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网络镶嵌观点下基于戴明环的虚拟团队的知识分布研究

2014-09-08邹金萍鲁燕飞曾凡兴

江西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个体性显性结点

彭 军,邹金萍,鲁燕飞,曾凡兴

(1.江西农业大学,330045,南昌;2.江西生物科技职业技术学院,330200,南昌)

社会网络镶嵌观点下基于戴明环的虚拟团队的知识分布研究

彭 军1,邹金萍2,鲁燕飞1,曾凡兴1

(1.江西农业大学,330045,南昌;2.江西生物科技职业技术学院,330200,南昌)

从社会网络镶嵌观点出发,基于戴明环的项目管理理论,对虚拟团队知识分布从知识状态、知识形态和知识显性性3个视角进行观察与探讨。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到在戴明环4个阶段,结点层面的知识和网络层面的知识,在3个视角存在不同的性状。

社会网络;镶嵌观点;戴明环;虚拟团队;知识分布

0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工作全球化和模块化也日趋明显,许多企业和组织面对动态复杂的项目时不得不引进虚拟团队这种新的组织结构。面对一个新的项目,多个企业组织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平台进行项目协作,组建虚拟团队完成项目活动[1]。在虚拟团队的组建过程和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基本都遵循戴明环的PDCA模式,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虚拟团队为协同创新提供了组织结构,但是,真正的知识创新还依赖于项目活动的过程来实现[2];其过程的知识分布状态正是协同创新得以实现的基础,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1 虚拟团队的PDCA内涵

所谓虚拟团队就是指维度上分散的、从属不同主体的个体的集合,通过信息技术协同合作,在需要完成某一特定项目而组建的临时的动态的团队[3]。这个由于项目的需求而构成的动态的团队,在其活动过程中,基本都要遵循项目管理中应用广泛的戴明环PDCA模式。

戴明环是美国学者休哈特首先提出的,由学者戴明采纳、宣传、推广普及,它是全面过程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的含义如下:P(PLAN)——策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djust)——改进,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以上4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往复阶梯上升,形成螺旋式递进循环。

2 社会网络镶嵌观点下的虚拟团队知识分布视角

从社会网络镶嵌观点的角度来看虚拟团队就是一个社会网络,其网络构成的结点是一个个的从属于多个主体中的不同维度下分散的个体;这些结点通过不同的方式镶嵌在一起,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社会网络[4]。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网络的知识和镶嵌于网络中各个结点的知识可以从状态、形态和显性性3个视角进行观察[5]。

2.1状态视角

知识的状态视角可以从结点和网络2个层面展开。结点层面的知识状态主要包括个体性知识和协同性知识。个体性知识指的是社会网络中结点所具备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在网络形成之前或者形成过程中,由单独的个体获得的经验、技能等知识;协同性知识是指网络形成的过程和网络发挥功效的过程中,成员之间通过组织学习,将彼此具备的个体性知识协同学习、相互镶嵌而形成的由结点自身获得的新知识。网络层面的知识状态主要包括网络情景共享知识和网络协议。网络情景共享知识是虚拟团队网络形成后,由成员共同拥有的与项目任务和团队相关的集体知识;网络协议是在虚拟团队这个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约定,这个约定是镶嵌在网络中的各个结点彼此交互协商妥协之后的,大家共同维护遵守的行为规则,如:虚拟团队的规章制度、工作手册、行政程序文件等成文协议,也可以是口头约定、彼此间的默契等不成文协议。

2.2形态视角

知识的形态视角就是知识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或者说知识所镶嵌的载体。从其形态的变化,不难发现知识流动过程中的路径。虚拟团队中的知识无法以游离态的方式存在,其必须镶嵌在某种形式的载体之中。社会网络结构中的“点、线、面”这3种结构粒度,正好可以分别表示虚拟团队中知识所镶嵌的载体的种类,这些知识镶嵌在“点、线、面”中的某一个上,或者镶嵌在多个载体的交互之中。例如:点,即网络中的结点,也就是虚拟团队组成的成员个体,镶嵌在成员中的知识为个人所拥有,体现为个人的技能、经验、诀窍、灵感等;线,即点与点的交流通道或工具,表现为虚拟团队中知识转移时所镶嵌工具,镶嵌其中的知识体现在各种文档、数据库、技术、生产工艺、出版物、专利之中;面,即点与线、线与线的集合,也就是虚拟团队项目分解的一个个的处理过程,镶嵌在过程中的知识表现为虚拟团队的工作流程、组织方式、规则等。而3种载体的两两互动或者三者交互也可以成为镶嵌知识,例如,“点线”互动意味着某交流通道或工具由某一成员能发挥最大作用等。

2.3显性性视角

知识的显性性视角主要体现在知识是否直观显性。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可以用某种文字或符号来系统表达的结构化的知识,我们认为其为显性知识;而在某个事物处理过程中所拥有的知识,例如某个体的领导力、魅力、判断力、团队间的默契等难以用符号和文字来系统表达的,称之为隐形知识。在社会网络中,无论是结点个体,还是整个网络中镶嵌的知识都具有显性和隐性2种。

3 虚拟团队在戴明环各阶段的知识分布分析

在很多研究虚拟团队的研究中,不少学者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进行阶段划分,但是,却没有注意到虚拟团队是由于项目的需要才产生的,更应考虑到虚拟团队的项目阶段性,从项目管理出发分析其性状[6]。所以,将重点从项目管理的戴明环的4个阶段展开虚拟团队的知识分布分析。

3.1策划阶段

策划阶段标志着项目的开始,也标志着虚拟团队从无到有的建立,其内部的社会网络得以建立。此时,虚拟团队的工作任务主要关注于分析总体项目任务、知识盲点统计与分析、协作伙伴遴选与确定、协作契约谈判、项目任务分工等[7]。

此时,从虚拟团队成员的知识状态视角来看,结点层面上主要是个体性知识,这些个体性知识也是虚拟团队遴选成员的主要因素,只有具备与本项目任务相关的具有互补性质的知识的成员才会被选中。虚拟团队成员的个体性知识彼此尚无沟通交流,还处于离散状态,成员之间的关系强度非常弱。只有担任虚拟团队的领导角色的成员由于其项目任务,在网络层面比其他成员多具备网络情景共享知识,并将通过关系网络向各个成员进行传播,使得成员逐步融入个体性知识体系之中。

从形态视角来看,结点层面上的个体性知识的形态以点、线为主。其中,镶嵌在点上的知识从显性性视角来看,既包括显性知识,又包括隐性知识,较为复杂,要使得这些知识能有效的共享必须依赖虚拟团队社会网络中的“点、线、面”3种载体的两两交互甚至三者同步交互;镶嵌在线上的知识则大多为显性知识,比较容易实现知识共享。网络层面上的网络情景共享知识的形态主要以点和线的形态出现,主要为显性性的书面文字、电子文档等。

3.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任务规划制定、团队制度建立、项目任务目标制定与实现。第一次进入实施阶段,标志项目的正式启动,也意味着虚拟团队内部关系网络正式开始发挥作用。内部成员之间的交互开始增多,各种文化冲突、知识冲突也逐渐出现,成员之间的关系强度也逐渐变强,但是还没有达到信任和协同的状态。知识共享仅仅出现在个别具备同质知识的小范围之中,而难以在整个团队得以共享和流动。

此时,从虚拟团队成员的知识状态视角来看,结点层面的知识状态仍然以个体性知识为主。随着实施过程的进度,成员个体都将获得项目任务相关的知识。同时,由于同质知识小范围的出现,离散状态的结点知识逐渐凝结,形成若干个割据的知识块。块中的结点通过彼此交互实现知识共享,形成部分协同性知识,但是块与块之间则缺乏交互。网络层面的知识状态则既包括了网络情景共享知识又包括了网络协议。此阶段,网络协议在初步建立,但是还未形成团队文化,所以这种协议还主要是团队守则、项目文件等成文协议。网络情景共享知识与策划阶段的有所区别,不再只是个别担任虚拟团队的领导角色的成员具备,而是整个团队所有成员的知识。

从形态视角来看,由于项目活动的开展,结点层面上的个体性知识镶嵌的载体不在局限于点和线,还包括面以及三者的两两互动甚至三者交互。例如“点、线、面”三者交互就意味着“谁善于使用某种工具完成某项任务”,是在任务开展过程中获得的个体性知识。网络层面的知识也涵盖了“点、线、面”3种形态。

从显性性视角来看,无论是结点层面还是网络层面的知识都以显性知识为主。

3.3检查阶段

项目的检查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在某一分解任务完成之后,立即检查实施情况,看是否符合策划的预期结果效果。此时,虚拟团队成员的注意力不再是相互认识和理解,而是是否完成任务,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冲突和矛盾。通过检查,割据的知识块、文化差异性、虚拟合作的弱关系、团队欠缺团体文化等缺点将逐一暴露。

在本阶段,从虚拟团队成员的知识状态视角来看,结点层面的知识状态仍然以个体性知识为主。检查学习机制的引导下,成员个体将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增加大量的个体性知识,并为进入下一阶段项目任务协同创新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增加了部分协同性知识。各种暴露出来的缺点也使得网络层面的知识状态发生变化:网络情景共享知识大量增加,网络协议也不再局限于成文协议,各种团体惯例、规范也在检查阶段得以总结形成,各种规章制度得以健全完善。

从形态视角来看,结点层面上知识镶嵌的载体涵盖了“点、线、面”3种形态,以及它们的交互。网络层面的知识则大量镶嵌于向“点、线、面”3种形态的两两互动甚至三者交互之上。

从显性性视角来看,结点层面和网络层面的隐性知识都大量增加,例如虚拟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等。

3.4改进阶段

改进阶段,可以说是虚拟团队的黄金阶段,是利用内部社会网络实现知识共享、协同创新的过程。虚拟团队针对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形成协同性知识;虚拟团队成员之间逐步形成了有效的交互机制,将割裂的知识块打散,取而代之的是成员的个体性知识融入到团队整体,而不再是离散或者割裂状态,团队内部将形成大家都认可的团队规范,从而指导团队的运作。个体性知识在PDCA 4个阶段的分布情况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个体性知识在PDCA四阶段分布发展图

从虚拟团队成员的知识状态视角来看,结点层面的个体性知识将在更大范围得到拓展,并且在虚拟团队社会网络中顺畅的流动和共享;同时,协同性知识随着虚拟团队社会网络的不断优化,也不断的增加。网络层面的知识状态发生重大变化:随着虚拟团队进入项目的新阶段,成员将形成对项目和团队的更新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产生新的网络情景共享知识。同样,网络协议中的成文协议和不成文的规范也更趋向完善,成员之间由于交互的深入和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协作默契,甚至发展为协同创新能力。

从形态视角来看,结点和网络层面上知识镶嵌的载体除了继续分布在“点、线、面”之上以外,更集中于“点、线、面”3种形态的多形式的交互之上。从显性性视角来看,结点层面的个体性知识和协同性知识、网络层面的网络协议知识的隐性知识量将急剧增加。网络层面的隐性知识都大量增加,例如虚拟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等。

3.5下一个PDCA循环

在项目经历了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之后,虚拟团队的各种知识得到一次整合,从虚拟团队成员的知识状态视角来看,结点层面的个体性知识和协同性知识都达到一个峰值状态。但是尚有部分遗留问题未能解决,将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总体来看,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的结点层次和网络层次的知识分布都可以视为改进阶段知识分布情况的延续。但是,由于部分项目分解任务在前一个PDCA循环已经顺利的完成,所以有部分虚拟团队成员将完成在该项目之中的使命,同时,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又将有新的成员加入。此时,镶嵌在已完成项目分解任务中的隐性的不成文的知识将随着这部分任务的参与者的离开而自动消失,主要包括网络层面的网络协议知识;而镶嵌在点和线上的结点层面的知识则随着网络中相应的点和线的离开而离开此虚拟团队的网络,但并未真正的消失。有新成员加入的项目分解任务,这部分的知识分布将按照上述4个阶段再次循环。4个阶段知识分布状况图如图2所示。

注: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个体性知识+协同性知识+网络情景共享知识+网络协议

4 结束语

本文从社会网络镶嵌观点出发,基于戴明环的项目管理理论,对虚拟团队知识分布从知识状态、知识形态和知识显性性3个视角进行观察与探讨。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到在戴明环4个阶段,结点层面的知识和网络层面的知识,在3个视角存在不同的性状。虚拟团队在项目工作中,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知识分布情况,通过虚拟团队中的社会网络采取不同的知识共享策略为协同创新打下基础。

[1] 王学东.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2]赵文军.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3]易明,占旺国,王学东.社会网络视角下基于生命周期的虚拟团队知识分布研究[J].情报科学,2010(4):593-597.

[4]杨斌,王学东.基于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的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09(12):1765-1769.

[5]王青.社会网络视角下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6]占旺国.基于生命周期的虚拟团队知识分布与知识转移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7]张宝生.基于知识网络的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知识流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AStudyonKnowledgeDistributionofVirtualTeamDemingCycleBasedontheSocialNetworkEmbeddednessPerspective

PENG Jun1,ZOU Jinping2,LU Yanfei1,ZENG Fanxing1

(1.Jiang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330045,Nanchang,PRC;2.Jiangxi Biotech Vocational College,330200,Nanchang,PRC)

In this paper,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network embeddedness,PDCA based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knowledge distribution of virtual teamobserved from the state of knowledge,knowledge and knowledge of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and discussion.Through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o realize in the PDCA four stage,node level and network level knowledge of knowledge,there are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three aspects.

social network;embeddedness perspective;Daiming cycle;virtual team;knowledge distribution

2014-07-17;

2014-08-27

彭 军(1981-),男,江西永新人,硕士,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研究。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社会网络镶嵌观点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理论与实证研究”(12TQ07)。

10.13990/j.issn1001-3679.2014.05.031

F272.93

A

1001-3679(2014)05-0720-04

猜你喜欢

个体性显性结点
论邓·司各脱个体性概念的形成
Ladyzhenskaya流体力学方程组的确定模与确定结点个数估计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
论个体化社会中社区教育服务居民个体性学习的策略和途径
基于Raspberry PI为结点的天气云测量网络实现
奥克肖特代议民主制下大众论说的解读与思考