅文士亦间有好之者。”⑨如此说来,《水浒传》的读者主体首先不是缙绅文士阶层,而是广泛的“世人”,无疑包括了大批粗识文墨、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们。

而在《水浒传》及其他小说的传播中,建阳书坊起了重要作用。如周亮工《因树屋书影》曰:“六十年前,白下吴门虎林三地书未盛行,世所传者独建阳本耳。”⑩建阳书坊刊刻的小说种类繁多,其中,《水浒传》的刊刻尤以其多种版本的简本引人注目。

建阳余氏刊刻的《水浒传》评林本,其卷端《水浒辨》言及“士子买者可认双峰堂为记”,或据此认为包括评林本在内的通俗小说都以读书士子为读者对象。“士子”的本意主要指士大夫官僚阶层、豪门士族子弟与将士子弟,泛指学子、读书人,事实上在书商广告语境中已是泛指,甚至可广泛理解为男子、普通读者。建阳刊本小说的读者中也有文化层次较高的“士子”,如胡应麟就看过建阳刊刻的《水浒传》。但实际上建阳书坊刊刻小说,向来就有较为明确的读者定位,未必真正以读书“士子”为潜在读者。嘉靖年间杨涌泉请熊大木编撰岳飞故事,就说:“敢劳代吾演出辞话,庶使愚夫愚妇亦识其意思之一二。”并且《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凡例》中声明:“句法粗俗,言辞俚野,本以便愚庸观览,非敢望于贤君子也耶。”《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以及熊大木编辑的几部小说都随文注释,对于人名、地理、官职等名物甚至一些并不艰深的字词都进行注释,可见其读者定位,为的就是帮助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顺利阅读。余邵鱼编撰《春秋列国志传》时,“且又惧齐民不能悉达经传微辞奥旨,复又改为演义,以便观览”。尤其是建阳书坊刊刻小说典型的版式——每页插图的形式,建阳书坊很明确其目的就是帮助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理解文字,调节阅读之乏。嘉靖二十七年叶逢春刊刻《三国志史传》,元峰子《三国志传加像序》说:“传者何,易其辞以期遍悟,而像者何,状其迹以欲尽观也……罗贯中氏则又虑史笔之艰深,难于庸常之通晓,而作为传记。书林叶静轩子又虑阅者之厌怠,鲜于首末之尽详,而加以图像……而天下之人,因像以详传,因传以通志,而以劝以戒。”与嘉靖张尚德本相比,叶逢春本无论文本还是版式,其通俗化倾向都更为明显。由建阳书坊刊刻小说、尤其是上图下文版式小说的背景来看,《水浒传》简本的读者定位必然主要是“庸常”之“愚夫愚妇”,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

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往往同时是经济能力有限的人群。又由于社会民众一般以小说为娱乐和消遣,购买小说一般不用于收藏,所以即使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群,若无太高的文化修养,也未必愿意花太多钱购买小说。评林本从文本形态与版本形式、以及由此决定的价格定位等方面满足了这一较为广泛的读者群的需要。

在此,我们选择《水浒传》容与堂本作为参照,对比评林本在文本、版式等各方面对读者需求的满足。选择容与堂本作为参照,并不是说评林本与之存在版本传承的关系。对于《水浒传》版本的繁简关系,学界争论不休。评林本是在某一种版本的基础上改订而成的:卷端的《水浒辨》已说明“今双峰堂余子改正增评”;题目即为“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无论“京本”、“增补”,还是“校正”、“评林”,都说明此本是有所本而又有所改编的;小说正文中时时有“后来余子仰止阅至此处”的标志;上栏评语常见说明删改的理由。从评林本正文中不时可见的上下句不连贯现象看来,评林本所据应该是一个比评林本文字更为繁密的版本,但这个本子不一定是容与堂本。容与堂本以及其他繁本的文本形态也并非小说原貌,但学术界研究表明,容与堂本不仅是繁本中现存最早的本子,而且是繁本中与评林本文本形态最为接近的本子。这是我们选择容与堂本作为参照的理由。

一、回目与故事的基本情节框架

评林本约37万字,容与堂本约79万字。字数相差一半以上,但是,就小说的故事框架、基本情节、主要人物来说,评林本不但多了征田虎王庆的故事,其他内容也并不少于容与堂本。

评林本的刊刻确实粗糙,全书没有目录,正文分为二十五卷,各卷回数三回、四回、五回、六回、七回不等。每回长短也不均衡,长的5000字、6000字、7000字、8000字不等,最长的一回卷十“杨雄大闹翠屏山,石秀火烧祝家庄”将近9000字,最短的一回是卷之十五“吴加亮布五方旗,宋公明排八卦阵”,不到1500字。前三十回标回数,但又跳过第九回,第八回后面紧接着第十回,从三十一回开始则不标回数。因此对于评林本究竟多少回至今有不同说法。马幼垣在1992年曾撰文列出具体回目,共103回。而容与堂本一百卷一百回,目录清楚,每回字数大体均衡。就回目来说,两种版本的主要不同在于:

在容与堂本九十回之前,评林本比之少十四回: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第三十五回“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第三十七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船火儿夜闹浔阳江”;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第四十七回“扑天雕双修生死书,宋公明一打祝家庄”;第四十八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宋公明两打祝家庄”;第五十二回“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失陷高唐州”;第五十七回“徐宁教使钩镰枪,宋江大破连环马”;第六十八回“宋公明夜打曾头市,卢俊义活捉史文恭”;第八十五回“宋公明夜度益津关,吴学究智取文安县”;第八十七回“宋公明大战幽州,呼延灼力擒番将”。

在容与堂本九十一回之后,评林本比容与堂本少两回:第九十三回“混江龙太湖小结义,宋公明苏州大会垓”;第九十八回“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在容与堂本九十回和九十一回之间,评林本多出十九回,即征田虎、王庆的内容,这就是小说卷端题名“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之“增补”所指。

评林本增补的内容暂且不论,就评林本比容与堂本少的十六个回目来说,评林本缺回目却基本不缺相应的故事内容。如容与堂本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相应的情节在评林本中被分在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的后段和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前段;容与堂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的内容,评林本则排在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后段。但也有些较为特殊的情况,如容与堂本第三十五回“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主要内容是:宋江、燕顺带着花荣、秦明等投奔梁山泊,路上又有两位英雄吕方和郭盛加入,在一个酒店遇到石勇送来家书,说宋江的父亲去世了,宋江回家奔丧,燕顺、花荣、秦明等带着众人继续往梁山泊前进。主要的情节评林本中都有,见于第三十二回“镇三山闹青州道,霹雳火走瓦砾场”的后段。但是,对于容与堂本回目中标明的“小李广梁山射雁”这一细节,评林本中却没有,原因是评林本只说花荣等人顺利上山,晁盖等人热情接待,排了座次,并无具体语言动作的展开。容与堂本中晁盖听说花荣一箭射断吕方、郭盛画戟上绒条,表现得不太相信,酒后众头领闲步观看山景,花荣便借箭射雁,果然射中目标。此为闲情,评林本只叙述情节进展脉络,不及花荣、晁盖心理以及酒后散步等细微而富于情趣的描写。

所以,虽然情节上有详略之别,字数差异较大,但就小说基本的故事框架来说,两种版本是大体相同的。而且,评林本还增补了征田虎王庆的故事,因此显得内容更为丰富,满足读者求全的阅读心理,这是吸引读者的有力手段。

二、基本情节与人物形象、景物环境描写

征田虎王庆部分除外,评林本的基本情节与人物形象也都大体同于容与堂本。如鲁提辖的故事,两者都包括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礶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系列故事,表现了鲁提辖武艺高强、粗鲁而侠义的形象。如卷一第三回“大郎走华阴县,智深打镇关西”,容与堂本题为“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基本的故事脉络是相同的,故事情节中涉及的人物无论主次,也一个不少:史进、茶博士、鲁提辖、李忠、酒保、金老父女、店小二、郑屠。

又如卷三“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也是如此,容与堂本的基本情节在评林本中都有。如评林本关于“林冲受王伦为难”一段的叙述:王伦先安排林冲坐了第四位,但突然想到自己武艺不如林冲,便推托不肯接纳林冲,朱贵和杜迁、宋万劝说后,王伦提出要林冲纳“投名状”才能接纳他。第一天山下无人经过,林冲闷闷回寨,第二天,有一伙客人约三百余人结伙而过,林冲不敢动手,第三天,好不容易等到一个过路人……这样的故事,若不对比繁本的叙述,也觉得颇为曲折。情节进展上并无破绽。

评林本并非简单的故事梗概,也有一些环境景物描写、人物语言动作乃至心理描写。比如评林本第十回对梁山水泊的描写:

林冲看时,见那里梁山水泊果然是个陷人去处。但见:

山排银汉,水接摇(遥)天,乱芦攒万万队刀枪,怪树列千千层剑戟。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寨内碗瓢,尽是骷髅做就。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疆(缰)绳。阻当(挡)官军,有无限断头巷陌;遮拦盗贼,是许多绕迳林峦。鹅卯(卵)石叠叠如山,苦竹枪森森似雨,断金亭上愁云起,聚义厅前杀气生。

评林本此段文字比容与堂本少了“战船来往,一周回埋伏有芦花,深港停藏,四壁下窝盘多草木”两句,但似乎少此两句更为合理,因为林冲和朱贵半夜到梁山泊,且非备战期间,不可能看到埋伏在深港草木、芦花深处的战船。就评林本这一段韵语来说,足以表现梁山水泊那强盗窝的骇人气势。

接着描写山寨形势:

林冲看岸两边都是合抱大树,半山一座断金亭子,再转上来见座大关,关前摆着枪刀弓弩,四边都是擂木炮石,两边摆着队伍旗号,又过两座关隘,方才到寨门口。看见四面高山,三关雄壮,团团围定,中间一片平地,方可三五百丈,靠着山口,才是正门。两边都是耳房。

这段跟容与堂本相比,也只是少了几句话。容与堂本是这样的:

林冲看岸上时,两边都是合抱的大树,半山里一座断金亭子。再转将上来,见座大关,关前摆着刀枪剑戟弓弩戈矛,四边都是擂木炮石。小喽啰先去报知,二人进得关来,两边夹道遍摆着队伍旗号。又过了两座关隘,方才到寨门口。林冲看见,四面高山,三关雄壮,团团围定,中间里镜面也似一片平地,可方三五百丈,靠着山口,才是正门。两边都是耳房。

容与堂本的叙述语气更为从容舒缓,但评林本的叙述大体也能表现山寨的结构布局和气势。

可见,在这样较为重要的环境描写部分,特别是用诗词韵语来描写的,评林本一般减省不多。

评林本表现人物形象时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都多有涉及。

比如林冲上梁山一段,评林本是这样描写王伦心思的:

我是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宋万聚集许多人马。我又没十分本事,如今添了这个人,他是禁军教头,倘若识破我不便,不若推却事故,发付下山便了。

容与堂本则为:

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只是柴进面上却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顾他不得。

评林本此段文字只有容与堂本的一半,相比之下可见心理刻画不那么细致准确,缺乏事理层次,但是说明了王伦拒绝林冲入伙的原因,主要问题表达清楚了,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又比如林冲捉拿“投名状”的情节,评林本描写了三天里林冲的行动、语言以及心理活动,对于次要人物王伦,乃至“跑龙套”的小喽啰,也都有语言描写。因此,读者可从中了解林冲的处境,对于事件的进展、情节的推进似乎不缺什么。

再比如评林本卷二十三“公孙胜辞别归乡,宋江领勅征方腊”,相应的内容见于容与堂本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评林本写公孙胜辞归、宋江节日朝贺、朝廷出榜禁约,与容与堂本相比,主要差别在公孙胜辞归一段,增补了一个“乔道清”的名字以结上文,其他主要情节大体相同。若不对比繁本,评林本的叙述也颇为清晰简洁,叙事的主题也表达出来了,只是有的上下句之间连贯性不够,又因为少了一些句子,语言中深沉细腻的韵味少了一些。

对比繁本,评林本中故事的主干都有,差别就在于人物语言都有所减省,人物对话少几个回合,人物动作的描写少一些层次,但一般不影响基本情节的推进和事件原委的说明。因此,读者阅读评林本,能够了解《水浒传》基本的故事和人物。

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未必有条件读到繁本,也不太可能对比文本的差异。即使对比,他们也未必选择繁本的文本,因其文学修养未必具备阅读繁本精致细密文字的要求,就文字的多少、文学描写的繁简来说,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反而可能选择情节完整、描写简略的文本。阅读行为和接受能力存在层次差异。文学修养好、文化水平高的读者追求叙事的肌理、人物语言动作的性格化、事理逻辑的丰富内涵、故事情节的隽永趣味等等。但对于文学修养少、文化层次较低的读者来说,他们追求的是故事性,追求故事的惊奇、曲折和完整,急于了解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快速阅读往往无暇顾及语言的趣味、小说艺术的精致结构和深邃内涵。从某个角度说,简本的简单描写恰恰能满足这一层次读者快速阅读的需求,快速阅读中往往也会忽略文本与版本的粗糙简陋。

三、插图、标题和评点

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阅读小说,所追求的是基本情节和人物故事的完整,而且,由于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对小说内容加以配图和解说。评林本正满足了这一读者群的需求。

评林本的版式是上评中图下文。每叶插图,一共1243幅图。每幅图基本都有两边标题,这些标题大体揭示了情节脉络,如第三回的11幅图标题:史进面退众都头,史进辞朱武等下山,史进入店问王进,史进遇鲁智深,鲁达史进上酒楼,妇人对三个诉冤情,智深听进等下酒楼,鲁达喝令□□店门,鲁达问郑屠强支肉,鲁达打死郑屠,府尹禀经略开达罪。这些标题虽然文字粗糙鄙陋,但是,基本概括了情节的进展,有利于读者把握故事梗概和基本情节。对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的《水浒传》连环画(一套40本,第40本为《英雄排座次》)大约3000幅图、2004年出版的儿童彩绘版《水浒全传》956幅图,虽然评林本的绘画粗陋,标题简陋,艺术上无法与这两套连环画相比,但是从绘图数量上说也是较大规模的了,1243幅插图和标题连贯而下,也基本展示了故事大纲、事件脉络、人物主要动作,在明代,也可谓是小说传播之壮举,对于当时文化水平不高的阅读者来说,起到了相当于今天连环画的作用。

以评林本的版式对比容与堂本,两者是非常不同的。现存容与堂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者无插图,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者有插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每回配两幅插图,半叶全幅,置于各回之前,图上书回目,多同于正文回目。容与堂本的插图精美细致,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从绘画质量来说评林本自然相形见绌,但两者作用完全不同。容与堂本每回两幅图,形象揭示本回内容,也有预告与悬念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但是它更重要的不在此实用意义,而是美图本身的审美意义、欣赏价值,对于精美的文本和精美的版式来说有着锦上添花的点缀作用。容与堂本的插图不在于通过200幅图连贯展示小说情节,事实上也无法连贯展示情节。而评林本的插图是实用性的,它注重图文对照,大体依据本叶故事插图,以直观的插图方式形象演示故事,并且连贯展示小说情节的发展,读者翻阅插图就能大体把握全书内容。

评林本中不少评语是针对正文中诗词的评点,有的是对正文中诗词的删改进行说明,评林本往往把诗词删改得更为浅显易读,艺术性且不论,但适合于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阅读。也有的是把正文中的诗词移置上层,如二十六回《母夜叉坡前卖淋酒,武松遇救得张青》,相应的内容在容与堂本中见于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评林本中第二十六回第一第二页上栏评语为《再言诗》:“‘平生’诗一首亦不干内之事,抽以写记上层。诗云:平生作善天加福,若是刚强受祸殃……”这首诗与容与堂本二十七回的回首诗相同。

评林本很重视诗词韵语,其散文叙述的文字比容与堂本少一倍以上,但是诗词韵语则大体都在,删改的也多作说明,这与评林本卷首的“广告”《水浒辨》有关:“水浒一书,坊间梓者纷纷,偏像者十馀副,全像者止一家,前像板字中差讹,其板蒙旧,惟三槐堂一副,省诗去词,不便观诵,今双峰堂余子改正增评,有不便览者芟之,有漏者删之,内有失韵诗词,欲削去,恐观者言其省漏,皆记上层,前后廿余卷,一画一句,并无差错,士子买者可认双峰堂为记。”对于小说叙述插入诗词的态度,不同的读者差异很大,胡应麟就曾说:“此书所载四六语甚厌观,盖主为俗人说,不得不尔。”双峰堂如此看重诗词韵语,似乎也正从侧面反映此版本为“俗人”而作。事实上,假如我们翻阅此书,直观的感觉就会告诉我们,对诗词韵语的处理并不是因为“双峰堂余子”特别重视诗词韵语在小说中的作用,也不是他对此特别感兴趣,而是他经营书坊的取巧行为,因为粗粗的翻书,叙述文字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诗词韵语一般都是另行刊刻的,很显眼,所以诗词韵语的差异很容易被翻阅者看出。因此评林本文字减省,但大体不减省诗词韵语。

四、书坊刻印环节、书本定价与传播

评林本不仅满足读者对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故事完整、配图和解说辅助阅读等接受需求,而且还能从价格低廉上满足读者群的需求。

对于明代小说的书价,已知的资料非常少,但关于建阳刊本小说价格最低的记载常见于当时文人笔端,也常为今天的研究者所引用。虽然我们无法确知评林本等简本当时的定价,但只要对比容与堂本等繁本的版本面貌,就可以知道评林本成本要低得多,因此,建阳刊本远远低于江南本的定价是可能的。

评林本版框总高20.5cm,上栏评释1.7cm,中栏插图5.3cm,下栏小说正文13.5cm。框宽12.3cm。下栏正文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一字。

容与堂本版框高21cm,宽14.5cm。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

《古本小说丛刊》影印之评林本1256页。

《古本小说集成》影印之容与堂本3274页。

从以上对比可知,评林本的页码不到容与堂本一半。本文仅举此二者为例,但有代表性。简本的版框宽度都略窄,行距字距较密;繁本的版宽略大,行距字距较疏朗,字体较大。

这仅是明眼可见的实物对比,实际上,一本书从编辑到刷印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成本差价。比如文本的编辑与版本的校勘。评林本多错别字,多漏字。有的当然影响了阅读,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段描写金翠莲外貌的韵语,有的句子因为错别字而无法理解。又如朱贵自我介绍“江湖上但叫小弟做旱地葱”,“旱地葱”令人百思不解,原来这是“旱地忽律”写错了。大概因为闽地没有鳄鱼,也没听说过“忽律”这种称呼,倒是“葱”很常见,就把“忽律”浓缩为一个“葱”字了。有的不太影响阅读,如“十斤”写成“十斥”,“能够”写成“能勾”,上下文语境中能够辨别出错别字;如“日色明朗”漏了个“朗”字,读不顺,但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或许也就快速读过,也不太在意这样的错误,但粗陋之处多了,当然影响人们对版本的整体评价。也有的情况是同音字替用,把略为偏僻些的字写成较为常见的字,但却恰好为识字不多的读者所接受所需要。如第十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中“弥天大罪”写成“迷天大罪”,这样的别字是通俗读物所常见的,如容与堂本亦如此写。但简本中这类错别字的出现频率比较高。

评林本文本简陋,语句不连贯,错别字漏字很多,可见没有聘请高水平的文人编辑,也没有高水平认真校对。图像和字体较为粗糙,可知写版、刻工的水平不高,或者工力投入不够。评林本的原书未曾见,不知用纸情况如何,但在用纸和行款方面,不同读者定位的版本差异之悬殊,真有天壤之别。版面和纸质,这些也都是降低成本的环节。

建阳书坊低成本运作,大量印刷,快速投放市场,迅速抢占市场,即使利润空间不那么大,但也能较快回笼资金,继续生产。这是从现存建阳刊刻小说的版本情况,我们所想象的建阳书坊运作模式。

对于小说的购买和阅读,绝大多数读者都是娱乐型、实用型的,不用之于考试学习,不用之于收藏传世,所以未必追求文本的精致和版本的精美,因此在同一种书差价较大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购买低价的本子。这也是今天的一些出版社在市场调查之后的决策所由。

而明代《水浒传》的传播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即从宋元以来,水浒故事以说话、说唱、戏曲、绘图等多种艺术形式喧腾众口,妇孺百姓耳熟能详,所以即使《水浒传》简本中一页插图、一条标题、一段文字,在接受者的眼中、耳中都能转化为丰富的故事情节,接受者能调动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背景把“简本”演化成“繁本”。我想这也是《水浒传》简本广为接受广为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因为版本粗糙,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建阳书坊的衰微,《水浒志传评林》等建阳刊简本逐渐退出了流通渠道,但是,《水浒志传评林》等简本所定位的那个读者阶层并没有消失,他们仍然需要类似于简本文本形态和价格定位的《水浒传》版本。清代以来,小说的传播更为广泛,如康有为所言:“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所以,通俗小说“市井粗解识字之徒,手挟一册”,“《水浒》、《西厢》等书,几于家置一编,人怀一箧”。如此普及的传播,若以晚明龚绍山刊《列国志传》每部纹银壹两、舒文渊刻《封神演义》每部纹银贰两的价格来看,类似建阳简本的低价所指向的读者群必然是很大的。所以,明末清初以来,以贯华堂本为代表的《水浒传》繁本盛行,但是,简本也仍然行世,如现存映雪草堂刊本为明刻清补本,英雄谱二刻本为清刻本,如聚德堂文星堂刊本、汉宋奇书本、一百二十四回本等等,都是清代刊刻的简本。从今天的图书市场广泛存在的各层次《水浒传》改编本,从连环画、儿童注音绘图本、少儿美绘本、青少年版、导读本、评点本、普及本等等,我们可以想见,《水浒传》的简编必然长期存在且常出常新,因为《水浒传》的读者阶层从来就包含了从妇孺百姓到专家学者的广泛人群。为此,我们不必否定各类改编的意义,因为它为适合的读者阶层所需要。

注:

② 选择余氏双峰堂刊评林本为例,是因为在现存各简本中,此本是能确定出版时间的最早、最为完整的一种,且余氏书坊在建阳书坊中很有代表性。明万历双峰堂刊本《水浒志传评林》,《古本小说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明实录》之《太祖洪武实录》卷四十六,长乐梁鸿志民国29年影江苏国学图书馆传鈔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④ 《嘉靖建宁府志》卷之十七学校(书院社学附),卷之三山川,卷之十二户口,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⑤ 参见[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二至三十七“建置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⑥ [清]张廷玉等纂《明史》卷六九《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黄卉《明代通俗小说的书价与读者群》,《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466页。

⑧ [明]许自昌《樗斋漫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5.子部·杂家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

⑩ [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杂家类.一一三四.子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责任编辑:王思豪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建阳刊本小说特征论”(项目编号:10YJA751069)阶段性成果。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堂本建阳水浒传
历代《文选》刻本中的陶诗文献辑说
张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在兹堂系版本 补板文字来源考
凌云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探讨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儒藏》精华编”《河东先生集》出版
建阳:多措并举开展产业扶贫
建阳区革命遗址修建纪念碑(亭)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